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队的夏天》:当乐队遇上综艺,摇滚还能“摇”吗?
刘小波 于 2020.09.21 06:49:58 | 源自:音乐周报 | 版权:转载 | 平均/总评分:00.00/0

近段时期,以网络平台为节目主体制作播出的《乐队的夏天》第二季成为暑期档的话题节目。这其中既有节目已经播出过第一季、有一定的受众基础这样的内因,也有疫情期间现场音乐全面关停导致的乐迷极度“饥渴”,以及同时期其他的音乐综艺节目竞争力更差这样的外部原因。借助大众媒体和商业资本的力量,《乐队的夏天》将摇滚音乐推向了大众的视野,但这样的节目与现场摇滚音乐有多远的距离,这样的试水有多少积极意义?重点是,当乐队遇上综艺,摇滚还能“摇”吗?

  • 市场越细分,音乐就越需专业和专一

    《乐队的夏天》打着乐队文化的旗号,而乐队文化更大程度指向的是摇滚音乐。虽然《乐队的夏天》定位为原创音乐综艺节目,强调音乐原创力,致力推广多元化的音乐样式,节目也的确邀请了多种音乐风格的乐队参加节目——除众多老牌经典乐队外,还邀请了很多年轻的乐队加入进来,但是说到底还是遵循了音乐市场细分才能通过长尾获利的规律。这次指向很明显,就是摇滚。产品和受众的细分是流行音乐产业发展的总趋势。《乐队的夏天》在宣传推广的时候十分注重音乐的多元化,从节目的前期宣传以及第一季的模式来探究其初衷,该节目应该也是走分众市场的尝试。这种探索也经历了很长一段时间了,《中国乐队》《我们的乐队》《一起乐队吧》等节目都是如此。

    从产业角度而言,单一的音乐形式不具有产业的特征。当代流行音乐产业也在为多元化的音乐风格努力,如更加科学的音乐分类、音乐创作有意尝试其他风格、娱乐媒体宣传推广时对音乐风格刻意强调等。但是从另一层面看,音乐分众化是产业发展的必然结果,而且这样的趋势也越来越明显。让嘻哈音乐逐渐浮出水面的《中国有嘻哈》、致力于挖掘民歌的《天籁之声》,都是通过对风格音乐的追逐使其商业价值最大化。

    总体而言,中国当代流行音乐风格一直十分单一,未来市场的细分还需要更多类型的音乐加入,市场越细分,音乐就需要越专业和专一。流行音乐应回归多元,而当代流行音乐的产业化则正好提供这样的契机。只不过,对风格的市场效应把握绝非易事,是进行单一风格的深挖还是多元化的包容也需要时间来作出判断。《乐队的夏天》很明显是在音乐市场细分的精心考量下,将这次的目标对准摇滚乐。普遍依托商业流行歌曲的音乐综艺之后,行业开始试水其他乐种,民谣和嘻哈音乐是音乐综艺节目试水较为成功的领域。循着这样的思路,摇滚应当也有开发的潜力。

    不再摇滚,是节目的整体宿命

    不过,这样的思路是否适合每一种风格的音乐?尤其是,一向以地下、民间、独立、小众、批判等为自我标签的摇滚乐,能够在大众化和市场化的浪潮中继续保持自己的本性吗?在节目播出之后不久,周云蓬就在其个人社交平台上连续发布对此节目质疑的声音。他明确表示自己不喜欢《乐队的夏天》,并站在音乐人的角度,指出《乐队的夏天》是在对整个中国音乐市场透支、垄断行业,导致没上过《乐队的夏天》的音乐人以后的路会更艰难。

    不得不说,周云蓬的担心不无道理。节目虽然打着摇滚乐的幌子,也曾多次强调推介乐队文化、培养摇滚音乐的受众,但是,节目组的负责人也承认,这样的节目根本上还是大众娱乐节目。从节目邀请乐队的构成来看,就已经不是一种简单的选秀模式,而是嘉宾助阵的模式。

    《乐队的夏天》集结了水木年华、五条人、达达乐队、声音面具、木马乐队等中国国内具有影响力的新老乐队,还邀请了几位流量较大的明星、音乐人以乐迷身份担任嘉宾,阵容上可谓星光闪耀,堪称顶配。除水木年华这样的超级乐队,很多乐队在圈子内其实有很大的影响力。只不过乐队文化一直偏向小众,有其固有的受众群体,才会显得知名度不是那么高。从基本的节目设置来看,这一季集结了不同风格的30余支乐队,借助不同主题单元的内容设计及音乐表演,多维度呈现独特风格和魅力,通过现场表演竞逐年度乐队。节目在剪辑时,也完全围绕着娱乐展开。据知情者的描述,很多针对音乐本身又带有一定争议的话题通通被剪辑掉了,最终剩下的是和其他诸档音乐综艺节目无差异的画面和声音。

    《乐队的夏天》的宗旨是乐队文化的培育和摇滚音乐的推广,但是纵观节目,并未完全实现这一目的。因为所有的音乐以及音乐人在节目中最后都只呈现出一种商业音乐的模式,音乐反而滑向了单一,就连跟第一季相比,也已经显得很不摇滚了,很多歌曲与录音棚出来的一般商业流行歌曲并无差异。可以说,这些音乐绝大部分是十足的商业摇滚,摇滚的内核几乎寻觅不到。《乐队的夏天》第一季结束时,某乐队演唱的曲目被网友指责已经完全不是摇滚乐了,这其实就是节目的整体宿命。《乐队的夏天》并没有体现出乐队的独特性,没有落脚到“乐队”上。主题性的不鲜明使得节目最终呈现出不伦不类之感。不知道是对中国小众音乐的接受度估计不足,还是娱乐目的的考虑,节目组不得已采取多元化的方略,这样反而导致节目无主题、无亮点、无看点。在分众市场的年代,大杂烩很显然不是吸睛的砝码。

    对市场的另外一种迎合

    《乐队的夏天》试图另辟蹊径,打造一种全新的节目模式,在同质化的音乐节目时代探寻新出路,做到引领市场而非迎合市场。但从最终的效果来看,节目仍然没有逃出传统节目的窠臼,甚至也是另外一种迎合。虽然节目宣称只有五个名额最终进入乐队盛典,是一种变相的淘汰赛制,但这样的淘汰模式不彻底,因为很多乐队并不仅仅需要在这个舞台证明自己。这些都使得节目创新力不足、保守性也不足,让观众陷入尴尬观看的境遇,既不能看到新模式又不能彻底沉浸在旧模式之中。

    甚至从某种意义上而言,该节目对既有传统音乐节目的旧模式延续更为明显。比如讲故事这一惯用做法,很多音乐节目已经发展成选手的“痛苦比赛”,故事、煽情、泪点成为必备元素。《乐队的夏天》对乐队的故事也进行深度挖掘,这是建立在音乐之外,对音乐人本体的挖掘,但纪录片风格过分显露。几年前的《中国乐队》也是一档推广乐队文化的节目,《中国乐队》从节目的前期宣传开始,就强调该节目的与众不同,“无海选,不PK,也没有淘汰”,并且将节目定位为“纪实类节目”,“以音乐为本”是节目一直不断强调的核心内容。可惜的是,模糊的节目定位,使得音乐成为了乐队成长经历故事与情怀诉说当中的次要元素,失去了其本身所蕴含的魅力,以音乐为本的初衷也演化成以故事为主的结果了。不过,他们还是在坚守乐队文化的固有特性,节目也试图挑战音乐综艺节目的固有模式,但是最终悄无声息落幕。

    借着摇滚的幌子,完成陈旧的录制

    《乐队的夏天》似乎吸取了《中国乐队》的教训,在娱乐上大做文章,并没有完全放弃竞赛模式,并且在第二季加大的竞赛的筹码。节目赛制规定,与第一季首轮31进15的排位赛不同,第二季首轮比拼分三组进行,每组排名前六的乐队才能晋级,这也意味着首轮节目就有五支乐队要提前告别。不过,看似残酷的赛制并没有执行彻底,虽然也在延续传统的竞演模式,外加观众投票等环节,但是在观众没有过足瘾的时候,复活赛立马开启。

    最终,节目还是借着摇滚乐的幌子,完成了一档陈旧的音乐节目录制。总体来看,《乐队的夏天》并不完全是对中国优秀的乐队进行挖掘,而是用已经经过市场检验的成功乐队来满足节目的需求,是已经浮出水面的乐队在节目上的集体演出而已。这些乐队以及他们的音乐早已经通过各种传播媒介流行开来,再次出现在《乐队的夏天》的舞台就使得新鲜感大打折扣。虽然很多乐手可以借助这样的平台培育更多的受众,有了收入才会继续他们的音乐事业,但是这种依靠大众传媒和商业资本堆积起来的东西,还是摇滚乐所追求的初衷吗?

    商业与艺术的悖论如何破局,还是一个需要持续讨论和思考的话题。更为重要的是,独立音乐人以及乐队本身就是因为其独立的特性彰显了本性,但是随着大众传媒的介入,曝光度增加、独立性不断减弱,其艺术本真性似乎也不复存在。既然风格同质化了,摇滚还有存在的意义吗?这样的结局究竟是喜还是忧呢?

    请评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218.199.***.***
    218.199.***.***
    节目问题不少!可都没说到点上!
    此帖使用Win10提交
    发表于2020.09.25 15:30:35
    3
    218.199.***.***
    218.199.***.***
    感觉作者平时应该不听摇滚乐的!不懂就别乱发表看法了
    此帖使用Win10提交
    发表于2020.09.25 15:25:24
    2
    111.085.***.***
    111.085.***.***
    对每个因为乐夏而收入提高的乐队音乐人来说,这个节目已经有足够的价值。17年之后,所有因为《有嘻哈》而赚到比以前多的多的钱的rapper都该感谢那个节目。《乐夏》同理,米未的目的是制作一个为公司带来收入的节目,中国独立音乐如何发展跟他们是无关的。
    此帖使用Win10提交
    发表于2020.09.24 18:08:03
    1
    提示
    本贴不可匿名回复,回复等级为:1 ,您现在正处在潜水状态
    回复
    验证码
    0889 为防止广告机贴垃圾,不得已而为之
    表情
    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