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洛娃:“冰美人”的叛逆与回归
贾晓伟 于 2017.10.11 11:19:25 | 源自:深圳特区报 | 版权:转载 | 平均/总评分:00.00/0

1959年出生的俄罗斯小提琴家穆洛娃,是苏联小提琴学派代表人物柯冈的学生。柯冈与吉列尔斯、罗斯特罗波维奇组成的三重奏团闻名世界,可惜的是柯冈1982年不足六十岁就过早离世,留下的有限录音成了绝响。他的演奏厚重、有力,穆洛娃的演奏有不少老师的影子。但她更为大胆,甚至挑衅,有着柯冈没有的暴烈、直爽个性。毕竟两代人,穆洛娃后来大起大落的生活与艺术,柯冈恐怕无法想象,假如他能活到高寿的话。

柯冈去世前,见到了穆洛娃二十几岁就拿遍国际小提琴比赛第一名的传奇经历。一代才女无与伦比,接着的剧情就是穆洛娃出走西方,与指挥大师阿巴多相恋,生下两人的孩子,从此彼此难得往来;再接着,是迷恋演绎爵士,抗拒古典(这一点与钢琴大师古尔达异曲同工);最后,则是重新回归古典,不再以先锋姿态示人。其间的挣扎——内心的变化,与自己闹的别扭,她以近二十年时间平复,如今才有了表面的放松与自然。但“带刺”的穆洛娃,还会在“正常”的穆洛娃旁边冒出来——即使年近六十岁了,“冰美人”的“冰”还在营造之中。

  • 演奏时表情的冷漠,性格上的不讨好,是人们叫她“冰美人”的原因。究其根本,一是出走西方后,留在心结处的僵硬;二是与阿巴多的相遇,已经成为欧洲古典音乐界的核心八卦话题。防御机制让“冰美人”反复制冷。十几年前,穆洛娃来北京演奏爵士,让渴望听古典的乐迷大哗,其实那时也是少见多怪,不习惯另一种修辞与美学而已。穆洛娃的先锋与酷,与乐迷的理解有时差。另外,穆洛娃喜欢制造话题,故作惊人之言之举,尤其是在着装上搞名堂,弄得老实人与保守者一头雾水,啧啧称奇。

    撇开外在花样——所谓心机与表演,穆洛娃录制的许多唱片(主要由飞利浦公司出品)属于一流,绝对高级。她有名的那张勃拉姆斯《小提琴协奏曲》,与阿巴多合作,是两人关系的见证。唱片封套的照片一头清爽的短发,五官精致,眉头紧皱。与指挥马里纳合作的门德尔松的《小提琴协奏曲》,成了一头长发,表情温和。这张唱片我听过无数遍,穆洛娃琴声修长的线条,流畅的呼吸,与圣马丁在田野乐团可谓天作之合。门德尔松的纯洁与柔美尽现在整体与局部,可以当作这部作品的录音首选。柯冈的教学为穆洛娃打下了坚实的底子,听闻穆洛娃之音,能感到柯冈也仿佛呼吸于其间。前苏联学派有自己的一套训练方法,技术精湛,质地致密,情感深沉——是其标志。

    制造商=EPSON;型号=perf1660/gt-8300;焦距=0毫米;镜头=手动

    但穆洛娃注定要走得更远。浪漫风格的作品适合她原来的体系,她要摆弄现代一些的作品。还是飞利浦公司,出品有穆洛娃两张的“20世纪小提琴奏鸣曲”,一张的曲目是巴托克、雅纳切克、德彪西,另一张是普罗科菲耶夫、斯特拉文斯基。这套唱片里,穆洛娃大展技术,因为许多作品的表达,与古典主义、浪漫主义风格大相径庭,断句、节奏以及点线面的构造迥异。作为有现代美学、却没有与古典割裂的存在,现代作曲大师们风格上的变化,已经让人的听觉感受挑战。演奏这些作品,是穆洛娃摆弄爵士的前奏。

    这是一个复杂现象:往往技术最棒的演绎大师,在前途大好时离经叛道,甘做浪子,离家出走,放弃古典世界。但游历一场,又重操旧业,守定原初。现代世界降临,古典音乐的序列让大师在早年岁月深受磨砺之苦,一旦成功,就瞬间翻脸,其实是一种文化怨气与不得不完成的快意复仇。但在这个四分五裂的世界,追寻裂变,还是守定古老王国更好呢?这些年穆洛娃回到了旧时老宅,也数次到中国来。她依旧造话题,找麻烦(为追求好的演绎效果,穆洛娃曾指责国内乐迷的噪音与拍照干扰,尽管乐迷可能并未干扰),但只要她演奏得足够好,就行了。

    一代美人迟暮,唱片封套上的容颜不再。一切事物在时空之变里,其实都如露如电,唯有音乐恐怕不属于简单的梦幻泡影。即使表面上是一场虚幻,但声音里的真仍穿越我们的恍惚,在现象世界里传达本质。

    请评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提示
    本贴不可匿名回复,回复等级为:1 ,您现在正处在潜水状态
    回复
    验证码
    9075 为防止广告机贴垃圾,不得已而为之
    表情
    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