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欣赏歌剧?
任海杰 于 2016.09.08 14:25:38 | 源自:微信公众号-音乐烩 | 版权:转载 | 平均/总评分:08.75/35

近年来,我在与一些乐迷朋友交往时发现,有的乐迷,甚至是相当资深的乐迷,赏乐数十年,但聆听的范围基本上只围绕着器乐作品,对声乐作品,尤其是歌剧,几乎不听,或不喜欢听,或很少涉略。

这不禁让我感到惊讶和纳闷。

众所周之,歌剧是古典音乐的集大成者,是音乐艺术皇冠上的明珠。既然是古典音乐的乐迷,怎么能不听歌剧呢?……

当然,任何现象的存在,都有其理由的,那么,接下来我试着来解答一下这些理由。

一曰,各种各样的器乐,如钢琴、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木管、铜管、打击乐……它们对音乐的表现已经够全面够丰富了,仅仅少了一种人声,又有什么关系呢?

答:有太大的关系了!固然,各种各样的乐器,它们在发挥自己的特性来表现音乐时,确实是很丰富的,但是,每一种乐器,它表现得再怎么丰富,与人声还是不能相比的。

人声是大自然中最伟大的“乐器”,其独特的天籁之声,是任何人造的乐器都难以望其项背的。

不欣赏这人世间最伟大的“乐器”,岂不是人生最大的遗憾?

我有一个体会,听器乐演奏的同一部作品,当你听了五个、十个的版本,其间的差别已是微乎其微了;然而,即便是同一首歌剧咏叹调,如果由100位歌唱家来唱,那就是100种声音、100种气质。

还有一点也颇能证明人声与器乐的区别:因为喜欢歌剧,我“爱屋及乌”,收有不少根据歌剧咏叹调改编的钢琴、小提琴、长笛、单簧管等的唱片,听了以后发现,无论演奏者将这些乐器的技能和潜质发挥到如何的极致、如何的完善,但与人声演唱的咏叹调相比,距离还是很悬殊的,甚至可以说是不能相提并论的。

李斯特当年曾经用钢琴改编过许多莫扎特、贝里尼、唐尼采第、威尔第、瓦格纳等的歌剧咏叹调,算得上是这方面的高手了,但实际弹奏出来的效果(哪怕是由最顶尖的钢琴大师来演奏),与“原作”相比,还是逊色不少。

另外,从录音中也可以辨出人声与器乐的差别。

我们在听上世纪初的那些老录音时会发现,在相同的时间、相同的录音设备条件下,人声的录音效果显然比器乐的清晰、生动;如果是歌剧或咏叹调演唱的录音,这样的对比就更加明显:尽管乐队或钢琴的伴奏声音已经是模糊噪杂不清了,但人声依然饱满鲜活,穿透力极强,这再次充分证明了人声与乐器的“质”的区别。

二曰,器乐演奏的音乐抽象,可以引发无限的想象力;歌剧中因为有歌词,这样就束缚了艺术欣赏的想象力。

答:歌剧中因为有剧情,有故事,有人物关系,所以要配上歌词。不过在欣赏歌剧时,歌词的作用并不是太重要的,歌剧的音乐性大大超过了歌词的“内容性”。

一首经典的咏叹调,或者是经典的歌剧序曲、间奏曲(如马斯卡尼的《乡村骑士》),其音乐形象完全是超出了歌词和剧情“内容”的,成为一种既“独立”又“无限抽象”的音乐。

比如西方许多电影音乐就采用过经典的歌剧咏叹调和歌剧中的音乐,姜文的《阳光灿烂的日子》中,其主题音乐就是马斯卡尼《乡村骑士》的间奏曲,这些都充分证明了歌剧音乐无穷的展现空间和魅力。

我在早期欣赏歌剧时,对有些歌剧的内容并不了解和熟悉(那时候有关歌剧的资料比较少),完全是被其无与伦比的声乐之美所吸引和陶醉,而且还有这样一个体会:当熟悉和迷上了一段经典的咏叹调后,再找到这段咏叹调的歌词,竟然会觉得具体的歌词远远不足于表达这段咏叹调音乐所包涵的空间,也就是说,歌剧的音乐性远远超出了具体的歌词。

由此可见,歌剧的最大魅力还是来自于它的声乐美和音乐美,况且歌剧中的乐队就是用器乐来演奏的,而人声则是其中最主要、最独特的“器乐”,在音乐表现上,它们虽然有“主”有“客”,但总体上又是和谐统一、融为一体的。

因此,在欣赏歌剧时,歌词只是大意,声乐、音乐才是根本。

当然,在当代歌剧的创作中,歌词和音乐的地位越来越“平起平坐”了,但它也随之带来一个问题,即歌剧的可听性减弱了。有多少当代歌剧,是通过CD发行的?

三曰,歌剧舞台上多的是爱情戏,但男女主角无论是长相还是年龄,经常会出现并不般配的情况,却还在舞台上一个劲地唱着“我爱你”来“你爱我”,多么的别扭。

答:从通常的视觉欣赏上来说,确实如此。玛丽亚·卡拉斯(Maria Callas)为什么会成为歌剧女皇,除了她独特的声乐艺术外,也与她高度重视人物形象和形体表演是有关的。为了使自己的身材显得苗条,她甚至不惜大幅度减肥,以致指挥大师朱里尼一下子都认不出她来(当然,这是要冒风险的,并不是人人能成功的)。

最近几十年来,注意歌剧演员的形体形象已成为歌剧舞台艺术发展的潮流和趋势。如果歌剧演员的身材容貌好,唱功又好,两好结合,自然最佳。

然而,由于培养歌剧演员的特殊性,如此两好结合的情况并不太多。

更为主要的是,尽管歌剧是个综合艺术,但说到底,起主导的还是人声,即人声的歌唱,它与其他的音乐表演、其他的姐妹艺术的主要区别也在于此。

欣赏歌剧与欣赏电影、电视、话剧、戏曲、舞蹈等是不同的,它最大的魅力还是来自于演员的歌唱,歌声动人才是最重要的。也许只有当你进入了“重其声不重其形”的歌剧美学境界,才算真正掌握了欣赏歌剧艺术美的精髓和真谛。

帕瓦罗蒂体型庞大,能适合他舞台角色的形象其实是很苛刻的,但为什么只要是他演唱的角色,就会受到观众狂热的喝彩和掌声呢?关键还是他的歌声、他那独一无二的嗓音。

在他晚年年近七十、老态龙钟地在纽约大都会歌剧院举行告别演出时,依然扮演普契尼《托斯卡》中的青年画家卡瓦拉多西,依然获得满堂的喝彩、掌声和欢呼!

这样的例子在歌剧舞台上是数不胜数的。

况且许多的歌剧唱片都是CD录音,欣赏者只管只闻其声,不见其人,任美妙的歌声飘荡,任艺术的遐想联翩,不亦乐乎哉!

四曰,有些歌剧、甚至是经典歌剧的剧情不太令人满意,或太简单、或大同小异、或有些“小儿科”,激不起欣赏的兴趣。

答:在世界歌剧之林中,确实有些歌剧的情节比较简单和粗糙,尤其是早期的歌剧。

歌剧艺术本身是在不断的成熟、变化和发展的,在意大利歌剧这一路,从罗西尼、唐尼采第、贝里尼发展到威尔第的中晚期和普契尼时期,歌剧艺术已臻成熟,包括剧情的完善。

德语歌剧这一路,从莫扎特、贝多芬、韦伯发展到瓦格纳,更是发生了质的变化,瓦格纳乐剧的剧本艺术性甚至已经与他的音乐并驾齐驱。

因此,对歌剧艺术、包括其脚本的艺术质量,应该用发展和全面的眼光去看。那么,对那些情节不够完善的歌剧该如何看待呢?

一是刚才说了,欣赏歌剧艺术的重点还是在于它的声乐美和音乐美,它并不是像电影、话剧那样是以情节为主的。

二是在欣赏歌剧时,出色的声乐、音乐往往能“掩盖”剧情的不足,甚至能将剧情的要素忽略。最典型的就是威尔第(Giuseppe Verdi)的《吟游诗人》,那里面的情节可以说是“七转八弯”,有些“一头雾水”,但该剧的音乐性却非常好,优美动听的旋律汪如泉涌。

其中的一些唱段极其精彩,如吉普赛母亲阿苏塞娜的“火焰在燃烧”、合唱“铁砧之歌”、鲁纳伯爵的咏叹调“你微笑时奇妙的光辉”、曼里科的咏叹调“我的爱”以及和莱昂诺拉的二重唱、莱昂诺拉的咏叹调“乘着爱的玫瑰色翅膀”、尤其是曼里科在第三幕中的跑马歌“看那可怕的烈焰”,气壮山河、气冲霄汉,极尽男性的英雄阳刚之美!

听这样的歌剧,剧情如何,有时候真的不去多想了。

五曰,歌剧演员在演唱时,尤其是在唱到高音(往往是在表达男女爱情),那模样经常会“抽紧”,甚至五官变形、脸部扭曲、青筋暴突,不够艺术欣赏美。

答:关于歌剧演员如何发声和演唱,那是有专门的训练方法的,暂且不表。

这里只想说明,当演员演唱到高潮时(比如唱高音),脸部会出现某种特殊的极致表情,这其实是“情有可原”的。

我们都知道运动员在比赛时,比如田径运动员,他们在最后的冲刺或冲刺成功后,往往也有极致的、极为夸张的、甚至是“扭曲”的脸部表情和肢体表情,但我们非但不感觉难受,反而觉得那完全是运动员的一种生理的、本能的、极致的、酣畅淋漓的体育美,当运动员兴奋到极致或体育竞技状态到达极致时,就该是如此表现的。

那么,由此联想到舞台上歌剧演员的演唱,其道理同样如此。

六曰,我也曾尝试过听歌剧,但觉得听不入耳,所以后来就一直很少听或不听了。

答:回答了以上这些问题后,我认为,对最后这个问题,似乎可以作两方面的回答。

一是平时需多积累各类文化艺术的修养(特别是文学和戏剧),这样的积累越丰厚越好,便于尽快走进和理解歌剧中的人物情感表达和整部歌剧的要义所在。在这一点上,听歌剧与听其他器乐演奏确实是有所区别的。

第二个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多听、耐心地听。

在接受美学上有这么一个原理:越简单的艺术,你可能接受得快,但抛弃得也快;相反,越丰厚的艺术,你一开始也许难以接受,但一旦入门,则豁然开朗,美不胜收,如入仙境,其乐淘淘。

这里,我想“现身说法”,谈一下自己爱上歌剧的经历。

其实,在我的爱乐生涯中,歌剧是最晚入门的。有几年,我在有线电视站工作,每天的工作内容之一就是看电视,那时候电视台经常播放全本的歌剧录像,尽管我从道理上知道歌剧艺术的迷人,但那时却听(看)不进去,觉得太“闹”、太刺耳,对歌剧没有多少好感。

发生“历史性转变”的,是有一天我休息在家,电视台在重播第一届上海国际艺术节的节目——威尔第的歌剧《阿依达》,那天我的心情比较放松,我想自己还没完整地看过一部西洋歌剧,今天我就试试看。哪晓得那天竟然会成为我爱乐生涯中的一个重大的“节日”。

多少年年过去了,我至今依然清晰地记得那天醍醐灌顶的情景:我不仅从头至尾津津有味地欣赏完了《阿依达》,而且灵魂像突然开窍似的一下子领略了歌剧艺术之美,那情景既像释迦牟尼面壁十年突然“觉悟”一般,又如漫漫长夜中忽然明灯高照!

从那以后,歌剧于我犹如“黄河之水天上来”,让我畅饮陶醉不已!

现在,在我日常的赏乐时间中,几乎有一半是在听歌剧,我很庆幸此生能爱上歌剧,我感谢上帝让我爱上了歌剧!那是一种多么令人陶醉、令人回肠荡气酣畅淋漓的极致的艺术享受呵!

从我以上的经历说明,从“不爱”到“热爱”,其间并不是不可逾越的,它是一种在艺术欣赏上从“量变”到“质变”的转化、飞跃和“觉悟”。

朋友,衷心祝愿你能早日爱上歌剧。热爱歌剧,享受一世!

请评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173.208.***.***
173.208.***.***
19
113.071.012.***
113.071.012.***
发表于2016.10.13 18:13:54
18
171.213.***.***
171.213.***.***
中国人为什么就要欣赏歌剧呢?就因为洋大人说歌剧是古典音乐的集大成者,是音乐艺术皇冠上的明珠?对此这不禁让我才感到纳闷和惊讶!
此帖使用MAC提交
发表于2016.09.27 14:44:28
17
058.246.***.***
058.246.***.***
本文提出了很好的问题,也回答了一些,可惜不太不完全和系统,期待能有更好的阐述
发表于2016.09.18 15:02:14
16
10
听中文歌剧,你也不见得能听懂吐字。虽然歌唱家都号称要吐字清楚。歌剧有字幕,英文字幕在中央顶部,中文字幕在舞台两侧。不过如果票买的比较差的位置的话,需要视力比较好。但真正去听的时候,大概了解了剧情,会容易看一点。就算不了解剧情,也不用每一句字幕都去看。而且歌剧不是电视剧,剧情简单,一句话20个字可以说好几遍好几分钟。


此帖使用MAC提交
发表于2016.09.16 14:32:17
14
10
那不一定。听第一次的时候我也这么认为,听第二次,第三次就不觉得了。歌剧的剧情一点不重要,甚至剧情不吸引人。另外,歌剧本来就带字幕。


此帖使用MAC提交
发表于2016.09.16 14:30:06
13
219.140.***.***
219.140.***.***
歌剧的剧情很重要啊,听不懂那就真是......
发表于2016.09.16 13:53:30
12
202.079.***.***
202.079.***.***
表说意大利语了,就是纯英语的歌剧也听不懂啊,怎么让我沉浸去欣赏?
发表于2016.09.14 12:57:51
11
03
老外说Peking Opera,似乎在类比自己的文化
此帖使用Android设备提交
发表于2016.09.13 09:15:42
10
10
歪果歌剧也在进化,哥特类型的也有
此帖使用Win10提交
发表于2016.09.13 08:47:52
9
敢问作者意大利语几级?有歌舞剧鞋和丝绒晚礼服?老婆的身材能穿袒胸露背装?否则还是嗑着瓜子呷着酽茶听京戏吧
此帖使用Win10提交
发表于2016.09.10 21:50:56
7
敢问作者意大利语几级?有歌舞剧鞋和丝绒晚礼服?老婆的身材能穿袒胸露背装?否则还是嗑着瓜子呷着酽茶听京戏吧
此帖使用Win10提交
发表于2016.09.10 21:50:17
6
180.169.005.***
180.169.005.***
发表于2016.09.09 10:18:01
5
218.018.057.***
218.018.057.***
发表于2016.09.09 09:13:10
4
一位肥肉爱好者对着不喜欢的人各种普及肥肉的肥美、美味、柔嫩、各种各样无穷无尽的烹调美感,然而对于不喜欢肥肉的人来,然并卵。
此帖使用Win10提交
发表于2016.09.08 22:47:10
3
103.043.***.***
103.043.***.***
反正听不懂洋文,于是还是算了吧。
此帖使用Win10提交
发表于2016.09.08 21:22:56
2
014.204.***.***
014.204.***.***
还是更喜欢器乐,不少歌剧的序曲间奏曲蛮喜欢,一些动听的咏叹调什么的偶尔听听还不错,其余的还是算了...
发表于2016.09.08 17:28:34
1
提示
本贴不可匿名回复,回复等级为:1 ,您现在正处在潜水状态
回复
验证码
4752 为防止广告机贴垃圾,不得已而为之
表情
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