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巴多“复活”
任海杰 于 2017.09.14 15:33:29 | 源自:音乐周报 | 版权:转载 | 平均/总评分:09.13/73

指挥大师克劳迪奥·阿巴多于2014年1月20日去世后,乐迷们一直在怀念他。我们再也没有机会聆听阿巴多的现场音乐会了,好在他生前留下了大量的唱片和现场影碟,其中2003年的琉森音乐节上,阿巴多指挥马勒《第二交响曲“复活”》,就是一场令人动容、值得纪念的音乐会。

2002年,当阿巴多向外界宣布,自己将在期满后卸下长达13年的柏林爱乐乐团音乐总监、常任指挥时,舆论为此惊讶,因为在柏林爱乐乐团的建团史上,还从来没有哪位“当家”的是自己主动提出卸任的——能登上柏林爱乐这个宝座,是极难极不容易的,除了具备卓越的指挥才能外,还需要有“天时、地利、人和”的运气,因此一旦折桂,没有不想干到终身的,而阿巴多如此“开先河”,自然惊动乐坛。当然,阿巴多在1999年患了重症,胃部动过手术,人们猜想这是他主动隐退的主要原因,其实在上任之初阿巴多就曾表示过,他不会终身站在柏林爱乐的指挥台上。阿巴多当初之所以受到柏林爱乐的欢迎,是与他的民主理念分不开的。他对柏林爱乐的贡献,除了音乐上的开拓和变化,更重要的也许是人性的回归,这与他的前任卡拉扬的专制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就在人们以为阿巴多从此将退出舞台、告老还乡颐养天年时,他又给了大家一个意外惊喜——仅用数月时间,他便为一年一度的瑞士琉森国际音乐节组建了专属乐队:琉森节日管弦乐团,乐团成员中有不少演奏名家和阿巴多的昔日弟子,如:长笛演奏家帕胡德、前柏林爱乐乐团小提琴首席布拉契、大提琴名家古德曼、女单簧管演奏家梅耶。如此众多的名将加盟,可见阿巴多的个人魅力和感召力。这一场马勒《第二交响曲“复活”》便是在这样的时刻上演的。

  • 马勒的“复活”,不知震撼过多少人的灵魂,最著名的例子便是那位美国商人卡普兰,他因为年轻时被“复活”所感动而改变了人生,其后在全球挥棒,竭力宣传马勒和“复活”。阿巴多在琉森音乐节上选择马勒的“复活”,想必是有其深意存焉。 琉森音乐节的演出舞台非常开阔壮观,乐队和合唱队将庞大的舞台撑得满满的。阿巴多在全场热烈的掌声中精神抖擞地走上指挥台。他身体恢复得不错,脸色滋润,已不像刚动过手术后那样消瘦和虚弱。他站在指挥台上,定了定神,然后猛一挥棒,“复活”第一乐章凶险的主题顷刻间汹涌而出。

    凶险主题如是再三的出现,阿巴多以磅礴的气势和细腻的诠释牢牢地控制着乐队,尤其是对乐句中长线条的处理,别具功力。乐手们的演出倾情投入,每个人的表情都是全力以赴,舞台音响热力四射。也许乐团组建的时间尚短,演奏时乐句的气息稍有点偏紧,不过在第二乐章开始后,乐队渐渐进入了自如呼吸的意态,几段抒情舒缓的旋律沁人心肺,阿巴多频频含笑致意。第三乐章颇具马勒幽默调侃的韵味。在第四、第五乐章,女中音和女高音的演唱别具一格,她们不像通常那样按惯例站在乐队的前面,而是站在乐队中间,这样的演唱和演奏形式,在舞台效果上更显得自然而又融为一体。女中音拉森音色醇和,表情丰富,深情地表达了马勒特有的庄严而又忧伤的意境。女高音格伏扎娃虽然唱句不多,但音色清丽。在最后的合唱“复活颂”中,阿巴多激情洋溢,在指挥时情不自禁地与乐队和合唱队同唱高歌:“你将复苏,我的心灵,复活只在朝夕。你的奋斗的英雄搏动,将把你带到上帝的身边!”管风琴与乐队、合唱交织轰鸣,鼓乐齐奏,惊天动地,蔚为壮观。

    这可以说是自阿巴多1965年萨尔斯堡指挥维也纳爱乐乐团演出马勒“复活”盛况的再现和超越,观众中有人在掩面擦泪,更多的起立鼓掌。演奏员们互相亲切交谈、握手、亲吻、拥抱,如此融洽、温馨、动人的场面令人感到无比温暖。 乐手们和合唱队已陆陆续续地离开了舞台,但全场观众的鼓掌还是经久不息。渐渐地,舞台上已空无一人,但全场热烈的掌声依旧——突然,掌声更猛烈地爆发,只见阿巴多独自一人再次走上舞台,微笑着合掌向全场观众致意,如潮的掌声汹涌澎湃。

    这是阿巴多的“复活”,这是音乐的“复活”。

    请评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提示
    本贴不可匿名回复,回复等级为:1 ,您现在正处在潜水状态
    回复
    验证码
    4250 为防止广告机贴垃圾,不得已而为之
    表情
    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