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传统音乐要有好切入点
王安潮 于 2017.03.22 14:52:49 | 源自:音乐周报 | 版权:转载 | 平均/总评分:09.00/9

优秀传统音乐文化是既往国人智慧的结晶,它有历史遗存、民间流传和创作等种类。要想使其在现代音乐审美之下获得新生而又不失其原有音韵,并非易事,尤其在当下发扬优秀传统文化的背景之下,现代化、交响化更要有好的切入点,方能使专家认可,百姓接受,甚至能与国际接轨。

在素材的运用上,原型曲调的直接引用不失为好的形式之一。因为它能使听众直接感知到原来经典旋律的风格特色,并由此建立音乐形象上的具体指向,尤其对地域性较强的那类曲调来说,此法更为简单有效。如李焕之1956年至1957年间创作的《春节序曲》就是直接引用陕北民间秧歌音调和节奏为素材的成功范例,《又见国乐》中曾对这一历史进行过描绘;还如刘铁山、茅沅于上世纪50年代取材粤北瑶族民间舞曲《长鼓歌舞》创作的《瑶族舞曲》;何占豪、陈钢于上世纪50年代末以越剧主题音调而作的《梁祝》更是此法中的典范之作。

但在当下音乐技术发达的情况下,作曲家们对原型引用优秀传统音乐旋律心有顾虑,技术程度不高,发展空间较小,尤其害怕同行不屑。所以,更多的作曲家喜好汲取核心素材的手法进行创作。此法虽然拓展了更多的空间,但却不经意间削弱了传统音乐物态化的明确指向,使得素材和所要塑造的音乐形象在认知上困难了很多。

其实,现在运用民间音乐原型曲调进行现代化、交响化发展的仍然很多,艺术效果仍然很好。尹眀五引用原型朝鲜民歌《阿里郎》创作的管弦乐《长白山随想》就获得业内外的广泛认可,张千一引用秦巴之地的民歌《十送红军》创作的交响套曲《长征》亦得到普遍赞誉。事实上,越是作曲技术日益丰富的时代,原型曲调对听众来说仍是重要的艺术审美依托,优秀传统音乐的内在魅力利于曲调下多声音乐的现代发展。其实,这种创作观念早在1947年桑桐创作《在那遥远的地方》时就有,他以同名青海民歌创作的钢琴独奏曲就是将民歌原型旋律进行了着意的强调,但却在纵向声部及和声上采用了自由无调性的手法,从而在熟悉旋律的框架之下延伸出新的趣味。

原型曲调的另一类素材是创作歌曲或乐曲,尤其是那些具有广泛影响力并有着鲜明地域性音调、节奏特色的歌曲更是为作曲家们新创作所钟爱。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兴起的改编曲就是成功的探索之一。如王建中的《山丹丹开花红艳艳》(曲调选自李若冰、关鹤岩、徐锁、冯福宽词,刘烽曲的同名作品,下面所注相同)、《浏阳河》(徐叔华词,朱立奇、唐璧光曲)、《绣金匾》(汪庭有编曲)、《翻身道情》(鲁艺编曲),《百鸟朝凤》(任同祥编曲),储望华的《翻身的日子》(朱践耳曲)、《解放区的天》(刘西林编曲)、《二泉映月》(华彦钧曲),朱践耳钢琴曲《序曲第二号“流水”》,何占豪的《茉莉芬芳》(何仿编曲)、《临安遗恨》(杨荫浏编曲)等。将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发展为钢琴协奏曲《黄河》是此法中最为成功之作,它拓展了原作的音乐空间,使其更加器乐化,更易于为红色主题附加时代风貌。

经典的创作曲调经过历史的沉淀,已经是创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进行现代化、交响化的新发展,是题材之需,时代之需,是新的传承发展的切入点之一。尹眀五在其新创作的一部反映赫哲族渔猎生活图景的管弦乐新曲中选用了一首赫哲族曲风浓郁的创作歌曲《山水醉了咱赫哲人》(毛撬、王德词,广富、郭颂曲)作为其新作的主题素材之一。之所以没有选用郭颂更为出名的《乌苏里船歌》,尹明五认为,《山》中既有民族优秀曲调的所有韵律,又有更多的发展空间,比《乌》更适合于现代交响乐的表现之需。他的想法可能是此类创作中的代表性思路,有素材,有空间。既借助了传统优秀音乐文化的魅力,使其主题音调具有亲切的熟识度,又为其现代音乐空间搭建谋划出新境界,使其创作技术得以融会现代多声的音色音响。

请评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03
因为搞那个是人家的职业和收入来源
此帖使用iPhone提交
发表于2017.03.22 19:23:13
1
提示
本贴不可匿名回复,回复等级为:1 ,您现在正处在潜水状态
回复
验证码
8982 为防止广告机贴垃圾,不得已而为之
表情
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