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影系列:“把提琴拉得低沉些”
李梦 于 2018.02.06 15:33:29 | 源自:北京日报 | 版权:转载 | 平均/总评分:00.00/0

如果要开列一个“最频繁用于电影配乐的古典音乐曲目”名单,美国作曲家巴伯(Samuel Barber,1910-1981)的《弦乐柔板》必定名列其中。这首单乐章的、时长约十分钟的弦乐曲目,曾经出现在若干探讨人性的电影中。除去《象人》和《罗伦佐的油》这些关乎个体命途跌宕的影片之外,还有一部反思战争的《野战排》(Platoon),同样将巴伯这首最为人熟知的作品糅合在剧情中,达致情节与旋律的绝佳互动。

《野战排》的导演奥利弗·斯通拍了很多战争与政治题材的影片,其中《野战排》与《生于七月四日》和《天与地》并称为他的“越战三部曲”。这位敢言的美国导演曾参与越南战争,返乡后用了大量时间与心力拍摄越战,试图以亲历者的身份还原战场的残酷。《野战排》请来威廉·达福和约翰尼·德普等一众型男演出,在1986年上映后,赢得了包括“最佳影片”在内的四项奥斯卡奖,成为一时热话。虽说这电影曾因为立场偏激且画面过分血腥而被人质疑,但仍有众多观众与影评人认为它不美化、不矫饰,是“最能真实反映越战情形的电影”。

斯通借用越战士兵泰勒的视角,审视两位上司——好战的巴内斯与反战的伊利亚斯——之间的争执与内斗,进而反思战争之于个体乃至国家的摧残及损伤。影片最终以伊利亚斯的死亡而悲剧告终,泰勒也因为上司含冤死去而变得麻木且凶残。这首《弦乐柔板》正出现在伊利亚斯孤独战死的段落。

  • 不得不说,斯通及其擅长铺排大场面的战争景象。他以俯拍手法拍摄越南丛林中两军的对峙、冲突直至厮杀,用大量慢镜头呈现炮火遍地、机枪横扫的景象,与背景乐中哀怨悲伤的长线条乐句对照,令那些血腥无情的场面愈发显得震慑人心。伊利亚斯拼命奔跑,被炮火追随,最终体力不支倒地,伸开双臂,仰天长叹。此时,银幕上只他一人,双膝跪地,如希腊神话中被命运诅咒的英雄一般;背景音乐也经由漫长的铺垫与累积来到一处澎湃凄绝、难以抑止的高潮。大提琴奏出低沉的声响,小提琴漂浮其上,用缓慢拾级而上的音阶将听者带去一处玄幻迷离、宛若天国的情景中。

    巴伯写成此曲时,只有28岁。1938年,二十世纪传奇指挥托斯卡尼尼指挥美国国家广播公司交响乐团(NBC)首演该曲,并称赞其是“美与简洁的结合”,而这位素有“暴君”之称的指挥,在此之前几乎从未演出过任何美国作曲家的作品。之后,巴伯固然创作出一系列钢琴作品、小提琴协奏曲以及歌剧等,却再也没能写出《弦乐柔板》中那种至绝望、至深沉的旋律。百多年过去,这首旋律不单频繁出现在忧伤缱绻的电影中,也曾在肯尼迪总统葬礼以及“911”事件纪念仪式等哀悼与追怀的场合出现,引人思考生与死、罪与美等阔大神秘的命题。

    听《弦乐柔板》时,我每每想到保罗·策兰的《死亡赋格》。这位深受战争磨折的诗人曾写下一个悲凉的句子,“把提琴拉得更低沉些/这样你们就化作烟升天”,与巴伯此曲的意味倒是颇为契合。说来也巧,《弦乐柔板》写成后翌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作曲家本人应召入伍,成为一名空军士兵。身处残酷战场、亲历炮火枪弹时,巴伯午夜梦回,会否时常怀念他笔下的柔板旋律,以及写作此曲时那些幸福安逸的时日呢?

    请评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03

    此帖使用VIVO X9提交
    发表于2018.02.14 12:26:23
    1
    提示
    本贴不可匿名回复,回复等级为:1 ,您现在正处在潜水状态
    回复
    验证码
    4157 为防止广告机贴垃圾,不得已而为之
    表情
    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