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音乐:老本还能吃多久?
刘小波 于 2018.02.01 11:13:40 | 源自:音乐周报 | 版权:转载 | 平均/总评分:09.00/9

相较于其它大众文化样式,2017年的中国流行音乐几乎在落寞中走完全程,“吃老本”可以说是本年度流行乐坛最鲜明的特点,就连流行乐坛的病态现象也得以延续,内容的贫瘠化、过分娱乐化、唯资本商业化、传播的病态化等依然是当前流行音乐的总体特征。无论是当前流行音乐最重要的形式音乐娱乐节目,还是歌曲创作、专辑发行推广、影视音乐、音乐现场演出乃至行业格局都是如此。音乐节目几乎沿袭前几年成熟的模式而无多少创新,虽有新节目出现,但都没有本质上的突破与改变,且参与者多是老面孔。在创作上很多音乐人打着致敬的旗号翻唱改编经典歌曲,也无多少创新性可言。此外,影视音乐、音乐粉丝培养、音乐平台之间的竞争、音乐营销以及流行音乐相关研究等,无一不是如此。

2017年的流行乐坛致敬之风盛行,原创力极度匮乏。首先是翻唱改编依旧盛行,尤其是各种音乐节目完全陷入改编翻唱之中,这已无需赘言。很多实力派歌手也难以幸免,如李健翻唱许飞《父亲写的散文诗》,窦唯和朴树分别重新演绎《送别》,韩红重新演绎《绒花》。创作上也有很多吃老本的现象,高晓松的歌曲《越过山丘》与李宗盛发行于2013年的歌曲《山丘》极为相似,作者也是打着致敬李宗盛的旗号;《那年我五岁》受到丹麦乐团卢卡思·雷哈姆(Lukas Graham)《那年我七岁》(7Years)的启发。今年现象级的嘻哈音乐可以说是整体移植的西方模式而非原创,音乐人们从艺名到装束打扮、音乐态度、音乐风格都以西方偶像为模板,进行整体移植。2017年虽然有很多新专辑发行,比如李宇春、孙燕姿、周笔畅、李荣浩等实力歌手都推出了专辑,但都反响平平,让人惊喜的作品不多。歌手依旧是在吃老本,受众依旧是在为情怀买单。制作方面,依旧是粗制滥造盛行,绝大部分歌曲是音乐合成软件制作而成,深受音乐电视节目后期处理的影响,很多流行音乐制作完全依靠技术进行后期处理,没有原声的乐器,也没有原声的嗓音,歌手的声音都依靠软件的后台处理。

电视音乐节目依然延续前些年的固定模式,鲜有创新。几大老牌节目纷纷改名重登舞台,新节目《厉害了我的歌》《不凡的改变》《中国乐队》也逃不了“换汤不换药”的厄运,网络音乐节目也是如此。当下的电视综艺荧屏显现出了颓势。综艺节目越来越多,激烈的竞争下,观众也越发审美疲劳,节目收视率也会逐步下滑。节目组挖空心思想挽留观众,于是节目花样不断翻新,《厉害了我的歌》将喜剧与音乐混搭,但无论从喜剧层面来看还是从音乐层面来看,节目本身都显得名盖过实。《中国乐队》试图另辟蹊径,打造一种全新的节目模式,在同质化的音乐节目时代探寻新出路,做到引领市场而非迎合市场。但从最终的效果来看,节目仍然没有逃出传统节目的窠臼,甚至也是另外一种迎合。从节目的前期宣传开始,《中国乐队》就强调该节目的与众不同,“无海选,不PK,也没有淘汰”,并且将节目定位为“纪实类节目”,“以音乐为本”是节目一直不断强调的核心内容。可惜的是,模糊的节目定位,使得音乐成为了乐队成长经历故事与情怀诉说当中的次要元素,失去了其本身所蕴含的魅力,以音乐为本的初衷也演化成以故事为主的结果了。

流行音乐的传播推广也陷入套路之中,比如过度依赖综艺和影视,这也是典型的吃老本。歌曲与影视剧、电视综艺节目嫁接推广的模式已成为近几年的一大趋势,今年很多热门歌曲也依然逃不开这一套路。《成都》在几年前已经发行,2017年年初依靠《歌手》节目而流行并火爆全国。《中国有嘻哈》将《天干物燥》《火锅底料》等小众的嘻哈音乐传播开来。《孤芳不自赏》《青云志》《择天记》《三生三世十里桃花》《那年花开月正圆》《琅琊榜之风起长林》等多部古装IP偶像剧的主题曲、插曲也都借电视剧而走红。透过这些歌曲的走红路径,可看出时下音乐传播乃至整个产业对影视剧和电视综艺的依赖。影视音乐大都是应制之作,缺少作者的感情投入。除电影外,电视剧、电视节目、广告、游戏等都有相关的流行歌曲相伴随,大量的音乐人转战至此,为之服务。影视音乐本身也有吃老本的一面,很多电影中使用的音乐都是早年发行的歌曲,如《芳华》中的《绒花》第一次出现在影视作品中要追溯到1979年的电影《小花》,《我的少女时代》的插曲《小幸运》也是几年前的歌曲,《缝纫机乐队》则是老歌大串烧。

虽然经过多次调整,当前音乐行业格局仍未完全定型,各大企业仍以资本角逐和市场抢夺为主线,忽略内容本身。本年度,腾讯正式对外宣布QQ音乐业务和中国音乐集团合并成为新音乐集团,QQ音乐、酷狗音乐、酷我音乐合并正式更名为腾讯音乐娱乐集团;阿里音乐收购线下演唱会票务平台大麦网;网易云音乐则宣布拆分为独立公司,这些行为依旧是资本之间的角逐较量。2017年各大数字音乐平台经历了前一年的洗牌后,多平台共存格局渐趋稳定,受众付费习惯也进一步夯实。但对听众而言,满屏的音乐APP,却陷入没有好歌可听的尴尬境地。

不论流行音乐怎样发展演变,流行音乐行业以内容为王的宗旨不会变,音乐原创是所有音乐活动展开的第一前提,翻唱、模仿、改编、沿袭等现成经验的直接移植是一种商业投机,只能获取短暂的收益,只有提升自己的原创力才是根本出路。只有拿出音乐这一最根本的东西,听众才会真正买账,可似乎行业对此并没有太过警觉。流行音乐发展依旧走在吃老本的路上,不知道这条路还能这样走多久?

请评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117.087.***.***
117.087.***.***
8
2017综艺节目层出不穷,也充了会员听歌、花了钱买数字专辑。但是热闹背后总觉得有些空虚,没有期望中的那样有实力的新作品。不过梦想的声音,几位老师的改编还是挺喜欢的。
此帖使用Win10提交
发表于2018.02.21 16:05:48
7
150.095.131.***
150.095.131.***
发表于2018.02.21 16:02:41
6
182.139.***.***
182.139.***.***
现在的环境怕是容不下出一个barry manilow一样的歌手,过去的很多歌手都成了神,现在的歌手有更多的发展机会,或者说只唱歌并不是好出路。虽然manilow也不是只写歌唱歌。

我现在听很老的pop,民谣(真正的老民谣)、音乐剧,用相声和广播剧来调剂。
过去喜欢的中文歌手虽然不是最顶尖,但也是最顶尖之一的了,如今只剩下情怀而已。
发表于2018.02.12 16:32:21
5
03
但是好作品太少,我说的是中文歌
发表于2018.02.08 10:51:17
4
112.017.***.***
112.017.***.***
你无法在仅有的音乐App上找到你 喜欢的
因为你能听的你都没得挑
此帖使用SM-N950U提交
发表于2018.02.07 14:05:33
3
03

此帖使用VIVO X9提交
发表于2018.02.01 22:45:53
1
提示
本贴不可匿名回复,回复等级为:1 ,您现在正处在潜水状态
回复
验证码
1774 为防止广告机贴垃圾,不得已而为之
表情
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