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了21年时间,勃拉姆斯才打造出的一部神曲
超迪 于 2017.01.03 18:16:12 | 源自:微信公众号-靠谱 | 版权:转载 | 平均/总评分:09.75/39

出生于汉堡的音乐家勃拉姆斯的第一交响曲从1855年开始构思,到1876年才最终完成,前后整整花了21年。

这首榨干这位金发帅哥的杰作出版时,他已经从一个迷倒一片群众的帅小伙熬成了一个大胡子怪叔叔。

勃拉姆斯是个完美主义者,喜欢烧自己不再喜欢的作品。

而这个完美主义者“有幸”被舒曼和音乐界寄予了继承“贝多芬的遗产”的厚望。简直不敢想这21年间他烧了几遍手稿。

写完之后,勃拉姆斯还在三个城市试演了曲子,获得大牛乐评人赞许后才把乐谱寄给出版商。而他原本还想再试三场……

第一交响曲一举奠定了勃拉姆斯大师级作曲家的地位。

不过因为此曲与贝多芬交响曲有诸多相似之处,它被称为贝十。这听起来是不是有点像在说他抄袭,或者没有自己的风格?

勃拉姆斯很认真地说那是致敬啊,大师的世界你们不懂!

勃拉姆斯被称为古典主义作曲大师的继承者,他追求形式上的完美,要像古典主义大师那样将“涌动的情感激流隐藏在严格的形式之下”。

这在追求自由表达,解放情感的浪漫主义时期简直是开历史倒车。但是勃拉姆斯用这首交响曲很好诠释了如何将古典主义的形式美和浪漫主义的情感表达完美结合到一起。

惊涛骇浪的命运 第一乐章

这首酝酿了21年的交响曲一上来就让人摸不着头脑。整个第一乐章连个能让人记得住的旋律都没有——因为它结构和旋律组织太复杂了,复杂到不知道该去听哪条旋律。

勃拉姆斯为了追求气势宏大,果断在第一乐章中抹去了“上口”这个功能。

这加长版的引子是全曲写成之后加上的,所以这深思熟虑的份量非同小可:他在节奏和音型上明显带有向巴赫的《马太受难曲》致敬的意味,但这又是复调又是变拍子,再加上那一轮定音鼓,想必老爷子在天之灵也要被抡得受宠若“惊” 。

再看那“打-打-打-盹”的动机,这显然是借鉴贝五的命运主题。可是呢,他就是不要把这个动机发展成连贯的旋律线——被命运折磨的时候怎么能让你奋起高歌呢?

必须在电闪雷鸣的错愕和暗流涌动的恐惧中晾你一阵,待你被吊打成一块破布再甩到第二乐章,让你在自艾自怜中静一静——等等,在蹚入发展部的漩涡之前,作者还标了个“呈示部从头再来一遍”……

比起来,贝多芬先生真是太温柔了。

顾影自怜的孤岛 第二乐章 第一小提琴独奏

第二乐章终于有了几条美好的旋律。主动机带有贝多芬晚期弦乐四重奏的风格,由双簧管呈示出来后几经周折转到了第一提琴手上,发展成了一段独奏。

这段独奏中充分暴露了勃拉姆斯隐藏在古典主义大胡子下的浪漫主义骚柔。

邀影成双的舞蹈 第三乐章

话说勃拉姆斯因为害怕自己技术不够纯熟,避开了第三乐章写诙谐曲的传统。

结果他用另一种方式诙谐了一把——这第三乐章无法被传统的曲式所定义。

都说这章结构复杂,其实这位崇尚古典主义形式美的音乐家在这里用音乐主题搭了个乐高。

这里有四种基本乐高模块,我们姑且称为ABCD。勃拉姆斯上来就用娴熟的变奏搭了个眼花缭乱的小型回旋曲:A B A'B'C D C' D' A''。

然后他突然接了个三重奏曲(Trio)。这货开始只是个简短的动机,结果它却好像能吸收一切可能的素材,不断重复着,变化着织体,尖叫着变成了个巨无霸乐高。不过这斯是冰做的,不一会儿就融化了。

在Trio将融化殆尽的时候,他抓起老材料的变奏版再搭:A'''B''A''''。

到了尾声,大胡子老头突然发难,各种基础材料都抓它一点,还没化干净的三重奏乐高也取他一些——全都堆到一处。

回头看一眼这5分多钟的小曲的结构,真是叹为观止!

拨云见日的曙光 第四乐章

第四乐章是勃拉姆斯最重视的一章,这乐思是真真切切等待了近20年才终于得来的。他偶然间听到了来自阿尔卑斯山的民歌小调,原歌词是:“在高高的山上,深深地谷底,我给你寄去一千个祝福”。

这段旋律让他欣喜若狂,他终于找到了的可以与贝九的“欢乐颂”媲美的“big tune”……的配对主题!大旋律太重要了,它需要两段引子来把它接引出来,所以这段主题就被安排在了第二段引子。

这个主题被称为“阿尔卑斯号角”(alphorn)。对比第一个引子制造的黑暗迷雾般的阴沉感,号角主题如同师傅跟前驱妖的童子般,他从黑暗中探出头来,一鼓劲吹散了迷雾,再把师傅迎出来。

为求音色逼真,勃拉姆斯特意在这一乐章加了一把倍低音巴松管还有加量的长号。至于那大旋律,大伙应该都觉得他像欢乐颂。

没错,勃拉姆斯本人毫不避讳的说:连傻子都能看出来。

虽然大旋律完整出现只有两次,但是它的发展变化确实激动人心,被感动到想哭的同学们大可以不必忍着。

整体而言,第四乐章是从c小调到C大调的挣扎。号角主题与大旋律都是积极光明并且充满着奋进的冲动,但是这“师徒俩”在发展一段时间之后都会重新跌回阴郁的浓雾。

他们真如不断从悬崖边上攀爬回来的勇士,任由那迷雾中刺骨的浪拍在身上,尖锐的石头刺入手心,猛禽雕啄着他们的骨肉……

当他们带着淋漓的血肉再次爬上悬崖,一声的倔强的号角声后,迷雾终于被彻底驱散!音乐开始无所顾忌地振奋,一扫前面的长吁短叹与阴沉晦涩,这是胜利的声音!

贝多芬的英雄性终于在这重重的困苦之后的胜利被彰显出来——那近在咫尺又远在天边的C大调和弦!

也只有在如此艰难的奋斗面前,我们才能真正被这来之不易的胜利所打动。

请评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03
古典音乐也是如此,各种大师,各种风格。
现在都是在向他们致敬
发表于2017.01.04 12:05:40
2
112.065.076.***
112.065.076.***
发表于2017.01.04 08:44:58
1
提示
本贴不可匿名回复,回复等级为:1 ,您现在正处在潜水状态
回复
验证码
3264 为防止广告机贴垃圾,不得已而为之
表情
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