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醉布鲁克纳
刘雪枫 于 2012.12.27 14:45:38 | 源自:刘雪枫博客 | 版权:转载 | 平均/总评分:08.75/70
如果有一种音乐能够一下子使初听交响乐的人沉醉,我推荐布鲁克纳的九部交响曲。当然我所推荐的对象一定具有比较丰富的智性和理解力,他是否乐迷并不重要,但是他必须是一个安静的聆听者——在聆听的过程中亦不乏冥想与沉醉。

布鲁克纳可能是我最爱的交响曲作曲家,我曾经只爱他的第七和第八交响曲,后来又不可阻挡地爱上第四、第五、第六,现在能够深深感动我的还有第三和第九,其实就是随便放上第一、第二或者D小调第零号,我也会立即站住不动,把它听完。

  • 我听第零号交响曲的首个版本是索尔蒂,作品本身的刺激性令我无从关注演绎的质量,但夏伊指挥柏林广播交响乐团1988年录音让我从此不再听索尔蒂任何布鲁克纳。第一交响曲同样是夏伊的好,只是萨瓦利什指挥巴伐利亚国家乐团演奏的林茨版却足够端庄典雅。指挥家的恬淡性格与人情味给出一个温暖亲切的布鲁克纳,既洋溢着生命的律动,又呈现生活幸福感,不再是千肠百结的苦思。

    第二交响曲听来听去,我居然喜欢八旬老人丁特纳指挥爱尔兰国家交响乐团的录音,他带来一种愉快。老人家小时候在维也纳童声合唱团时,曾接受过布鲁克纳的学生弗兰茨·沙尔克的排演训练,这是一段不容忽视的经历。只是许多年以后,丁特纳再不认为沙尔克等自诩布鲁克纳权威的人真的搞懂了布鲁克纳,这是一个多么伟大的超越。在丁特纳那里,乐团的名气已经很不重要,爱尔兰国家交响乐团在演奏布鲁克纳时音色少了许多浊气,高音区清冷透明,铜管的力量有恰如其分的控制。他们将布鲁克纳演奏得像室内乐,清晰的织体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美感。

    第三交响曲素有“瓦格纳交响曲”之谓,曾经伯姆指挥维也纳爱乐乐团1970年录音不可超越,但我目前常常作为纪念聆听的是纪伦指挥巴登-巴登与弗莱堡西南德广播交响乐团1999年的新录音,纪伦是当今乐坛最不可忽略的指挥大师,可谓老来成精,几乎所有的马勒和布鲁克纳都好评如潮,名版频现。他的布鲁克纳骨相清奇,能量滔滔,听起来又芟繁就简,自成一格。和他相比,最得布鲁克纳三昧的切利比达克仅就第三交响曲而言,实在厚重沉郁过量,情感的流畅表达似乎都受影响。

    第四交响曲虽有伯姆的名版垫底,但肯佩与慕尼黑爱乐的录音只需听第二乐章便击退所有的对手,这首所谓最通俗的布鲁克纳,是需要最温厚的浪漫主义情怀来呵护的。具有同样意境的是瓦尔特指挥哥伦比亚交响乐团的录音,可以看做是指挥大师晚年的绝唱。第五交响曲最无争议的版本是克纳佩尔茨布什指挥维也纳爱乐1956年录音,居然是音效很好的立体声。听克纳的布鲁克纳,总是不由自主地在他的力度变化的塑造上印象深刻,流连忘返,他的过渡极其自然流畅,从泰山压顶般的气概到内心宁静的独语,其间几乎不着任何痕迹。若单论第二乐章,则伟大的切利比达克再次一骑绝尘,他发出的声音永远令人意想不到。

  • 制造商=CANON;型号=CANON POWERSHOT A580;焦距=23毫米;光圈=F5.5;测光模式=模式;感光度=ISO200;白平衡=自动;曝光补偿=0.0EV;曝光时间=1/125秒;场景类型=标准;日期=2008.05.02 14:03:59
  • 第六交响曲在布鲁克纳的九首或者十首交响曲中往往被忽略,甚至不如第一或第二那样被经常提及。仅就布鲁克纳成就最突出的“柔板”乐章而言,第六应当紧随第八、第七、第五、第四之后,是异常感人的段落,圆号呜咽之后弦乐愁肠百结般的进入,没有哪个版本像克伦佩勒指挥新爱乐那样坚毅果决,指向明确,而且声音非常饱满,与这种风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旺德指挥北德广播交响1995年的实况录音,柔软,沉静,悠远,每一个音符被细心呵护,步态极其缓慢。第七交响曲在我仍是选择克伦佩勒,健康状况异常糟糕的指挥大师塑造的却是健康光明的布鲁克纳,即便“挽歌”的忧伤痛彻骨髓,但强大的音流仍然滔滔不绝。通常人们愿意提及卡拉扬生前最后的录音,唯美的音色似乎掩盖了对尘世的殷殷眷恋,听起来一点都不感人。若仅就音色而言,朱利尼指挥维也纳爱乐版光泽润顺,品格高调,极具聆听价值。

    要说到我最钟爱的第八交响曲了,其实不仅是我钟爱,每一位走进布鲁克纳世界的人都爱极了这首上达天听并直指人心的交响曲。我们时代最伟大的布鲁克纳诠释者有两位——切利比达克和旺德,前者与慕尼黑爱乐所达到的极境需要聆赏者循序渐进地进入,而旺德的分布在人生数个阶段的录音本身便是向极境攀登的天梯。第八交响曲我听了他五个版本,1988年石荷州音乐节期间指挥北德广播在吕贝克大教堂的录音全曲表现平衡,速度适中,中气充沛,张力十足,一气呵成。若在第三乐章柔板上有进一步要求,则老人家生命最后一年(2001)与柏林爱乐的实况于沉郁的哀伤中荡漾着迟暮的萧瑟,这是柏林爱乐历史上演奏布鲁克纳最出色的时刻。

    第九交响曲名版众多,我却始终不愿放弃瓦尔特和哥伦比亚交响1959年的录音,总觉得该版人文情怀真挚高贵,不以声势吓人,所以尽管乐队声部参差,魅力却不可抵挡。阿巴多与维也纳爱乐1996年在金色大厅的实况实为用心之作,第一乐章节奏故意放慢,讲究句子的清晰与完整;第二乐章保留了正常速度,虽没有卡拉扬、伯恩斯坦和朱利尼等人的无理冲力,但织体密度很大,显得结构坚实;中段发挥了维也纳爱乐弦乐轻盈透彻的特点,富于想象力;第三乐章具有人性的崇高意向,其深邃的沉潜与明朗的憧憬,恰好在勃拉姆斯与马勒之间凸显出一个平衡的支撑点。结局是非神性的,正和富特文格勒一脉相承,却远离了切利比达克。

    布鲁克纳是值得令人沉醉的,他的交响乐从和声、对位和配器等技术手法上达到历史与时代的极致,而他的灵魂在以音乐为媒介与宇宙空间交汇时,显然已脱离身体的躯壳而徜徉于无极之境。布鲁克纳是现实中的小人物,却在精神层面达成了自由意志。从这个角度聆听他,我们是不是暂时可以摆脱片刻俗世的庸扰呢?

    请评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03

    此帖使用Android提交
    发表于2012.12.29 07:12:35
    5
    03
    看数码多的音乐系列越多,就觉得怎么大家都在西方的古典音乐上如痴如醉,鉴赏力是如此的惊人,可我国的音乐就没有这样的认可和追捧呢。
    发表于2012.12.29 06:06:08
    4
    03
    发表于2012.12.28 01:53:57
    3
    03
    发表于2012.12.27 22:04:30
    2
    03
    发表于2012.12.27 21:38:34
    1
    提示
    本贴不可匿名回复,回复等级为:1 ,您现在正处在潜水状态
    回复
    验证码
    4574 为防止广告机贴垃圾,不得已而为之
    表情
    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