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也纳新年音乐会的一年又一年 [2018年]
幽玄_天人之舞 于 2018.01.07 17:25:20 | 源自:百度贴吧 | 版权:转载 | 平均/总评分:09.67/58

看过2018年维也纳新年音乐会,我的脑海中立刻又浮现出了1993年里卡尔多·穆蒂第一次执棒维也纳新年音乐会时的场景。那时的穆蒂,英姿勃发、头角峥嵘,指挥棒下流动着的音乐如同他的动作一样潇洒干净;那时的穆蒂又很缺乏耐心,音乐中很少加入他个人额外的处理,因而几乎每一首曲子听起来都很简单直接,极少美化和修饰。1993年的维也纳新年音乐会就如对乐谱极其精准而又简约的演绎,就如同穆蒂指挥棒下的绝大多数音乐作品一般。

来源:维也纳爱乐乐团网站

后来,穆蒂又陆续指挥了四次维也纳新年音乐会,再登上维也纳新年音乐会的舞台,穆蒂也变得从容了许多,我们似乎也越来越多地感受到穆蒂的投入,音乐效果也越发华丽典雅。1997年和2004年的维也纳新年音乐会算是他最具代表性的两次演绎,音乐兼顾了柔美和动感的协调,气氛也更欢快奔放;而2000年的那一场,出于各种原因,穆蒂带来了一场十分寡淡的音乐会,就连他本人似乎也对这一场音乐会不甚满意。今年,在穆蒂首度执棒的25年后,他第五次登上了指挥台,而此时的他,也成为了当代指挥家中能够为维也纳新年音乐会贴上标签的人物之一。

穆蒂性格严谨,甚至有些古板,骨子里高贵的气息纯正得甚至无法顺利发酵成浪漫的气质,因而这也让他的维也纳新年音乐会几乎都带着情绪不高的色调。在去年年末,穆蒂尚未指挥维也纳新年音乐会之前,他就放出了这一次音乐会上不会搞幽默噱头的消息。我们无法想象祖宾·梅塔或者洛林·马泽尔当年会放出这样的消息,然而此话若是出自穆蒂之口,大家则都不会感到意外。格调高的指挥家,大家似乎总能更能容忍他的情绪低落,穆蒂的选择早已在大家的预判之中。

制造商=CANON;型号=CANON EOS 600D;镜头=EF40mm f/2.8 STM;摄影师=LiuEnHui;焦距=40毫米;光圈=F2.8;测光模式=模式;感光度=ISO800;白平衡=自动;曝光补偿=0.0EV;曝光时间=1/20秒;曝光程序=光圈优先;场景类型=标准;日期=2015.12.26 10:06:09
制造商=CANON;型号=CANOSCAN LIDE 100;焦距=0毫米;白平衡=自动;镜头=手动

今年的维也纳新年音乐会早已与穆蒂的第一届风格大相径庭,穆蒂早已从1993年的紧凑过渡到了如今的松弛甚至松散。很多指挥家都有这样的现象,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的指挥风格也越发舒展,音乐的节奏和速度也越发缓和。这一点,我们对比梅塔1990年和2015年的两次维也纳新年音乐会也会十分明显地感受得到。在今年的维也纳新年音乐会上,开场曲目《入城式》进行曲一呈现,穆蒂的老态就让大家一览无余了。

今年维也纳新年音乐会的上半场的曲目速度普遍很慢,慢得甚至有些松散,松散得连维也纳爱乐乐团都无法适应。在上半场,从不少细节中我们都能明显感觉到乐团几欲抢拍、回到他们最熟悉的节奏的冲动。这种慢得不甚正常的速度甚至不太像是只因为穆蒂年龄老迈所致,而更像是他的有意为之。但,紧凑了一辈子的穆蒂突然把速度放慢了下来,很多问题也就显露出来了。

不止一位指挥家说过,施特劳斯家族的圆舞曲十分难以拿捏。这些圆舞曲需要极其精妙的手段来体现它们每一个乐段的个性,并使之互相形成对比。处理好单一一个乐段或许不难,但将每一段小圆舞曲都在统一的风格下形成有机的对比,这就要求指挥家在面对作品时有一个更宏观的眼光,将作品看成一个长线条,这样才能找出作品首尾的逻辑。在这个前提下,如果指挥家用一个他并不熟悉的速度来演绎作品,就很容易导致音乐逻辑的混乱。这种音乐听起来很蹩脚,但在维也纳新年音乐会上,却并不难发现这样的演绎。

  • 除了慢得失当的《入城式》进行曲,上半场的两首圆舞曲也很能说明问题。在《维也纳的湿壁画》圆舞曲中,且不说穆蒂用散漫的速度消磨了作品优美的旋律,单说音乐的逻辑性,穆蒂确实试图将各段小圆舞曲对比开来,但又因为穆蒂将作品演绎得太过散漫,使得小圆舞曲间的对比丧失了它们共同的基调,因而本来是一首十分唯美又充满活力的圆舞曲被他演绎得松松垮垮、絮絮叨叨、乏善可陈。

    上半场的第二首圆舞曲《玛丽安》则稍微好了一点儿,虽然也略显松垮,但逻辑感比《维也纳的湿壁画》好了不少。这首圆舞曲除了高潮部分力度欠缺,整体上再现了穆蒂2004年维也纳新年音乐会的水准。可以说,这是上半场完成度最高的圆舞曲。

    穆蒂找回状态是在下半场。从整体上来看,穆蒂的下半场水准要比上半场好上一个层次,尽管情绪上还是略显寡淡,但对作品的诠释大多做到了自圆其说。一如穆蒂往届维也纳新年音乐会所显露出的唯美华丽的风格,下半场的《桃金娘之花》圆舞曲让我们又依稀看到了穆蒂1993年《柠檬花开的地方》圆舞曲,抑或1997年的《宫廷舞会》圆舞曲的影子。而另外两首大家熟悉的《维也纳森林的故事》圆舞曲和《南国玫瑰》圆舞曲也演奏得可圈可点,在众多版本中有一定的辨识度,应该会成为不少人的首选版本。

    对我来说,这年的维也纳新年音乐会,第一首让我眼前一亮的演绎要数下半场开场的《薄伽丘》序曲。苏佩的序曲一向为人称道,他的作品旋律优美、结构精妙,构建出的高潮部分很能带动听众的情绪。这首《薄伽丘》序曲也是如此,作品以圆号吹出的柔美主题开始,通过不断发展,最终迎来了辉煌的高潮部分。这是穆蒂在整场音乐会中速度最正常的大作品之一,他的情绪也随着音乐的起伏高涨起来,音乐会的气氛终于回到了正轨。

    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下半场的不少作品也演绎得灵活自如起来,几首简短的波尔卡听起来也比上半场的自然不少。在此值得一提的是下半场的《庆典》进行曲,这首进行曲穆蒂采用的速度要明显比音乐会开场的《入城式》进行曲有说服力得多,加之作品自身热烈辉煌的气质,其演奏的效果自然也为音乐会增色不少。

    熟悉穆蒂的几次维也纳新年音乐会的人,都会对他速度和强弱的变化处理十分熟悉。这种处理在圆舞曲中司空见惯,因为一部足够长、足够复杂的作品,会给指挥家更多的个人诠释的空间。而在相对比较简短的波尔卡和加洛普中,穆蒂的这种变化处理就让人耳目一新了。如果说,上半场的《轻如鸿毛》快速波尔卡还不那么明显的话,上半场的结束曲目《威廉·退尔》加洛普就足够清晰明了了。

    在《威廉·退尔》加洛普的高潮部分,穆蒂并没有采用大多数指挥家惯常的手段,通过增加强度来推进音乐的高潮,而是在戏剧性张力最强的乐句上迅速渐弱,营造出的音乐效果与听众的预判截然相反,出乎人们的预料,给人带来惊喜。这不可谓不是一种大胆的处理手法,让人不得不赞叹于指挥家穆蒂经验之老道。

  • 纵观这一届的维也纳新年音乐会,有惊喜,也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步入晚年的穆蒂也早已不似当年一般,指挥动作“事必躬亲”。在这次音乐会上,我们看到穆蒂许多次停下指挥,让乐团自发演奏,让音乐自然流淌,岁月不饶人。正是由于穆蒂这位维也纳新年音乐会上最熟悉的面孔之一的执棒,也让这场音乐会在庆祝新的一年的开端的同时,更像是一场纪念穆蒂执棒维也纳新年音乐会25周年的仪式,是一次老朋友的叙旧,意义大于内容。

    今年维也纳新年音乐会的结束,仿佛真正意味着一个时代的正式落幕。在上个世纪的九十年代,几位熟悉的指挥家轮流指挥维也纳新年音乐会。到如今,卡洛斯·克莱伯、洛林·马泽尔与克劳迪奥·阿巴多已经陆续离开了我们,梅塔和穆蒂也已分别在他们首度执棒维也纳新年音乐会的第25个年头上第五次登台。在今年的音乐会尚未结束的时候,维也纳爱乐乐团在官方网站上就公布了明年执棒的人选,德国指挥家克里斯蒂安·蒂勒曼将首次亮相维也纳新年音乐会。新的指挥家总会带来新的气质,这也是维也纳新年音乐会的生命力之所在,更是众多乐迷愿意花上一年的时间“静候佳音”的原因。年复一年,大家都在期待这场音乐的盛宴。

    请评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提示
    本贴不可匿名回复,回复等级为:1 ,您现在正处在潜水状态
    回复
    验证码
    9932 为防止广告机贴垃圾,不得已而为之
    表情
    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