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影系列:废墟上的黎明
李梦 于 2018.03.02 11:44:39 | 源自:北京日报 | 版权:转载 | 平均/总评分:00.00/0

前些日子去欣赏耶路撒冷四重奏的演出,曲目之一是他们与大提琴家秦立巍合作的舒伯特C大调弦乐五重奏。这首阔大神秘的室内乐作品,在他们的弓弦下呈现出热烈饱满、起伏跌宕的样态。其中的慢板乐章,开篇时徐缓、悠长,将听者引入冥想与追怀的氛围中。

讲述二战的电影《指挥家的抉择》(Taking Sides)中,有一场在战后废墟上举行的音乐会,一众音乐家演奏的,正是这首弦乐五重奏的慢板乐章。台上,是病疾缠身、自知时日无多的作曲家笔下沉思内省的旋律,台下坐着的,是伟大的指挥家富特文格勒以及负责审讯他的美国军官。

彼时的富特文格勒之所以遭到审讯,是因为他在二战期间与纳粹政权的暧昧关系。众所周知,希特勒是狂热的古典音乐爱好者,而战前指挥柏林爱乐乐团的富特文格勒自然成为他拉拢的对象。富特文格勒被迫采取委曲求全策略,表面上不抗拒纳粹政权的示好,暗地里则帮助乐团内的犹太裔音乐家逃离险境。

虽说在那次审讯后,富特文格勒被判无罪,但是音乐界对于他在二战期间对希特勒看似卑躬屈膝的态度颇多微词:1942年他在希特勒生日上演出贝多芬第九交响曲,遭到众多音乐人斥责,著名指挥家托斯卡尼尼甚至公开宣称:“在作为艺术家的富特文格勒面前,我愿意脱帽致敬;但在作为一个普通人的富特文格勒面前,我却要戴上两顶帽子。”1949年,他试图应聘芝加哥交响乐团,却因公众反对而被迫放弃。

在这部2001年上映的电影中,曾亲历二战的匈牙利导演伊斯特凡·萨博试图为富特文格勒正名。片中,负责调查的美国少校阿诺德起初深信指挥家有罪。后来,当往事抽丝剥茧层层展开,我们才发觉这位伟大指挥家二战时那些被斥责的举动几乎都是情有可原的:他在演奏完毕后,从来不曾对希特勒行举手礼;而他在希特勒生日会上的演出则完全是被迫的,因为纳粹绑架了他的女儿……

电影拍得戏剧性十足,审讯室中美国士兵的咄咄逼人与指挥家的镇定自若反差鲜明。面对逼问,富特文格勒的回应字字铿锵:“你想要把世界改造成什么样?你认为现实世界只有物质吗?那你一无所有。” 指挥家说完,用手指指头顶上的天空。原来,他毕生追求的,并非尘世血与火的恩怨情仇,而是更超脱且伟大的乐音之美。这亦解释了导演为何安排指挥家与审讯军官一道聆听舒伯特弦乐五重奏的缘由。百年前舒伯特这首“只应天上有”的作品,其实也道出后来者富特文格勒的心声。

1828年夏天,完成最后一部交响曲“伟大”之后,舒伯特立即着手写作C大调弦乐五重奏,而这首他生命中最后时日完成的创作,直到22年之后,才获得首演机会。全曲时长近一个小时,对演奏者的体力是不小的挑战,旋律中的明暗对照、高低起落,是舒伯特面对近在眼前的死亡与已如尘烟的往事时复杂心境的写照,亦考验演奏者对于节奏的掌控与情绪的拿捏。

说来也巧,耶路撒冷四重奏中的四位乐手均有犹太人血统,在二战阴云早已散去、相对平和安宁的当下,他们频繁在世界各地巡演,因为出众的音乐技艺而受到赞美及尊重,甚至那些伟大的德奥作曲家如贝多芬和舒伯特的曲目,已成为这些犹太音乐家常演常新的作品。诚如《指挥家的抉择》昭示的那样,战争终将落幕,仇恨与敌意也将如云烟过眼,唯有伟大的、崇高的东西方才能恒久流传,生生不息。

请评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03

此帖使用VIVO X9提交
发表于2018.03.21 20:54:41
1
提示
本贴不可匿名回复,回复等级为:1 ,您现在正处在潜水状态
回复
验证码
6021 为防止广告机贴垃圾,不得已而为之
表情
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