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不确定性
王征宇 于 2019.08.08 14:39:20 | 源自:北京日报 | 版权:转载 | 平均/总评分:00.00/0

德国作曲家罗伯特·舒曼一生写了四部交响曲。按照创作时间来算,第四交响曲应该排第二,它与第一部“春天”,初稿都完成于1841年。因这部d小调交响曲真正定稿在1853年,所以才位居最末。婚后的舒曼,在爱人克拉拉的不断劝说和鼓励中,终于把创作注意力从小规模的钢琴与声乐作品,转移到乐队作品上。

18岁的舒曼师从克拉拉的父亲维克学钢琴,认识了9岁的克拉拉,两人朝夕相处7年后,舒曼向16岁的师妹表明爱意。其实在更早前,他就被精灵般聪慧美丽的小师妹吸引了。舒曼说:“我常常想到你,克拉拉,不是一个人在想着他的朋友,而是朝圣者想着远方的圣坛。”深厚的文学修养,让舒曼将情话说得温文尔雅且浪漫别致。大哥哥一样的舒曼在克拉拉看来独具魅力。但维克先生极力反对两人的结合,甚至为此要与克拉拉断绝父女关系。逼不得已的两人,后来求助法律手段才争取到结婚许可。得之不易的幸福感激发了舒曼旺盛的创作力,婚后第二年作曲家用一个月就写成了“春天”,同年又写了d小调交响曲,舒曼把它当作生日礼物献给克拉拉,并深情地称其为克拉拉交响曲。

与明媚“春天”截然不同的d小调交响曲,每次听,我都像看到了一个为梦想顶着压力前行的人。音乐时而低沉颓丧,时而生机勃勃,抑扬顿挫的四个乐章,奔腾在错综复杂、环环相扣的冲突中。据说,舒曼常用弗洛列斯坦和约瑟比乌斯两个笔名写乐评,这也代表着舒曼内心不同的两个侧面,弗洛列斯坦热情冲动,约瑟比乌斯沉静文雅。这部交响乐心灵语言丰富,让人领悟到人生的两面:和谐与毁灭、幸福与苦难,彼此纠缠挣扎,深刻呈现了作曲家的内心景深。从技术上说,舒曼的交响乐没有贝多芬、勃拉姆斯那么经得起推敲,但他的优点是,把文学融进音乐里。听舒曼,往往会让我们对生活乃至生命中的不确定有更深切的感悟。

d小调交响乐面世之初很不顺利。1841年秋天,当克拉拉接到莱比锡和魏玛的演出邀请,得知自己丈夫的作品也可在音乐会上演出,夫妇俩毫不犹豫接受了邀请。舒曼的交响乐原安排门德尔松指挥,但门德尔松未能登台,由Ferdinand David接替。种种原因导致演出的质量并不高,而与这部作品同时献演的是李斯特流光溢彩的钢琴作品。李斯特与克拉拉双钢琴高超的演技似玉珠飞溅,相形之下,舒曼的这部内涵深刻的作品反响平平。满座的喝彩不属于舒曼,这是一场令他心灰意冷的音乐会。敏感的人更易受伤,作曲家除了收回这部交响乐,创作的信心也备受打击,此后近十年,只写出一部C大调交响曲。

然而这部令舒曼自尊受挫以至于被雪藏十年才发行的交响曲,如今却成了读懂作曲家创作心路重要的篇章。

请评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提示
本贴不可匿名回复,回复等级为:1 ,您现在正处在潜水状态
回复
验证码
7388 为防止广告机贴垃圾,不得已而为之
表情
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