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影系列:待繁华尽落
李梦 于 2017.12.04 14:43:37 | 源自:北京日报 | 版权:转载 | 平均/总评分:00.00/0

最初遇见科波拉的《教父》系列,是在大学电影赏析课上。课后与同学闲聊,大家滔滔不绝谈论的,每每是前两部,我却独偏爱第三部。曾经以为自己因喜欢阿尔·帕西诺而爱屋及乌,多年后回头来看,才发觉第三部的配乐,特别是影片结尾处那段《乡村骑士》间奏曲,同样是让我初见惊喜且念念不忘的缘由。

  • 如果说阿尔·帕西诺饰演的麦克在第一部中初露锋芒,在第二部中接替父亲、坐稳了教父的江湖地位,那么来到三部曲的最后一部时,他年事已高,疲态初见,已有寻找接班人之后隐退江湖的打算。偏偏,世事不如人所愿,正像麦克在电影中狠狠甩出的那句名言:“每当我以为自己已经离开,他们总是将我拉回来。”想得却不可得,想走却走不开,这是麦克一生的悲剧,也正因此这个人物与他的父亲、老教父维托·柯里昂相比,显得更加丰满且富戏剧性。

    影片后段的一场戏院谋杀,是全片情绪蓄积的一次忽然爆发。在敌对帮派的火并中,麦克的爱女玛丽被杀。教父面对突如其来的巨大悲恸,尽管一生演尽冷酷决绝的角色,却在那一刻显出寻常父亲般的脆弱,倒地痛苦挣扎,仰天长叹。剧场中,歌剧《乡村骑士》正在上演,间奏曲幽缓迷离的旋律传出,淹没了剧场外年迈教父绝望且无力的痛哭与喊叫。

    舒缓与激烈的对照,愈发显得电影画面张力十足。场内场外,俱是戏剧般起伏跌宕的生死爱恨。人生如戏,不过如此。知名歌剧《乡村骑士》的情节同样与意大利西西里岛有关,同样关乎背叛、仇恨与情爱,与电影《教父》的故事对照来看,亦不乏互文的意味。

    1889年,意大利人马斯卡尼(Pietro Mascagni,1863-1945)二十六岁,写成独幕剧《乡村骑士》,讲述因一桩三角恋而引起的情杀悲剧,赢得知名出版商举办的音乐创作比赛一等奖,这位名不见经传的年轻作曲家也因此骤然成名。翌年,《乡村骑士》在罗马首演并大获成功,其中的咏叹调如《听我说,妈妈》以及这首只有四十八小节的间奏曲,成为常演常新的经典。

  • 间奏曲抒情性极强,浪漫风格浓郁。弦乐声部奏出的长线条旋律温婉忧伤,宛若夏日黄昏的风,沉静缱绻,却预示着黑夜即将来临。该曲出现在《乡村骑士》中,男女主角因爱生恨的悲剧情杀事件随即上演,而在《教父》第三部中,间奏曲出场后,电影情节急转直下,玛丽死去,教父郁郁而终,死时身边无人相伴,只有一条小狗,不知所措地摇着尾巴。如此腥风血雨的黑帮传奇,最终以这样孤独寥落的方式离我们远去,其间的反差也好,讽喻也罢,正是导演科波拉留给世人的一份意味深长的馈赠。

    与麦克的遭际相似,马斯卡尼的一生充满曲折动荡。他成名甚早,却在之后的半个世纪里,再未写出足以媲美《乡村骑士》的作品。甚至,他晚年投靠意大利法西斯头目墨索里尼,还媚态十足地为他创作了一部名为《尼禄》的歌剧。1945年8月,意大利败降,三个月后,八十二岁的作曲家在一间破败旅店中孤独死去,死时身边亦无人相伴。不知众叛亲离的作曲家临终前回望往事,想及半个世纪前的鲜花与掌声,该怀着怎样难以言说的复杂心情。

    请评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提示
    本贴不可匿名回复,回复等级为:1 ,您现在正处在潜水状态
    回复
    验证码
    2817 为防止广告机贴垃圾,不得已而为之
    表情
    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