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影系列:向悲伤深处
李梦 于 2017.12.08 14:46:36 | 源自:北京日报 | 版权:转载 | 平均/总评分:10.00/10

此栏之前谈论的电影音乐,以配乐为主。旋律大多只是情节的辅助,要么提示剧情,要么渲染气氛。不过,在2012年面世的那部名为《晚期四重奏》(A Late Quartet)的电影中,曲目与旋律几乎完全糅合在一起,以至于我看过电影之后,会分不清究竟是音乐辅助了电影,还是电影辅助了音乐。细想时,片名也有些趣味,既是指一个拥有二十多年历史、在解散边缘徘徊的四重奏乐队的故事,也提示出贝多芬晚期四重奏在片中的分量。

电影中大提琴家Peter的一句话,道出演奏贝多芬第十四弦乐四重奏这首不朽作品的神髓:“all connected(全部关联在一起)”。的确,要演奏好这首作品,需要四重奏中四位乐手严丝合缝般的默契,不单在技巧上,也在心灵的互动与互通上。然而,电影中的四位音乐家,登台演奏这首作品的时候,却处在互相角力甚至冲突的状态中:

大提琴手Peter患上帕金森症,告知同伴自己即将退出乐团;第二小提琴手Robert不甘永远处在陪衬的位置,希望与第一小提琴手Daniel互换角色;中提琴手Juliette虽然身为Robert的妻子,却站在四重奏全体成员立场,认为丈夫的任性不单破坏了彼此之间的友谊,也影响了四重奏呈现出的音色;Daniel一方面对于合作拍档兼好友Robert提出的要求苦恼不已,另一方面却又陷入与Robert及Juliette女儿的暧昧感情中难以自拔。

这些挣扎与冲突不单发生在乐手之间,也包含音乐人面对自己内心时的纠葛与追问。俗世生活中的无奈、嫉妒与失落裹缠在一起,让人想到乐曲中各声部之间既相合又相斥的复杂样态。

影片最末,四人登台演出,纪念四重奏成立二十五周年。各怀心事的四人奏响贝多芬晚期弦乐四重奏这样一首十足考验乐手默契的曲目,其间的角力与暗涌被细腻呈现出来。曲目奏至一半,大提琴手Peter起身,承认自己因患上帕金森症而无法继续演出,并感谢多年来乐迷的支持。随后,代替Peter的乐手上场,灯暗,剧终。

  • 全片留给观众一个悬而未决的尾声,诚如贝多芬笔下的这首七乐章的四重奏,结束在几个强音和弦上,有种戛然而止的意味。没有人知道这个弦乐四重奏乐队会否因为Peter的离开而解散,就像没有人知道贝多芬在写下那些和弦的时候,对于生与死、苦与乐抱持怎样的心态。也许,世事本就无法思量太深,及或未及,都是缘分。

    很多演奏者及乐评人不厌其烦地讨论贝多芬晚期四重奏作品之于其本人乃至整个浪漫主义音乐史的重要意义,其中大多数更是不吝赞美之词。例如,瓦格纳在提到第十四弦乐四重奏(op.131)的第一乐章时,称那是“自己所知道的最悲伤的情感”。的确,贝多芬晚年所写下的这六首弦乐四重奏作品是再怎样诠释或分析都不觉过分的:它们如此阔大,几乎承载了人类的全部可描述或难以描述的感情;它们又是如此神秘,以至于旋律中那些微妙的、可以意会难以言传的瞬间每每令人品咂良久,难以释怀。

    说到底,贝多芬的音乐与这部电影,讲的都是人的故事,人的情感。《晚期四重奏》并不是一部让人开心的电影,看似光鲜的古典音乐演奏家的日常生活,竟也有那么多挣扎、失落与无解的悲伤。诚如贝多芬的这首四重奏,听来恐也难给人多少快乐。一番追问与求索,实现了期望,自然幸福难抑,如若期望无从实现,虽然听来寥落,却才是生活之常态。人生的很多谜题,向前或向后看,常常只有“无解”二字。既然琢磨不透,不如兴之所至,尽情尽兴。不然,为何我们读不懂这首op.131,却选择一次次地与它重逢呢?

    请评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03
    一番追问与求索,实现了期望,自然幸福难抑,如若期望无从实现,虽然听来寥落,却才是生活之常态。人生的很多谜题,向前或向后看,常常只有“无解”二字。既然琢磨不透,不如兴之所至,尽情尽兴。不然,为何我们读不懂这首op.131,却选择一次次地与它重逢呢?
    此帖使用G8232提交
    发表于2018.05.17 19:06:43
    3
    202.077.***.***
    202.077.***.***
    贝多芬的弦乐四重奏真是神来之笔!
    此帖使用Win10提交
    发表于2017.12.28 14:12:58
    2
    114.242.249.***
    114.242.249.***
    发表于2017.12.13 07:16:57
    1
    提示
    本贴不可匿名回复,回复等级为:1 ,您现在正处在潜水状态
    回复
    验证码
    3543 为防止广告机贴垃圾,不得已而为之
    表情
    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