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合璧,短板在哪?
钱天华 于 2018.05.03 11:44:15 | 源自:音乐周报 | 版权:转载 | 平均/总评分:10.00/10

岁末年初,电影《无问西东》让人们了解和重温了早在1928年清华老校歌中所确立的“东西文化,荟萃一堂”“立德立言,无问西东”的理念。今天,当我们在说“中西合璧”“荟萃西东”时,是否知道“短板”呢?

中国近代,西方列强侵略中国期间,“西学”强大的、先进的文明长驱直入进入中国,渐予中国社会以各方面的影响。“西学东渐”给中国带来了天翻地覆的社会变革,其中包括“西乐东渐”的过程。“西乐东渐”就其具体的内容来看,大致包括:外国音乐作品及这些作品的表演,音乐创作的方法、技术、美学理论,音乐史等。“东渐”的过程,一是东来中国落地、传授,二是学子西去求索学成后东归。

史料记载,早在上海开埠之初,上海租界的西侨乐人已有演奏贝多芬弦乐三重奏的沙龙聚会。到1870年代,不仅贝多芬的各类室内乐作品已在沪上租界的音乐会上和沙龙中频繁上演,他的交响乐、序曲、钢琴奏鸣曲、小提琴协奏曲等,也不时由来华巡演的西洋乐人和寓居上海的西侨演奏。此外,目前所见的中外在晚清中国的演奏史的记载中,都毫无例外地认为李叔同在《音乐小杂志》刊登的贝多芬炭画像和他三百余字的《比杜芬传》始于1906年。以上是西方音乐作品最早之“东渐”。

一百多年前的1916年,在德国留学的萧友梅为表达对革命前辈的深切缅怀,创作了中国第一首管弦乐作品《哀悼进行曲》,是中国早期交响音乐的开山之作,中国交响音乐的发展自此起步。今年是黄自先生逝世80周年,他1929年留学美国耶鲁大学音乐学院时的毕业作品——为怀念故人而作的大型管弦乐曲《怀旧》,当年5月31日由该校校长指挥美国交响乐队演出,是最早的由外国交响乐队演出的中国交响曲作品。他于1935年成立了我国第一个由华人组成的管弦乐团。1933年11月,他创作的中国第一部清唱剧《长恨歌》在上海国立音专演出。1935年他成了首次为电影谱写片头音乐的中国音乐家。此外他还创作了大量的艺术歌曲……以上是西方创作技术、语言最早之“东渐”。之后,“西乐东渐”的影响日益强劲。

自“西乐东渐”开始,已百余年过去。中国涌现出一代代的优秀音乐家,杰出人物和优秀作品层出不穷。尤其是现代中国的改革开放,虽只经历了40年,但改革的大潮波澜壮阔,各地现代化的音乐演出的场所拔地而起,全球的顶级音乐团体和煌煌巨星纷至沓来;中国不计其数的音乐学子遍布世界著名的音乐学府,音乐人才走向世界各地的音乐舞台及赛事,获得各种荣誉;中国有实力来举办世界级的西洋乐器演奏比赛,努力通过赛事,树立话语权,扩大中国音乐界的影响;西方的音乐大师中,称“古典音乐的未来在中国”者,为数不少。故有业界大腕认为:“中国的古典音乐真正做到了与世界接轨。在各项国际比赛中,有中国人屡获佳绩;在全世界的知名乐团中,都有中国人的身影。”国外的音乐作品和音乐创作的技法,随着现代科技的进步和信息畅通的迅忽,很快就为国人所知;当今中国的音乐活动,与西方同行已可竞技,与世界的乐坛乐事同步,密切相关,互相融合。所谓“西乐东渐”已早不存在。我们已能荟萃“西、东”,根据音乐表演和活动的需要,来演绎、定夺、取舍、评价所有的中外音乐作品了。“新年音乐会”在中国的发展和变化的实践就足以说明。

今天我们国力强大,像早年的萧友梅、黄自那样经过海外求索或深造的学子已难以计数了。演奏巴赫与演奏“梁祝”一样精彩,在技术上都游刃有余。然而,在与西方乐界的互相学习和交流,互相审视、接受异质文化的过程中,我们仍然习惯将“古典音乐真正做到了与世界接轨”作为基本标准。

须知,“东方的帕格尼尼”再优秀,也还是“帕格尼尼”的“拷贝不走样”。西方的经典古典作品,是以他们的优秀文化作支持的。而我们更需要的,是大量的经得起时间考验、打动人心的中国作品。回顾百年以来,优秀的作品已有不少,但始终未能像俄罗斯、捷克的民族乐派那样,形成自成一统的中国音乐体系,有强大的名人、名曲的“品牌”效应。有萧友梅、黄自,乃至刘天华、冼星海、马思聪、李焕之等前辈的作品作为范例,所谓“交响音乐民族化”的理论纠结,还那么重要吗?日常音乐演出中,更是“西”的太多,“东”的太少。半个多世纪里的“上海之春”中演出过的小提琴协奏曲有《骄杨》《杨贵妃》《红楼梦》等作品,而待选必奏的中国作品依然唯“梁祝”扛鼎。中国音乐界面对中国的听众,是否也存在着“供给侧的短板”或者是“导向性的问题”呢?

在首届上海艾萨克·斯特恩国际小提琴比赛时,如何表达“梁祝”,是所有选手讨论的热点。当时,享有国际声望的小提琴大师布朗曾寄语:“古典音乐就是描述人内心的感受的,(演奏时)应当融入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形成自己的风格。(所以,演奏‘梁祝’时)不单单是去追求‘中国的声音'。”当今,所有现代科学技术的基本语言和理论,早就无问西东,是人类共同的财富了。朱践耳明确指出“交响乐不是西方的专利”,音乐的技术语言、表达方式,是属于全人类的。只要忠实于表达,能打动听者心灵,都可使用,“无问西东”。再把西洋乐器乐队的演奏称为西乐、使用了“西方的技术语言”,实在是画蛇添足了。有些连业内人士都敬而远之的几乎只演奏一次的“世界首演”的作品,在中国十几年来,开音乐会几乎无人问津,徒有此形式,其意义值得商榷。一两百年前的经典古典作品,他们的音乐永葆青春,是因为那些久远的音符还是和我们的心灵很近。

“无问西东”的精神,绝不是“不问西东”,而是希望我国的音乐家在“问遍西东”,对中西音乐文化了然于心后,把东西音乐美妙的音乐文化的精品荟萃、熔炼于一炉,无问西东,献给广大的中国听众。百年来,我国的音乐家“问西”“问东”,殚精竭虑,奋力奏鸣,已建树甚丰,已走向全国、走向世界。春节前后的新年、新春音乐会就是一个极好的“当春乃发生”的硕果。目前中国的几千万琴童,是多么了不起的一支力量。假如中国音乐界,让能这千万人群在最初接受音乐的启蒙教育时,就补上短板,荟萃西东,那若干年以后,无数中外优秀音乐作品在中国大地上传承回响当无异议。

请评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106.091.056.***
106.091.056.***
发表于2018.05.03 21:06:50
1
提示
本贴不可匿名回复,回复等级为:1 ,您现在正处在潜水状态
回复
验证码
2679 为防止广告机贴垃圾,不得已而为之
表情
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