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年,《十五的月亮》问世时,曾一度被批缺雄壮美
廖夏璇 于 2019.01.24 11:47:39 | 源自:音乐周报 | 版权:转载 | 平均/总评分:09.50/19

《十五的月亮》是由石祥作词,铁源、徐锡宜作曲的一首歌曲。该作品创作于1984年,是邬大为、魏宝贵作词,铁源作曲的作品《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的姊妹篇,1985年由董文华、柳培德在央视春晚上演唱,随即红遍大江南北。30多年后的今天,这首具有强烈时代气息和浓郁民族风格的抒情歌曲并没有被层出不穷的作品埋没,反而在时间的发酵中散发出历久弥新的芬芳,成为当代中国的经典歌曲。回望其经典生成的过程,如果说改革开放初期的特殊历史背景是其诞生的摇篮,那么央视春晚则是其开枝散叶的舞台。但归根结底,真正赋予其持久生命力的,还是作品本身所蕴含的深刻的思想价值及隽永的艺术品格。

军旅歌曲视角转变

长期以来,当人们说到军人、提到英雄,脑子里首先浮现的是战争前线保家卫国的铮铮铁骨和神圣勇武,却往往忽略了他们不仅是保家卫国的军人,也是有血有肉的情感载体。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党的工作重心逐渐向经济建设转移,人民子弟兵的形象也开始被赋予了新的内涵,表现军人家庭生活和情感世界的歌曲也开始引起人们的注意。身为军人的词作家石祥,以其敏锐的艺术洞察力,嗅到了军旅歌曲创作视角的转变。他在长期部队生活和大量采风的积累下,以其敢为人先的魄力,创作出《十五的月亮》这首词作,表现出了同类题材作品的无可替代的开拓性。这首作品,在主题思想上实现了集体主义和个体情感有机结合的同时,更侧重于对军人个体情感的表达,让我们的军人形象在“尊严不可侵犯”的神圣之外增添了一抹温情,如一股清风吹进了战士和群众心中。

作品通过一位驻守边疆的战士在十五月圆之夜思念家乡妻子的特定情境,既生动地表现了战士与妻子之间真挚的爱情,也歌颂了战士和妻子平凡外表之下崇高的奉献精神,塑造了以“我”为代表的战士和以“你”为代表的军嫂形象,成功引起了从军人到所有人的强烈共鸣。尤其是军嫂,她善良、勤劳、坚韧、忠诚,其身上似乎集结了中国劳动妇女的所有优秀品质,成为了人们心中永恒的艺术形象。这也恰恰反映了改革开放后的中国迎来了思想解放的浪潮,对女性社会地位、人生价值及个体情感的认识和重视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新高度。一句“军功章啊有你的一半也有我的一半”不仅充分肯定了军嫂“撑起半边天”的付出,作者还将这种付出的重要性上升到了国家安定的层面,与同时期其他军旅歌曲相比,其视角无疑是独特并具有先锋性的。

人性光辉娓娓道来

另一方面,词曲作者还在作品中将社会责任和生命感悟结合起来,一改军旅歌曲“热烈”“激昂”“雄壮”的惯例,在朴实无华的情真意切中,把人性的光辉娓娓道来,像干渴之后的清泉滋润了人们的心扉。曲调上,作者积极吸收我国北方民歌的音乐素材,以叙事歌的手法,遵循依字行腔的原则,塑造了准确、生动、优美的音乐形象,朗朗上口的旋律和通俗易懂的歌词完美结合,通篇以情感为纽带,突破了以往军旅题材的桎梏,唤醒了人们对美的向往,也从侧面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现实、观照了市场经济发展中的民情民生。

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推进,市场经济得到了空前的发展,许多在田间辛勤劳作的人们也逐渐意识到改变命运的机遇,纷纷离开故土来到大城市,渴望凭自己的热血和汗水换取美好前程,于上世纪80年代中期掀起了新时期的第一个外出务工潮,不少农村家庭出现了丈夫在城市打拼、妻子留守农村的现象。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十五的月亮》所传递出的两地相思之情,恰恰是发展中的中国人民生活的真实写照,这也使得这首作品能够超越一切束缚,触动人们心灵深处最柔软的那一根弦,为人们打开了一扇情感诉说之窗,却又凝成了一股投身建设的积极向上的力量,一定程度上也赋予歌曲以隽永的艺术品格。

批评者称缺雄壮美

当然,这首作品推出以后,也曾一度处在被批评的风口浪尖。梁茂春在1986年9月28日的《光明日报》上撰文写道:“从创作既有民族风格又有时代特点的新音调这点来考虑,《十五的月亮》和《望星空》还存在着明显的不足之处,即音调的创新还不够,它们基本上保留了传统农民歌曲优美委婉的特点。如果脱离了歌词,很难说这是80年代的时代音调,尤其很难与当代的军人形象联系起来。”文章指出,当前军队抒情歌曲创作中的一个普通性问题是“充满了女性的柔弱美,缺乏军人的雄健美”,而雄健豪放之美应当是军队抒情歌曲创作所必须追求的,并希望作曲家们“面对80年代新战士,面对‘合成军’‘立体战争’等新事物,在继续创作抒情歌曲的同时,更努力地探索,为战士们谱写新时代的队列歌曲。”可以看出,对于歌曲的批评,主要围绕旋律创新性及军人雄壮美的缺失而展开。今天看来,这些批评是有其时代局限性的。我们不否认每一首作品都应该是一件独立且独特的艺术品,但创新不应成为创作的终极目标,它必须建立在传统的土壤之上。事实证明,正是《十五的月亮》音调上所保留的“传统农民歌曲优美委婉的特点”,让它犹如一朵散发着泥土芬芳、永葆青春的鲜花,从众多歌曲中脱颖而出,传唱至今。事实也证明,正是作品成功营造出的情境,形成了该歌曲独特的叙事视角,让它多了一层温暖的人间烟火,最终成为长“唱”不衰的经典之作。

《十五的月亮》月月圆。回首30多年前,正是作者的一次“举头望月”生发出这样一首独具艺术风格的作品,借“月亮”这一千百年来“歌之不尽、咏之不绝”的经典意象,从团圆思亲的角度,以军旅情怀、军地关系为主题,唤醒了中国人民对美好、对和平的向往。深情、幽婉、动听和极具时代风格的旋律,也为这首富含中华民族普世价值的作品插上了腾飞的翅膀,不仅开启了军旅歌曲创作的新模式,也唱出了人们对未来的希望,至今仍在感动着我们。古往今来,十五的月亮,月月圆。

请评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182.241.***.***
182.241.***.***
事实证明,这就是经典,传唱30多年,而且还将一直传唱下去,每到中秋,怎么少得了《十五的月亮》呢?批评者如果现今还在活着,也应该会感到羞愧吧!
此帖使用Win10提交
发表于2019.02.06 23:30:49
4
182.149.069.***
182.149.069.***
发表于2019.01.27 14:35:43
3
03
可以这么说,批评很容易,有本事自己写个,他们又写不出来,只会唧唧歪歪
发表于2019.01.25 13:22:03
2
113.251.054.***
113.251.054.***
发表于2019.01.24 19:08:24
1
提示
本贴不可匿名回复,回复等级为:1 ,您现在正处在潜水状态
回复
验证码
7272 为防止广告机贴垃圾,不得已而为之
表情
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