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林爱乐大厅:超前理念,铸就不凡
唐若甫 于 2017.11.25 14:20:08 | 源自:音乐周报 | 版权:转载 | 平均/总评分:09.00/18

柏林爱乐大厅,对于许多爱乐者而言,是一处庄严又带有些许神秘色彩的朝圣之所。笔者曾受邀进入柏林爱乐大厅后台。候场区域整齐堆放着三种颜色的乐器箱。黑色的来自占据主场优势的柏林爱乐心乐团,银色的属于当晚要在那里演出的德意志歌剧院乐团,红色的是下午在台上录音的柏林广播交响乐团。后台见闻从侧面衬托出地处偏僻的爱乐大厅作为柏林音乐(尤其是管弦乐)生活中的地位。在这座音乐厅一探究竟,成为不少人音乐朝圣之旅的始发站。

  • 现代音乐厅鼻祖

    柏林爱乐大厅无论在专业人士还是乐迷粉丝眼中的崇高地位来自诸多方面。一方面,作为柏林爱乐乐团主场,这里承载着柏林爱乐从卡拉扬时代迄今的所有辉煌历史,踏进音乐厅犹如进入一座乐队众神殿,阿巴多和西蒙·拉特以及所有与柏林爱乐合作过的指挥家、歌唱家、独奏家都在这里登台。这股强大气场集结在大厅观众席内,对一个能将乐团历史如数家珍的人来说,仿佛就像进入二次元空间,踩着偶像留下的足迹,和偶像们在平行世界擦肩而过。

    值得一提的是卡拉扬的休息室。坊间流传,为示尊敬,卡拉扬死后他的休息室被原封不动地保留下来,供后人继续使用。但据带领笔者参观音乐厅的向导拉尔夫·沃尔海姆介绍,每位首席指挥都对休息室有着自己的摆设和装潢要求。

    另一方面,柏林爱乐大厅的超前设计和规划注定了它的偶像地位、鼻祖身份。二战之前,马蹄形歌剧院(如斯卡拉歌剧院)和鞋盒形音乐厅(如维也纳金色大厅)主导全球演出场所格局数百年。在设计师汉斯·沙龙(Hans Scharoun)的坚持及声学设计师洛哈·克莱默(Lothar Cremer)努力下,柏林爱乐大厅成为全球首座现代化音乐厅,观众席座位成块包围处于中心的舞台拾级而上,是为“葡萄园形”音乐厅的开山鼻祖。

    起初,身为柏林科技大学技术声学学院院长的克莱默质疑过沙龙的前卫设计,但在沙龙坚持之下,克莱默同意尝试应对这个前所未有的挑战。在那个还没有计算机建模的时代,只用3B铅笔就打造出一系列如今我们司空见惯,但在当时史无前例的创新。不少创新在参观音乐厅和聆听音乐会时足以切身感受:1:9实物模型用来测试声学条件,11个设置有单独入场口的座位区域,悬挂于舞台上方12米处的十块可以单独调整姿态的反射板,舞台上方净高22米犹如金字塔般的三面立方体、确保音响被等值分配到每个座位区域,包围舞台的反射材料有助于台上的音乐家互相聆听、位于舞台后方的五个视频直播间/操控室/音频直播间,自带40组升降装置、可容纳196人的舞台,消除低频反射的吸音材料。

    两位设计师打造出的大厅观众席拥有26000立方米声学容积,2250个座位,人均声学空间达到10立方米,空座及满座的残响时间都被控制在不到两秒,最远的座位到舞台距离为30米。起初大厅的效果并没有达到设计要求,但在1970年把舞台抬升半米左右后展现出惊艳效果。即使在一次殃及观众席C区后方屋顶的火灾之后,柏林爱乐大厅依旧保持优异建声效果,吸引一批又一批追随者。如今人们熟悉的音乐厅观众席构造,如美国洛杉矶沃尔特·迪斯尼音乐厅、巴黎爱乐大厅、东京三得利音乐厅、汉堡易北音乐厅、广州星海音乐厅等,均属此类。柏林爱乐大厅属于柏林文化古迹,一草一木的改动都要经过上级部门批准,大堂内的黄色服务台便是按照六十年代的风格后来添置的。

    1987年,由沙龙的学生埃德加·维斯尼夫斯基(Edgar Wisnieswki)设计的室内乐厅开幕,与大厅无缝连接,打成一片。室内乐厅给人的感觉亲密异常,但却有着出人意料的1136个座位,与上海交响乐团音乐厅几近相当。此后,爱乐大厅的超前性又一次体现在虚拟世界:2008年由柏林爱乐乐团打造的数字音乐厅(DCH)将这座音乐厅的魅力延伸到网络,成为全球首家乐团专属的在线直播平台。

  • 超前性不仅体现在爱乐大厅的设计理念上,“葡萄藤形”是当时的声学奇迹,还体现在“人人平等,音乐为民”的哲学理念中。在音乐厅建成的上世纪60年代初的大背景下,这一理念至关重要。

    平凡出身 卓尔不群

    1963年6月,美国总统肯尼迪访问柏林时发表著名的“我是柏林人”演讲,四个月后柏林爱乐乐团在卡拉扬的指挥下为爱乐大厅开幕,阴影却笼罩着柏林城。就在爱乐大厅建造其间,柏林墙也在建造。据当时位于东柏林的民众回忆,他们能从近处看到一座马戏篷般的前卫建筑贴着分界线拔起而起,正当欢欣雀跃希望建成后一探究竟时,却被柏林墙阻挡,一隔就是近30年。对于东柏林市民,紧挨着柏林墙的爱乐大厅近在咫尺却又遥不可及。

    当柏林爱乐乐团位于伯恩贝尔格大街的老爱乐大厅于1944年1月被一枚炸弹毁于一旦时,不久便传出为乐团再建一座爱乐大厅的呼声。起初,爱乐大厅选址在如今的艺术大学,1959年,市政府的长远规划出台,决定把爱乐大厅搬到全新规划的文化中心片区,也就是蒂尔加藤公园(Tiergarten)南边紧挨着联邦德国和民主德国分界线,并借此在割据而治的德国传递出一个强烈信号:这里是柏林人的聚会地点,爱乐大厅属于每一个德国人。

  • 制造商=CANON;型号=CANON EOS 5D MARK II;焦距=35毫米;日期=2009.03.23 16:14:30;光圈=F5.6;测光模式=模式;感光度=ISO640;曝光补偿=0.0EV;曝光时间=1/30秒;曝光程序=手动模式
  • 为此,一批热心人成立爱乐大厅之友协会,专门用来筹款,富特文格勒任会长,理查·施特劳斯逝世前有过声援,男高音吉利、中提琴家亨德米特和大提琴家皮埃尔·富尼埃都上台义演。建造成本起初来自捐赠和出售彩票及一种叫泵波拿的博彩游戏,当筹款满100万德国马克之后,联邦及市政府决定介入分摊其余600万马克预计成本。建造总共耗资1750万德国马克,可以说成本控制上佳。

    从如今的波茨坦广场地铁或轻轨站走出,只有极为细心的游客才能在不被提示的情况下注意到地上标记的原来柏林墙穿越城市的金属线。柏林墙并不是一堵墙,而是由两堵墙和中间走廊组成的“边境地带”,当时的柏林爱乐大厅就紧挨墙而立,另一面正对着蒂尔加藤公园。很长一段时间内,音乐厅只有一个面向公园的西入口,德国统一后于1990年增设东入口。

    即使有着邻近的波茨坦广场的热闹非凡和莱比锡广场的高端贵气,柏林爱乐大厅孤零零地矗立在由国立图书馆、新国立画廊和艺术博物馆等组成的一堆奇形怪状四面铺开的文化广场中,仿佛一走到爱乐大厅的地界就能感受到扑面而来的瞬间的寂静与孤独。即使是柏林人,也偶尔会抱怨爱乐大厅地处“偏僻”,性格“内向”,外观“苛严”。

    柏林墙倒塌后,以前的东柏林又一次成为柏林繁华闹市,比如博物馆岛,富丽堂皇的柏林音乐厅和修缮一新后全新开幕的菩提树下国立歌剧院,全新改建而成的布列兹音乐厅,还有屡屡放出惊世骇俗制作的喜歌剧院。由一条经过勃兰登堡门的中轴线相连,位于西柏林的德意志歌剧院和席勒剧院与其遥相呼应。唯有柏林爱乐大厅出格得像被“罚站”似地远离那些中心,自成一派。到访的海外音乐家无不称赞音乐厅的特立独行,在那里能感受到昔日“柏林墙下”的气息。也许正是这种羁傲不群的个性,才铸就这座音乐厅的不凡以及它宿主的传奇。

  • 小贴士

    ·导览参观在下午1点半开始,集合点位于工作人员入口,成人票五欧元,学生票三欧元
    ·离爱乐大厅最近的地铁站(U)和轻轨站(S)为波茨坦广场,随后步行约十分钟抵达
    ·与爱乐大厅相连的落成于1980年的乐器博物馆需单独购票
    ·离爱乐大厅最近的购物中心包含食肆为一街之隔的索尼中心
    ·演出前的检票口就在入口,持票者方可进入大堂
    ·爱乐大厅有两个票房,三个窗口的为柏林爱乐乐团专用票房,对面一个窗口的为其他演出票房
    ·听音乐会无需安检但尺寸超过14寸的包袋物品需寄存,寄存免费

    请评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提示
    本贴不可匿名回复,回复等级为:1 ,您现在正处在潜水状态
    回复
    验证码
    3447 为防止广告机贴垃圾,不得已而为之
    表情
    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