历年维也纳新年音乐会实况录音CD唱片漫谈 [二·1989-1992年]
刘恩惠 于 2013.01.14 15:17:07 | 源自:www.soomal.com | 版权:原创 | 平均/总评分:06.50/52
1989年维也纳新年音乐会实况的第一版CD由CBS唱片[哥伦比亚广播公司下属品牌]发行,而这也是“CBS”这个商标唯一一次出现在维也纳新年音乐会唱片的封面上,因为当时的CBS唱片已经被SONY公司完全收购。1989年年底,随着“索尼音乐娱乐公司”的组建,新发行的产品不再使用原来的CBS商标,取而代之的是大家后来所熟悉的红标银底[或白底]的“SONY CLASSICAL”标志。

  • 之后SONY也用新商标再版了1989年维也纳新年音乐会的实况,不过限于容量,单碟装的再版唱片里少了一首曲子——小约翰·施特劳斯的《如同在家圆舞曲》;而CBS的双CD版则完整收录了全部16首演出曲目。不得不说,《如同在家》是一首演出频率不高但却十分优美动听的曲子,小克莱伯对这部作品的演绎也可圈可点,单碟版把他给“阉割”掉,实在是不小的遗憾。

  • 在CBS的第一版唱片手册内页里我们会发现一段措辞隐晦的文字说明:“Wiener Philharmonic appears by courtesy of Deutsche Grammophon”,从字面翻译似乎是“承蒙德意志唱片公司允许维也纳爱乐乐团演出”;但这种讲法有点令人费解,实际含义应该是指相关的授权:可能当时乐团与DG公司签署了录音合约,因此CBS/SONY必须经过DG许可,才得以出版这张由维也纳爱乐演奏的唱片。个中历史细节暂时无从考证,但SONY终究涉足了这台为世人所瞩目的年度音乐盛会,且在此后几年成为了维也纳新年音乐会唱片出版领域的常客。

  • 红线内为“Wiener Philharmonic appears by courtesy of Deutsche Grammophon”字样
  • 1989年的这个起步对于SONY而言无疑是十分幸运的,因为这一年的年度指挥是富有传奇色彩的卡洛斯·克莱伯,而1989年的这套实况录音在日后也成为了广大乐迷们追捧的热门唱片,甚至不少人认为小克莱伯的此番亮相可与两年之前卡拉扬的那场经典之作相提并论。就当年的演出曲目而言,小克莱伯似乎真有几分向卡拉扬叫板的意味——《蝙蝠序曲》、《春之声圆舞曲》、《拨弦波尔卡》都是1987年入围过的作品,加上必演的《蓝色多瑙河圆舞曲》与《拉德茨基进行曲》,这两届的重复曲目多达五首。

  • 在演绎风格上,小克莱伯与卡拉扬是完全不同的路数。幽玄_天人之舞在其《维也纳新年音乐会的一年又一年》中用“庄”与“谐”来概括两者的区别,我觉得很是贴切。相比卡拉扬的铺张厚重,小克莱伯对乐团音色的追求显然要轻盈、奔放一些,同时他对于速度与节奏的掌控极具个人色彩,在整体上倾向于用一种环环相扣的紧凑感来提高听众的兴奋度,这一点通过著名的《蝙蝠序曲》得到了十分彻底而完美的展现。高速、敏捷而富有激情,这是小克莱伯棒下的施特劳斯家族作品所传递出的最直观印象,但也不是每一位专家都喜欢小克莱伯的这种风格,譬如《企鹅激光唱片指南》对于这套录音的评价就有所保留,认为指挥家在分析这些作品时对于精确性的要求过于严密,因此音乐听起来显得不够放松……某些过于华丽的处理方式削弱了作品本身所蕴含的趣味。

  • 人们的审美观在某些地方会不可避免的南辕北辙,所以我们没必要为1987年的卡拉扬与1989年的小克莱伯孰优孰劣而去争个明白;不过对于这两年实况的录音质量和后期混音效果我们可以做一个相对客观的比较。资料显示,1987年维也纳新年音乐会的录音工作由著名制作人Michel Glotz[迈克尔·格罗兹]操刀,在此之前他与卡拉扬有着数十年合作经验;1989年的实况则由UNITEL公司负责,凑巧的是这个品牌同样与卡拉扬密不可分。PK的结果,我觉得仍是1987年实况更胜一筹;1989年的录音效果固然不差,各声部比例均衡、声音有层次感,但其整体音色和音场效果听起来却与1979年DECCA为博斯科夫斯基录制的那版一脉相承,属于“直截了当、干脆利落”的风格,音场缺乏纵深感;加上混响不足导致声音略有点干涩和紧张,欠缺些自然与松弛。当然,若将1989年的制作与十年前DECCA的老唱片做全面细致地对比,新录音的声底明显更干净一些,质地也更饱满。

    1990年,祖宾·梅塔在维也纳新年音乐会上首度亮相,当时曲目单中的《红色印度加洛普》显然是梅塔刻意为之或是乐团为他“度身定选”的。这一年的唱片版权依然被SONY揽入怀中,但录音制作团队并不相同;与之前一年相比,1990年实况的声音风格也的确发生了一些变化——音色更为明亮绚丽且保持了清晰的层次感,混响控制也比前一年理想,不过整体上存在声音厚度不足的缺陷,显得有些“干瘪瘦弱”。如果音响系统带有EQ或低音增强功能,建议在聆听这一年的实况CD时略微进行一下调整,以便于让声音变得更饱满。音色偏薄这一点与马泽尔在80年代的那几次录音有些接近;但如果仔细对比的话,1990年实况的音场显然要比80年代早期的制作更为开阔。

  • 这种略显单薄的音响显然不是维也纳爱乐乐团的一贯风格,也不是指挥家的个人偏好,因为梅塔之后几年指挥的新年音乐会实况录音没有延续这一特征;幸好除了这一个缺点之外,整个录音其他各方面的表现都还不错,起码演出的最后一首正式曲目《爆炸波尔卡》[CD上的第13轨]尾声的那一声“爆炸”还是挺撼人心魄的。更重要的是,梅塔在这台“贺岁首秀”中表现出的各种“正能量”得到了完好的记录。虽然之前的三位年度指挥在资历和声望上都要高于自己,但梅塔出色的表现证明了他驾驭维也纳爱乐乐团和施特劳斯家族作品的能力——在他的演绎中我们听不到任何拖泥带水和犹豫不决,在《入城式进行曲》、《运动快速波尔卡》、《飞奔快速波尔卡》这些曲目中,梅塔的豪爽和果敢得到了最直接地释放;对于几首大部头圆舞曲,梅塔的诠释显得自然得体而又无拘无束[个人觉得以《维也纳森林的故事》为最佳];虽然部分曲目在速度与节奏的掌控上还不够深思熟虑[如《多瑙河女妖》],但却毫不影响其充沛的内在动力和丰富的感染力。

    1990年实况的CD唱片只发行过单碟版,里面缺失了苏佩的序曲《维也纳的早中晚》以及小约翰·施特劳斯的《毁灭者波尔卡》;CD上所有14轨曲目的总长度是72分16秒,以今天的制作手段完全可以再加一首进去,无奈当时的技术不允许。当然,“单碟装”是彼时的主流,1990年之后连续几年,无论SONY还是其他厂牌,在这方面都显得不够慷慨;与此同时,唱片制作人们自然不得不面对“艰难的选择”——必须从当年音乐会的曲目单中选出要被抛弃的作品。这种情况一直到1996年RCA获得发行权时才得以改变。

    1991年,克劳迪奥·阿巴多再度指挥维也纳新年音乐会,他和乐团为这一年演出选择的开场曲是罗西尼歌剧《贼鹊》的序曲。这是一个很出人意料的新颖安排,但限于CD容量,该作最终并没有出现在由DG发行的实况录音唱片里,这无疑又是一个令人遗憾的缺失。这一年出现在曲目单里的非施特劳斯家族作曲家还有莫扎特、舒伯特和兰纳,他们的“运气”就比罗西尼要好,其中约瑟夫·兰纳的那首《求婚者圆舞曲》无疑是整张专辑中收藏价值最高的曲子之一,不仅仅因为旋律好听,更因为这是迄今为止该曲在维也纳新年音乐会实况录音里的唯一一次亮相。

  • 录音、混音效果方面,自然少不了去与1988年那次作对比,因为唱片公司和年度指挥都一样。两者的整体风格虽然基本一致,但1991年的实况CD听起来无疑要比1988年“发烧”,其动态更宽广、细节更清晰、背景也更干净,唱片中的第11、12轨:《魔弹快速波尔卡》和《卡门四对舞》就是很具说服力的两首曲子,阿巴多挥洒自如的调动、乐团生机勃勃的演奏与无比爆棚的录音相得益彰,足以令人肾上腺素分泌加速。有朋友或许会问,究竟是1987年好还是1991好?如果抛开卡拉扬与阿巴多在细节掌控上的不同偏好,仅就CD声效而言,两者的差别十分细微,1991年实况在动态和层次上要略强,色调也相对更明亮一点。

    1992年,维也纳人迎来了小克莱伯的再度回归,可惜这第二次也成了最后一次。值得玩味的是,小克莱伯和乐团在这一年又选择了四首[加上两首压轴曲的话有六首]卡拉扬在1987年也演过的曲子——《游览列车》、《吉普赛男爵序曲》、《天体乐声》以及《电闪雷鸣》。当然,小克莱伯依然竭尽所能,想方设法在这几首曲目里留下属于他个人的烙印。对于序曲和圆舞曲,他的法宝是令人耳目一新的速度和节奏;对于两首波尔卡舞曲,指挥家则分别制造出两个精彩桥段:《游览列车》里他亲自吹响了模拟列车汽笛的小喇叭[唱片封面忠实地记录了这一幕],而在《电闪雷鸣》尾声小克莱伯则故意让乐队拖出一个十分具有“煽动性”的长音,以此点燃观众的热情,并毫无悬念地收到了极其热烈的反馈。除此之外,这一年的开场曲目奥托·尼科莱的《温莎的风流娘们儿序曲》以及其他几首重头圆舞曲也演得不同凡响。

  • 对于这样精彩而富有个性的音乐会实况,我觉得即使录音效果不怎么出色也是值得收藏的。所幸此番UNITEL全新的录音团队克服了1989年录音存在的主要缺陷,为1992年的演出奉献了一个“锦上添花”的优质录音。这一年的实况音响平衡性上佳、纵深感适中、场面宏大开阔,细节和力度也得以兼顾,音色明快而不失华美;虽然动态不如DG前一年的制作那般火爆,但也绝对没有让人失望[《电闪雷鸣》是很好的例子],而且在声音的层次感上1992年更胜一筹。CD制作上唯一的缺憾仍在于没能让所有15首演出曲目“大团圆”,正好少了波尔卡舞曲方阵中的两位“猛男”——《铁匠》和《骑手》。

    就声音效果而言,1991年和1992年的维也纳新年音乐会实况无疑都达到了相当高度。可对DG而言,在此后十多年时间里,由于年度指挥唱片合约方面的关系,这家德国老牌唱片公司一直没有获得维也纳新年音乐会的发行权,直到2003年才“再度出山”;因而1991年的那张唱片也就成为最后一张有幸使用“DG大黄标”的维也纳新年音乐会实况录音。从1993年开始,维也纳新年音乐会实况录音的发行权从DG和SONY的“两强相争”走入了“群雄割据”的时代,PHILIPS、RCA、EMI、TELDEC等品牌逐一登场,好不热闹。欲知详情,且听下回分解。

    相关阅读:

    请评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117.160.220.***
    117.160.220.***
    发表于2022.06.27 09:55:56
    15
    114.242.154.***
    114.242.154.***
    发表于2016.10.13 09:09:04
    14
    118.074.020.***
    118.074.020.***
    发表于2013.12.14 22:15:12
    13
    03
    发表于2013.01.17 01:50:21
    12
    10
    一方面,听众对于大多数新作品的音乐语汇表达方式接受度不高,既优秀又“接地气”的新作品数量还是偏少;另一方面,乐团、唱片公司为了追求商业利益,在节目安排、编排上难免偏重于经典作品。
    发表于2013.01.16 08:13:49
    11
    03
    发表于2013.01.16 03:23:47
    10
    10
    然后去问问众多指挥大师,他们为何愿意登台去指挥施特劳斯家族的这些“肥皂泡泡”,再来冷嘲热讽也不迟。
    发表于2013.01.15 21:27:24
    8
    110.083.078.***
    110.083.078.***
    发表于2013.01.15 21:11:24
    7
    110.083.***.***
    110.083.***.***
    施特劳斯家族的肥皂泡泡音乐都可以反复地听,还听出翔了,这要何等的毅力和耐力啊,我实在是佩服刘恩慧老师!
    发表于2013.01.15 21:10:53
    6
    03
    发表于2013.01.14 22:42:38
    4
    03
    发表于2013.01.14 15:55:01
    2
    180.169.005.***
    180.169.005.***
    发表于2013.01.14 15:46:40
    1
    提示
    本贴不可匿名回复,回复等级为:1 ,您现在正处在潜水状态
    回复
    验证码
    8545 为防止广告机贴垃圾,不得已而为之
    表情
    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