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复兴国乐的话题
田艺苗 于 2011.01.14 09:03:36 | 源自:田艺苗博客 | 版权:转载 | 平均/总评分:08.29/58
1、到底什么样的音乐才算中国传统音乐?

中国传统音乐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它不仅指中国民族乐器演奏的古代乐曲,还有民歌,戏曲,乐府歌集,古代文人音乐等等。“中国传统音乐”这个概念最早出现在中国音乐研究所编写的《民族音乐概论》中,分为五大类:歌曲、歌舞音乐、说唱音乐、戏曲和器乐,但一般是把歌舞音乐并入民歌,于是就变成了四大类:民歌、民族器乐、曲艺(即“说唱”)音乐和戏曲音乐。杜亚雄先生则将中国传统音乐分类为:民间音乐、文人音乐、宗教音乐、宫廷音乐。我更赞同后面这个分类,包含面更宽,而且分出了音乐风格。

但分类不能说明问题,我们知道古代音乐的精髓并不在这些概念中,而是留在一些传说中。像《高山流水》、嵇康弹奏的《广陵散》,还有孔子的“三月不知肉味”。在这些故事里有中国古代音乐的精神。

荀子的《劝学篇》记载了“高山流水”的故事。楚国琴师俞伯牙,琴艺精湛深远,无人能懂,终日独坐深林里弹奏。只有樵夫钟子期听懂了他的琴,他弹一曲《高山》,他感“峨峨兮若泰山”,他弹《流水》,他叹“洋洋兮若江河”。两人成了知音,后子期病亡,伯牙摔碎了他的琴,从此不再弹奏。这个故事留下了“高山流水觅知音”的佳话,音乐将人与人深刻地联系起来,这样的精神交流描绘了古代音乐的神奇与乐人的高洁。《论语述而》中记载,“子在齐问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韶》是古代齐国的一种音乐,孔子听闻之后竟然三个月都不想吃肉,这说明韶是一种非常高雅的音乐,意境清远。

嵇康是魏晋南北朝时的名士,竹林七贤之一。他爱弹《广陵散》,《广陵散》是一支古代琴曲,中国十大古曲之一。这支乐曲表现了“聂政刺韩王”的故事。古曲里很少有这样杀气腾腾的音乐,充满了戏剧张力。嵇康生性耿直逍遥,见不得官场黑暗,他辞官到郊区当铁匠。这是一个非常有生命激情的人,喜欢打铁、锻造,熊熊火焰,喜欢广陵散中的桀骜。这样的人最终难逃一死。嵇康最后被司马昭处死,临刑前鼓琴一曲《广陵散》,他觉得自己的生命不足惜,但他惋惜这支《广陵散》不能再流传了。像嵇康、阮籍这样的艺术家,他们都称得上是行为艺术家了,他们都是中国艺术中道家精神的体现。

我们在这些传说里懂得了许多中国古代音乐的审美尺度。可见,除了民间音乐,还有大量具有深厚哲学根基的文人的音乐。像《梅花三弄》《广陵散》,古琴音乐,姜白石的自度曲等等,这些文人音乐中蕴藏着中国古老艺术的精华。如今,这些美学精神在瞿小松、陈其钢、何训田、郭文景、徐怡等中国当代音乐家的作品中延续。

2、在中国乐器中哪些因素比较重要?

中国乐器有好多种,比如拉弦乐、吹管乐、打击乐等等,非常多。最典型的就是我们平常都会见到的古筝、琵琶、古琴、二胡、竹笛、阮等等。在古代民族乐器是以材质来分类的,分为金石土革孢等等。中国民乐给大家的感觉就是过于轻盈,低音声部缺乏,不够有力,不够有立体感。作曲家何训田也认为,大部分中国乐器本身的独奏性不强,也就是说声音本身的张力不够。不像印度的乐器,本身就有生动的音色。目前大部分中国当代作曲家都在不断地发掘传统乐器的表现力,让它们更符合当代审美。

我们的民族乐器最主要的特点就是古老。民族乐器几乎也是一门考古学。特别著名的有湖北出土的2400年前的曾侯乙编钟,在香港回归的时候,编钟曾被用来演奏谭盾的乐曲。编钟有三层,每一层采用不同律制,并且可以随意转调。编钟体现了中国古代律制的发达和音乐事业的辉煌。但这是一种使用最不方便的乐器,因此也便渐渐失传了。

我们小时候都是在一些古老的传说中听说一些古代乐器的。比如像“琴瑟相和”。其中琴就是现在的古琴,而瑟是什么?所谓“琴瑟相和”,说明瑟是与琴是一种相似的乐器。它们都是拨弦乐器,不过瑟的琴弦比琴多,有点像现在的古筝。琴与瑟都是中国最古老的乐器。

还有一个传说,是关于古代美人王昭君的。王昭君擅长弹琵琶,有一回,乐工给她做了一把新琵琶,这把琵琶比平时用的尺寸小了一圈,昭君笑它:“浑不似”,因此,后来这种小琵琶就叫了谐音“火不思”。相比传统琵琶,它的音色更轻盈,音区更高。

还有一种我很喜欢的中国乐器,叫做埙。这也是一种古老的吹管乐器,音色朦胧,带有风与黑夜的气息。据说,项羽身陷“十面埋伏”的时候,四面楚歌的“楚歌”就是用楚国的民间乐器埙来吹奏的。那个声音天生苍凉,马上就吹得军心涣散。

中国乐器还具有审美意义。古代乐器的形相、名字都很美。像我们在《孔雀东南飞》里面读到了,刘兰芝是弹箜篌的,箜篌这个名字太美了,我就很想知道箜篌是什么样的?后来翻找资料,才知这是一种古代的弹拨乐器,有竖箜篌和卧箜篌。其中竖箜篌像是缩小版的竖琴。中国乐器不像西方乐器那么肃穆,它本身就是一件装饰艺术品。像竖箜篌会在琴柱头上雕一个大龙头。涂上鲜艳的漆。这种箜篌现在还有,只是弹的人比较少,这种乐器的曲目也比较少。还有像古琴,很多古琴都有一个非常美的名字,有飞泉,瑞玉,一天秋等等。有了一个名字,好像每一张琴都有了个性和灵魂。在古琴的制作中,制琴师将玉石碾碎,混在漆中,涂在琴板上,因此琴身从不同角度绽放着光辉。还有像古代的琵琶,我们去看古代乐器展,都会看到琵琶上雕着繁复艳丽的图案,非常精美。我们有古诗道:“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可见,在诗中,箫和美人一样,都是风景。

还有一个故事也许大家都熟悉,就是高渐离击筑刺杀秦王的故事。在这里,乐器变成了武器,是真正的武器而不是精神武器。筑这种乐器现在已经失传了,据说这种乐器很像古筝,不同的是古筝的指板是木制的,筑是竹制的。它也不像古筝那样拿来弹拨,而是用一支小竹棒击打琴弦发声的。荆轲在易水告别朋友的时候,高渐离击筑为他送行,筑发出了高亢的音响,伴随着众人的合唱“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后来荆轲行刺失败,高渐离用灌了铅的筑来袭击秦王,当然,他也失败了。在蒋勋先生的《孤独六讲》中,谈到了“革命孤独”,其中就例举了高渐离刺秦的故事,他说“项羽失败了,屈原失败了,荆轲失败了,可是他们的失败惊天动地。”他认为这样孤独的革命,这样为理想奋斗的失败,是很美的。用乐器来刺杀,就是革命孤独之美的最强烈体现吧。

3、中国现代音乐如何发展中国传统音乐?

如何发展传统音乐,这是中国当代作曲家最为关切的问题。像谭盾、陈其钢、瞿小松、何训田、周龙等等作曲家很早就有了民族意识,他们在音乐学院学习的时候,就已经在探索民族性与现代性的结合了。比如像谭盾,他的道路是很独立很个性化的,在19岁之前他没有接受过传统的音乐教育,但他进入音乐学院之后,大三的时候,就以一首弦乐四重奏《风雅颂》获得了国际作曲奖。这首《风雅颂》,不为呈现古代原貌,而是强调了古代的神秘、遥远和古朴。这和斯特拉文斯基《春之祭》的创作意图一脉相承,直接以东方古老文化冲击现代艺术世界。可见谭盾在学习音乐的最初就意识到了,中国作曲家的根基在于民族性,可以说,他在接受西方体系化音乐教育的同时就在思考自己的个性化道路,因此最快地获得了成功。在这方面瞿小松也是一位代表人物。瞿先生提出,中国音乐家不要被西方的音乐思维干扰。这个说法很绝对,但也是目前对音乐教育盲目西化的警醒。这么多年,瞿先生读《金刚经》《六祖坛经》,并著书立说,几乎成了中国哲学家。他的音乐也一样,从最初的《MONG DONG》,一种山野的粗旷,走向了老庄精神,走向了《寂》《行草》这样安宁的内心世界。中国古代的艺术,讲究线条、留白,讲究隔断,等等,与西方的庞大的立体效果并不相同。如今瞿小松隐居在上海郊区,潜心写他的越来越淡泊静默的音乐。

此外还有何训田教授。何训田是一位跨界艺术家,他以一系列的西藏音乐成名,我们都听过他的《阿姐鼓》。他是一位非常有个性非常睿智的作曲家。我觉得他最好的作品是他的《声音的图案》系列。《图案》中有一种更空灵的语音,提炼了东方精神,何训田在东方音乐中锻造了他自己的语言,这种语言不能确切地指出属于哪一种亚洲文明,但很显然它体现了东方的智慧。

4、外国人如何学中国乐器?

这个基本上和学西方乐器一样,喜欢哪种音色就学哪种吧。有些人喜欢弹拨乐,就学古筝、古琴、阮、琵琶这些;有些人喜欢拉弦乐,学二胡等等。相对来说,像古筝、笛子都比较容易学,二胡和琵琶技巧性强,不是很容易。

我觉得中西乐器其实是相通的。比如西方有拉弦乐器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中国也有二胡、中胡、高胡和板胡;西方有弹拨乐器吉他、琉特琴,中国也有琵琶、阮等等。如果一个西方人本来就会乐器,可以选择一种对应的中国乐器,这样学起来比较方便,而且可以更细致地体会其中的差异,这差异也许就是东西方的差异。

我觉得像古琴这样的乐器,是最能体现中国古代哲学精神的。它讲究神韵,而不是音调。学习这种乐器比较容易接近中国古老的文化,不只是学乐器,也是一种个人修为。

5、如今中国如何发展传统乐器教学?

中国的音乐学院设立之初就已经设立了民乐系,专门教授中国传统乐器。像“中国音乐学院”,主要就是为了教民乐而设立的。大部分音乐院校的民乐教学都不仅仅是教乐器,还有民族音乐理论、民族乐队指导,戏曲音乐等等。授课的有学院培养的演奏家,也有特邀的乐团里的民乐演奏家来讲学,授课。

中国的一些流传下来的民族音乐,像我们听过的《二泉印月》《步步高》《雨打芭蕉》,大部分是民间艺人创作,也是民间艺人通过口传心授,一代一代流传下来。像著名的瞎子阿炳,既是二胡家,又是琵琶家,他每天在无锡崇安寺三万昌茶馆那里卖艺,他的演奏名闻遐迩,据说他还会“顶弹琵琶”“背弹琵琶”的演奏绝技。他会拉很多江南丝竹乐曲,像《三六》《行街》《忆连环》,还有他自作的乐曲。后来,中央音乐学院的杨荫浏和曹安和教授,两人带了一台学校里的进口钢丝录音机,跑到阿炳卖艺的地方录音,后来又觉得阿炳的乐器实在没法听,两人又去乐器店借了二胡和琵琶给他用,终于录下了《二泉印月》《寒春风曲》和《听松》,后来又录了阿炳的琵琶曲《大浪淘沙》《龙船》《昭君出塞》和《梅花三弄》。当时“中央音乐学院”为阿炳录音可是登在无锡《晓报》上的大新闻,无锡的父老乡亲们为此奔走相告地庆祝。马思聪任中央音乐学院院长的时候,曾经邀请阿炳到学院去开二胡琵琶独奏音乐会,后来因阿炳年纪大了,卧病不起而作罢。经过一代一代专业音乐家的努力,得以保存下民间流传的纯正的民间音乐。后来二胡曲《二泉映月》广受欢迎,成为一首中国的世界名曲。

中国古代的音乐,因为没有完善的记谱法,很多乐曲都失传了。古代的乐器教学,也是口传心授,代代相传,没有形成一套统一的科学的教学法。在五四之后,随着西方音乐、钢琴小提琴和五线谱简谱等等传入中国之后,中国的本土音乐家就开始有意识地学习西方的音乐教学法。比如说,参照哈农、车尔尼的钢琴练习曲设计琵琶、二胡练习曲,采用西式的一对一教学,特别像刘天华这样的音乐家,对民乐教学的发展起来至关重要的作用。刘天华可以称得上是“民乐改革家”了,他不但作曲,创作了流传至今的《光明行》《空山鸟语》《病中吟》等等著名乐曲,并且改革了民乐教学法,他写了47首二胡练习曲,15首琵琶练习曲,改良了传统的公尺谱,令乐音尽可能精确,保存原貌。刘先生最重要的贡献是对二胡的改革,从选料、制作、定弦等等都重新定度,把二胡这种民间“要饭”的流浪艺人的乐器,提高到一个具有丰富表现力的艺术化的乐器。可以说,是从刘天华开始奠定了民族音乐的教学体系。当然,今天的民乐演奏家,教育家都是在不断地改革、深化民乐演奏技艺。像古筝艺术家李萌,箜篌演奏家崔君芝、竹笛演奏家唐俊乔、唢呐演奏家郭雅志,中阮演奏家刘星、琵琶演奏家章红艳等等,都在不断地开拓民族音乐的表现力。

请评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03
发表于2011.01.16 19:56:36
12
03
有没有再长点全点的文章
发表于2011.01.14 16:38:25
8
03
对理论性的东西有点头疼,呵呵
发表于2011.01.14 14:26:00
6
03
病中吟其实很鼓舞人心的,前半段很凄凉,后来振作起来.
二泉映月从头到尾一直悲凉.
不过还是二泉映月好听.
发表于2011.01.14 13:02:49
3
03
以前小时候的年代,很贫乏(年纪大点的人都明白那个年代),厂里的大喇叭重复播了很多民乐和少的可怜的交响乐,以及相声评书之类的东东——其实,现在也好怀念那个物质精神相对贫乏心灵却澄净以及朝气向上的年代!
发表于2011.01.14 10:52:35
2
提示
本贴不可匿名回复,回复等级为:1 ,您现在正处在潜水状态
回复
验证码
1916 为防止广告机贴垃圾,不得已而为之
表情
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