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歌传承要有温度
王安潮 于 2017.01.22 10:47:16 | 源自:音乐周报 | 版权:转载 | 平均/总评分:00.00/0

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文化的自信亦快速增加,甚至那些“以西唯尚”者也开始眼睛向下,关注华夏大地上曾有的音乐文明。曾几何时,民间艺人受到拜访,稀有乐种备受研究,研讨会座谈会高谈阔论,新理念新方法层出不穷。但喧闹的人群散去,高亮的聚光灯熄灭后,这些民间音乐还是老样子,凄冷地瑟缩在乡野。民间音乐传承需要瞬间的热度,更需要持续的温度,它们需要以此而活在人间。

中国音乐学院“中国民歌知多少”项目是一个长效持续的民歌传承规划,声歌系教授董华有一个宏伟的蓝图,她要带其团队把中国每个地方有特色有影响的民歌都唱一唱,并且是深入到这些民歌之乡去唱,用它们本来的韵味及风格去表现,让有温度的学术新势力推动民歌活在当下,活在乡音、乡语、乡人的中间。如此宽无边际的计划听起来仿佛就是天方夜谭,估计每一个人都会为其捏一把汗。

笔者在前几天听了她的团队在西安的巡演,三天四场,不仅行程密集,歌曲数量、风格多样,而且表演形式活泼多样,有独唱、重唱、对唱、领唱与帮腔、齐唱、合唱,还有小型民乐队助阵。虽然主持人说准备时间不多,但演出效果颇佳,我对这一计划的实施与完成也有了信心,原因如下。

首先,它抓住了民歌旋律内外的核心而加以挖掘,给人呈现的是有温度的学术演出。从已经实施的几个省区的演出来看,音乐会均选取了各地最具代表性的民歌,如陕西的这场,有《东方红》、《三十里铺》、《绣金匾》、《兰花花》、《黄河船夫曲》等20余首,每一首的旋律都是大家熟悉而温暖的记忆。不仅如此,表演中还有解说的环节,这就使民歌背后感人至深的故事先于旋律而浮现于观众眼前,观众因故事动人而喜爱更加动人的旋律,又会因优美的旋律而记住了故事及歌曲背后的历史与民俗。这种注重故事性的演绎手法是中国自古就有的传统,它有利于打开民歌旋律的表层而深入其产生的历史背景,深入到经典民歌内在深沉的文化背景。内外兼顾,内外兼修,表演给观众带来了民歌鲜活的艺术形象。

其次,它抓住民歌现代审美需求的多维观照,给人呈现的是有温度的音乐技艺现场。民歌演绎中的技术与艺术同等重要,缺一不可。尤其像陕西民歌的高腔式演唱更需要过人的驾驭能力,尚高音,尚悲腔,旋律线条起伏较大,情绪幅度波动较宽。董华的团员都是演唱技术超强的师生,她自己就是陕西民歌的演唱高手,加之中国音乐学院在民族声乐演唱上的深厚积淀,为其技术呈现做好了准备。作为给现代观众听的音乐会,不是民歌发生的场境,艺术性地挖掘方能再现民俗或历史的场境。表演中注意了举手投足的人物化情境,如董华演唱《兰花花》时将主人公的凄美人物表现其间;设计了符合于民歌内容的发生现场,如周强演唱《泪蛋蛋泡在沙蒿蒿里》时将自己与几位女歌者形成时空对话的故事现场,展现了感人怡情离别思恋的情境。这种眷顾演唱技术的炫耀,兼顾民歌艺术的情境,注重现代观众的审美感受,兼顾民歌故里受众者的生活体验,从而使现场艺术效果浓烈,民俗氛围温情饱满。

再次,它抓住了文化自信的时代话语,给人以中国音乐流派特有的风格。民歌是中国音乐风格最具代表性的艺术载体之一,有方言性歌词及韵味,地域性音调及律动,风俗性故事及线条。如《绣金匾》以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几位伟人为故事题材,将他们与陕北的心心相惜情感娓娓道来,当年郭兰英唱到动情处因不能自已地流泪而停下来,这是中国音乐注重情感特点的体现。这些反映过去故事的陕西民歌在当下既可寄怀思故之情,也抓住了中国文化在当下的自信感,唱中国旋律,说中国故事,展中国风采,扬中国文威,“民歌知多少”满满的中国文化自信隐约其间,自然能吸引大众的共鸣。

“中国民歌知多少”的设问给人们提出了一个难以回答,更设置了一个难以完满实施的课题。但因为有了深厚的文化自信的基础,有了让中国民歌活在当下的执念,有了让中国民歌逐步显现、均衡发展的有温度的持续坚守,中国旋律,中国风格,中国韵味,中国乐派的显现载体之一的民歌必将活在民间。

请评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提示
本贴不可匿名回复,回复等级为:1 ,您现在正处在潜水状态
回复
验证码
1490 为防止广告机贴垃圾,不得已而为之
表情
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