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靠耳朵听来辨别音乐剧和歌剧
徐乐娜 于 2019.03.22 18:36:55 | 源自:澎湃新闻 | 版权:转载 | 平均/总评分:10.00/10

自《一眼识别音乐剧&歌剧,背后的套路竟这么深 》[作者:徐乐娜 ] 一文发出后,笔者收到一条留言,“只是从表面上看能区分,但是,从音乐中特别是唱的部分我还是分不清什么是音乐剧音乐中歌曲?什么是歌剧音乐中歌曲?”虽然不知道这是不是广大观众的普遍困惑,但这个问题却给了我另一个普及音乐剧&歌剧区别的灵感。索性,就顺着这个问题写个续篇吧。上篇教大家用眼看,这篇就教大家用耳听。

听语言

音乐剧大多是英文表演,其他语种的作品数量从比例上来说很小。而歌剧则以意大利语为主,法语、德语、俄语也同样有不少佳作。

Why?

歌剧17世纪初就起源于意大利,尽管之后也流传到欧洲各国,但意大利歌剧一直是主流。鼎盛时期威尔第、普契尼等歌剧大师,罗西尼、贝里尼、多尼采蒂美声三杰等也都是意大利人,当然意大利语歌剧最多咯。

今天歌剧界最古老的标准保留剧目的歌剧——蒙特威尔第的《奥菲欧》1607年首演于曼图瓦公爵宫廷 而传入法国、德国的歌剧在“口味”有了“入乡随俗”的调整。比如说,流传到法国后,融入更多合唱、舞蹈等大场面;到德国后,把“念经”似的宣叙调改成了德语对白。而最接地气的,自然是演唱语言的“本土化”。

音乐剧的起源要到18-19世纪了。虽然最初也受到了喜歌剧与轻歌剧的影响,但无论首演于英国的第一部音乐剧《乞丐歌剧》,还是之后美国的第一部音乐剧《黑魔鬼》,都以英语上演于英语国家。之后的兴盛亦始终以英文为语言主导。西区与百老汇至今也仍是音乐剧的绝对中心。

听开场

歌剧一定是由正儿八经的管弦乐队演奏的序曲开始。而且,要么风格与整部剧的气质调性相吻合,要么会直接将剧中最重要的音乐主题和动机浓缩起来(有点像学术论文一开始的概述)。如果是在剧场看现场的话,序曲阶段的大幕还是关上的,直到第一幕即将开始、至少也是到序曲过半才会缓缓拉开。

音乐剧的开场则没有那么严格的统一。最常见的当然是以大场面的歌舞开场,一上来便“点燃”甚至“引爆”全场。以对话或独白、抑或追忆等不同形式直接开始戏剧故事的也不在少数。像歌剧那样以一段纯音乐(乐队演奏)的方式开始的当然也有,但篇幅和内涵的戏剧作用也小了很多。所以,许多音乐剧的演出根本不拉幕,舞台布景在开场前便已经呈现给观众了。

Why?

歌剧最早是为王公贵族服务,想想也一定是吃饱喝足、附庸风雅的人多。迟迟到、摆摆谱、聊聊天、说说笑,那是免不了的。正式开演之前,先来段MUSIC静静场很是必要。所以,最早的序曲和后面剧中的音乐也不一定有啥关系。后来,歌剧逐渐普及到民间,演艺市场形成、观演习惯养成,序曲的传统被保留的同时,才为作曲家进行整体音乐结构构思提供条件。

音乐剧兴起之时,大众的戏剧观赏需求已经非常普及、且日益增加了,剧场礼仪也相对成熟。一场演出以怎样的方式开始,不再是一件必须按规定、按程式完成的事情。因此,音乐剧的开场要灵活很多。

听独唱

不管是音乐剧中的主题曲还是歌剧中的咏叹调,都有好听的旋律,动人的歌词,表达的大多是对爱人(也有对仇人)、对祖国或家乡强烈的情感,整个音乐戏剧的情节推动在这时也通常会暂停暂缓,让这情感得到最充分的抒发和渲染。所以,他们也最容易被大家知道和喜欢。不过这两者之间,同样有着明显的区别。

歌剧里的咏叹调,通常大乐句(长句子)多,音域跨度(最低音到最高音的幅度)更大,遇到高音、长音时,演员通常会做一定的弹性处理。而与之同步的乐队伴奏部分,编配上往往以烘托情绪或戏剧张力为主要目的,所以并不刻意强调节拍及节奏的律动感。因此,咏叹调虽然有好听的旋律,却未必那么朗朗上口(不容易跟唱)。

音乐剧里的主题曲,乐句规整简洁,音区相对适中,“洗脑”性的旋律配上易于捕捉的律动感,立刻散发出流行金曲的气质与潜力。

Why?

歌剧早在兴起和刚刚兴盛的时期,“角儿”的地位可不一般。歌剧作曲家们的新作如果没有物色到合适的好角色来主演,很可能首演就黄了(比如威尔第的《茶花女》,首演就栽在一个吨位过重的“维奥莱塔”上)。一些已经颇受欢迎的名作上演,早已对剧本和音乐烂熟于心的观众们,会冲着他们喜欢的主角去捧场,甚至就是为了去听他们的偶像唱那几段咏叹调。按今天的话说,这些名角儿们自带流量、是票房的保证。所以,那个时候的歌剧作曲家们常常在动笔之前、剧院经理在委约新作之前,就已经想好由谁来主演了,咏叹调就配着角儿的最佳音区、最擅长的风格写。与此同时,一些高音长音或炫技华彩段,作曲家往往还会留个骚包的PLAN B,以便角儿们可以临场发挥。状态好,炫技高音可能翻高几度、多拖几拍,状态不好,可能也就“匆匆收场”了。所以,歌剧演出、尤其是到咏叹调的时候,指挥可是带着乐队跟着角儿走的。

近现代的歌剧舞台,导演和指挥的作用和地位逐渐提高,对一些经典作品的重新诠释和演绎成为今天欣赏品读歌剧的新看点,但名咖们在歌剧粉心中的号召力仍然不可小觑,咏叹调弹性处理的传统也保留了下来。对于更偏重于流畅叙事的音乐剧而言,如此“夸张”的煽情实在有些“为难”了。虽然音乐剧大咖们的粉丝量通常会超过歌剧名角儿,但他们始终保持“分寸”。

听重唱/合唱

歌剧中的重唱,二/三/四重唱很常见,五-七重唱、甚至九/十重唱也有。各声部除了并列式(类似于对唱,你一句唱完我再接下一句)进行外,重叠式(几个声部以不同音高、不同节奏同时演唱)的进行也很多。组合在一起和谐好听,但又兼具较强的独立性。值得一提的是,它们通常还可以从剧中抽离出来,作为独立的曲目演唱。

音乐剧中的重唱,二重唱最多,经常被抽出来单独演唱的,也大多是男女主的二重唱了。三或四重唱也能看到,但再多声部的重唱鲜见。声部之间的并列式进行亦多见于重叠式进行。另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是,音乐剧中的重唱通常会对唱中穿插对白,唱着唱着说起话了,没说两句又接着唱了(这其实也蛮难的)。这种事儿歌剧演员一般不干,歌剧作曲家也不太会这么写,就算是咏叹调宣叙调区分严格的时期,那也通常是各管各的、互不干扰。

说到合唱,两种音乐戏剧的区别就更为明显了。首先可以一眼识别的是,歌剧里的合唱不跳舞,只会走位或幅度很小的肢体动作,而音乐剧里大多是载歌载舞的。再仔细听,音乐剧中的合唱以大齐唱居多(人家还要满台跑着跳舞,不能要求那么高),而歌剧中的合唱通常会有多个声部。

听嗓音

歌剧中的演员用的是美声唱法,声音饱满、凝聚、密度极高也极具穿透力、震撼力与戏剧张力。但与此同时,其内敛、克制的情感表达(短时间内较难让普通听众感觉到较大的情绪起伏和波动),演唱声音与日常声音的较大差异等,也容易让观众产生不真实的距离感。

音乐剧演员大多用通俗唱法,真声比例居多。加上演唱中嘶吼、叹息、呜咽、欢笑等非常规的演唱方式都可以随意穿插其中来帮助情感的表达,带给观众的感染力更为快速有效,也更为真切直观。

至于其背后的缘由,包括两种戏剧音乐使用的乐队的区别,上篇中其实已经提到,这里就不再多说了。需要强调的是,随着近现代不同艺术门类、尤其不同舞台剧之间的相互碰撞与借鉴,让两者之间的区别界限也越来越模糊,因此以上提到的诸多区别并非绝对。

扩展阅读:《一眼识别音乐剧&歌剧,背后的套路竟这么深 》[作者:徐乐娜 ]

请评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03
发表于2019.03.28 09:10:54
3
171.221.070.***
171.221.070.***
发表于2019.03.25 11:38:56
2
10
这就是正统和年代的区别吧。近体诗和词曲的区别。认识音乐剧应该先认识轻歌剧。轻歌剧个人感觉是现代音乐剧的原型。音乐剧和歌剧没啥相似之处。


此帖使用iPhone提交
发表于2019.03.23 10:31:09
1
提示
本贴不可匿名回复,回复等级为:1 ,您现在正处在潜水状态
回复
验证码
3613 为防止广告机贴垃圾,不得已而为之
表情
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