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爱周杰伦这首歌,还真不能“拉倒”
高建 于 2018.05.28 19:28:16 | 源自:音乐周报 | 版权:转载 | 平均/总评分:09.00/9

不管进入21世纪的华语歌坛以怎样的速度更新迭代、拉高走低,有一件事似乎从未改变——站在这个“圈子”最中心的人,叫周杰伦。

继年初的《等你下课》掀起又一股校园怀旧风潮后,周杰伦于5月15日推出了本年度的第二首单曲《不爱我就拉倒》。与前者的一片好评形成鲜明反差,后者略带“傲娇”的歌名中好像已然提前预感到了受众并不积极的反馈,新歌上线后几个小时,围绕歌词中“哥练的胸肌,如果你还想靠”一句的相关话题便登上了社交网络的头条与热搜,诸如“歌词太土啦”“跪求方文山回来写词”的刷屏评论显然也代表了一部分包括周杰伦歌迷在内听众的心声。

对于成名近20载的周杰伦而言,被人们议论或许早已成为了生活的常态,这一次的些许负面意见也绝对算不上是他面对过的最大危机(如果这也算是危机的话),但抛开作品本身不论,在笔者看来这一次围绕艺术作品的争论中仍然有许多值得创作者、艺术评论者与受众共同思考的地方。

正如知名编剧汪海林在一档文化类节目中所说,围绕艺术作品的评价,“喜欢与不喜欢,是每个人都有权利表达的;但好与不好,不是每个人都有资格判定”。换言之,艺术创作与评判是需要专业视角的,是存在所谓门槛的。作为受众的我们有时候往往忽略了个人审美取向与作品价值层级的边界,不乏傲慢地将个人好恶凌驾于创作者之上,随着互联网赋予每个个体更大的言论传播空间,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传统意义上“精英”言论的权威性,这样的情况变得更加明显。以作家王蒙为代表的文化学者不止一次对存在于年轻网民中的“《红楼梦》难懂且无聊”等类似观点表示不解与担忧,也是这一问题的直观反映。

但另一方面,流行音乐作为工业革命后兴起勃发的大众文化代表,与电影、综艺、动漫一样,其存在的主要模式就是力争为更大范围的人群提供娱乐消遣并以较为丰厚的商业回报维持工业体系的运转,因此虽不能将大众反馈完全等同于作品的“判决书”,却也极少出现接受度与作品价值上的严重偏差。同样以周杰伦的音乐为例,2016年6月新专辑《周杰伦的床边故事》发行,笔者在数字音乐平台听完整张专辑后,分别与几位专业背景、就职行业、年龄层次都不同的朋友交流感受,发现大家似乎都直觉地对《告白气球》这首歌表示赞许,而其后的平台播放下载数量、社交网络翻唱版本以及包括央视春晚在内的曝光频率都证明了这首歌曲在整张专辑中脱颖而出。也就是说,大众文化的接受程度中也许真的存在一种“最大公约数”,能否与这种模糊的标准合拍共振,往往是决定其商业收益与留存时长的关键所在,如果说前者可以被鄙夷铜臭的人们无视,那么后者几乎等同于作品的艺术价值了。这恐怕也在向创作者与专业评论者们传递一种信息,即坦然面对公众真实的声音,既是无法回避的选择,也是雄辩合理的道路,不是简单一句“不爱我就拉倒”就足以回应的。

  • 固然,就像周杰伦在谈及新歌时反问的:“有教育意义的、教科书的我都写过了,为何不能来首轻松的歌呢?”对于一位创作者在不同维度、不同道路上的探索与尝试,作为个体的受众可以抱有更宽容的心态,面对一位已然堪称全面、且已经无悬念锁定自己在大众文化的历程中占有一席之地的杰出音乐人不必求全责备。不过正是出于对创作者才华的高度肯定,才使得公众投入格外的期许。不必讳言,相比于两天后李宗盛以一首《新写的旧歌》再一次收获听友的感动与慨叹,周杰伦的《不爱我就拉倒》远没有做到突破自己。

    如果我们不怕将话题越拉越远的话,也许可以继续追问——当下的华语乐坛最应该反思的难道不是文章开头陈述的那个事实吗?不过那恐怕是一个更严肃而复杂的话题了。

    请评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推荐小河的回响,今年十分优秀的一张。
    此帖使用MZ-M3X提交
    发表于2018.05.29 16:25:18
    2
    119.086.102.***
    119.086.102.***
    发表于2018.05.28 23:44:14
    1
    提示
    本贴不可匿名回复,回复等级为:1 ,您现在正处在潜水状态
    回复
    验证码
    3619 为防止广告机贴垃圾,不得已而为之
    表情
    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