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BC逍遥音乐节的故事
Novich 于 2015.10.31 17:45:53 | 源自:豆瓣网 | 版权:转载 | 平均/总评分:10.00/30

我所感受到的逍遥音乐节 Proms!

古典音乐,classical music,长期以来在国内有个被误解的形象——“高雅音乐”。这个误读大大影响了古典音乐的接受度。虽说,古典音乐自身确有着“高眉”(High brow)的精英层面,但也同时有着扎根大众的通俗一面。很多时候,古典音乐的精英层面和通俗层面互为表里。两者在传播过程中,何者轻、何者重,决定着古典音乐的传播在不同文化、地域里,呈现出截然不同的风貌。

由英国广播公司主办了将近百年(1927-2015)的逍遥音乐节(BBC Proms)在结合古典音乐的“高雅”和“通俗”上,可以说做得最为成功。它既没有失去古典音乐的严肃性,同时又具有空前的大众感召力。这条独特的成功之路,正是借由英国广播公司——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国家级媒体来达成的,和它的这条优势相比,世界上其他的古典音乐节都望尘莫及。

我之前虽然陆续接触过一些逍遥音乐节的巡演项目,包括威尔士BBC交响乐团以“逍遥音乐会”之名登台上海东方艺术中心,BBC音乐会交响乐团在上海的巡演音乐会“逍遥之夜”。虽然都借用了“逍遥”之名,但其实离“逍遥”之实相距甚远。因为它缺乏了逍遥音乐会的本质——逍遥漫步者。

我第一次全面感受“逍遥终场之夜”,也是通过媒体——上海艺术人文频道连续三年转播BBC逍遥音乐节的闭幕音乐会“The last night of Proms”(2009-2011)。一场古典音乐会成了炫丽的嘉年华会,每年固定的主办场地——皇家阿尔伯特音乐厅的五千多名观众和场外海德公园、苏格兰、威尔士的近十万名露天观众一起互动,感染力无与伦比。

  • 制造商=NIKON;型号=NIKON D3;版权=CHRIS CHRISTODOULOU 07976157455;焦距=14毫米;等效焦距=14毫米;光圈=F4.0;测光模式=模式;感光度=ISO3200;白平衡=手动;对比度=标准;饱和度=标准;锐度=标准;曝光补偿=0.0EV;曝光时间=10/600秒;曝光程序=手动模式;场景类型=标准;日期=2009.09.12 21:30:18
  • 2015年夏末,八月中旬至九月中旬,我有幸到伦敦,恰逢本年度逍遥音乐节的后半轮直至闭幕盛典,先后到皇家阿尔伯特音乐厅观摩了九场音乐会,其中有五场是和“逍遥漫步者”一起站在中心圈,感受逍遥音乐会观众的热情和音乐节的特色。此外,我还通过BBC广播三台的转播、BBC电视四台的录播和直播、BBC网络在线平台iPlayer,欣赏了十多场Proms的演出。光就数量而言,就可以窥见逍遥音乐节的惊人体量:

    • ●将近150场大型音乐会、室内演出、谈话、音乐活动;
      ●音乐会现场观众人数,包括皇家阿尔伯特大厅和卡多甘室内音乐厅,现场总数累计超过30万人;
      ●每场音乐会都由BBC广播三台现场直播,BBC电视四台直播和录播二十场左右;
      ●每届音乐节广播电视网络的听众和观众高达一千五百万。

    没错,为期两个月的BBC Proms不折不扣就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古典音乐节,而且在本质上是跨媒体平台上的音乐事件。

    关于Proms的故事

    在讲述关于逍遥音乐节的精彩故事之前,需要记住的是:在逍遥音乐节长达121年的历史中,有一个不变的宗旨——“将高质量的古典音乐普及到更广泛的听众”。看似平实的宗旨,由音乐节切实地履行了一百多年,形成了一个有机丰富的传统。正如音乐节历史上德高望重的总监凯尼恩(Nicholas Kenyon)所说:“跨越了一个多世纪的逍遥音乐节,其多样的身份和特点融汇为一个持续不断的实体。”这其中包含着三个主旋律:对英国公众的教育、对音乐杰作的热情推广和应对财政收支的奋斗。

    逍遥音乐会的起源来自于维多利亚时代的花园游艺会(Garden Party)。伦敦拥有众多的皇家和公共花园,社区、商家经常举办规模不一的花园游艺会,兼有社交聚会、集市,娱乐休闲的功能。公园内中心凉亭中常设小乐队,演奏助兴曲目,曲风轻松愉悦。游园者或驻足聆听,或逍遥漫步。花园游艺会中的露天音乐演出是维多利亚时代很典型的风貌。

  • 1895年,音乐经理人纽曼(Robert Newman)嗅到商机,邀请刚出道的年轻指挥家亨利·伍德(Henry Wood)组织乐队,将游园音乐会搬到室内举行。纽曼租下王后大厅(Queen’s Hall)经营权,就是看中这个厅的站票位置数量远远高于坐票位。全新的品牌被命名为逍遥漫步音乐会(Promenade Concert),其意为入场者可像游园会一样逍遥漫步,票价低廉,而且允许观众在音乐演奏过程中吃点心、喝酒、抽烟。时至今日,皇家阿尔伯特大厅的逍遥观众仍然可以在小卖部购买啤酒和小食入场,一边聆听一边吃喝,只要你不影响边上听众。这点和一般大乐团乐季内的古典音乐会上常见的正襟危坐、犹如参加宗教仪式的严肃气氛恰成对比。

    伍德和纽曼的设想是,营造一种惬意轻松的氛围,来吸引平日里不太光顾音乐厅和“高雅文化场所”的大众劳工阶层,打破英国社会因阶级分野而造成的文化隔阂。但其创意真正杰出之处是,音乐会提供的音乐质量和艺术水准必须是一流的,而非娱乐音乐。伍德还鼓励站票观众紧紧贴着舞台,观察舞台上音乐家的一举一动,甚至是留意谱架上的乐谱。这种全新的聆听方式让观众更投入地欣赏音乐。

    不过,以纯商业模式经营的逍遥音乐会难以为继,仅七年之后,纽曼破产,把逍遥音乐节和王后大厅的经营权转手给银行家司培尔(Edgar Speyer)。此后,纽曼依然和指挥家伍德一起参与组织管理。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和战后几年,逍遥音乐会运作得更为艰难,资产权多次转手。1922年,英国广播公司BBC成立,纽曼和伍德曾秘密接触广播公司高层,希望进行合作。但直到1926年纽曼去世,1927年音乐节原资产方因经济压力退出, BBC才正式接管音乐节,逍遥音乐节的第一章就此结束,BBC时代开始了。

    笔者此次有机会拜访BBC,参观了新大楼和老大楼。留给笔者最深印象的不是华丽通透的新大楼,而是位于Portland Place的老大楼,外观敦实厚重。进入具有二十世纪初装饰艺术风格的大楼,首先见到的就是两尊雕像,一左一右,被奉为BBC的精神偶像。一位就是上文提及的逍遥音乐会指挥,亨利·伍德,另一位则是BBC首任总监瑞斯(John Reith)。

    新的时代,新的舵手。逍遥音乐节的BBC起航时代是双驾马车,指挥家亨利·伍德负责音乐演奏和艺术水准,而真正的精神舵手则是总监瑞斯,他堪称是BBC的精神之父。这位怀有强烈理想主义的苏格兰人借助新兴的广播媒体,推行他的社会改良理想。BBC的三大基本理念“新闻、教育、娱乐”,就来自于他的主张(具有极高文化声望的BBC瑞斯讲座Reith Lectures就得名于他)。在瑞斯时代,教育公众、提高公众的文化水准被列为广播功能的重中之重,这和欧美同时期发展起来的以娱乐公众为诉求的商业电台迥然不同。这种本质上的区别来自于BBC自创立起,以国民强制缴纳的牌照费为资金来源的筹资模式。在瑞斯看来,BBC的资金来源决定了它必须以高质量的节目内容来回馈社会和大众,而逍遥音乐节正天然契合这一理念。

    BBC接管逍遥音乐节之后,当年就开始筹划广播转播逍遥音乐会。广播公司注入资金,取得了王后音乐厅的电台转播权。1927年8月13日,在逍遥音乐节上载入史册的一天,当年开幕之夜音乐会由广播公司录制,并延后播出。

    广播转播方式的引入,对乐团的演奏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纽曼时代的主力乐队为王后音乐厅乐团,因为资金不足,乐团人员流动较大,影响了演奏质量。广播公司接管后,艺术方面的负责人、指挥家伍德提出组建一支广播公司交响乐团,依附于广播公司,除了专注于逍遥音乐节之外,还可以满足广播公司各方面的音乐需求。1930年,BBC交响乐团成立,引领潮流之先,至今维持着世界一流广播乐团的地位。广播公司的转播极大地提升了逍遥音乐会的地位和知名度。自1927年起,每年的逍遥音乐会的规模都在不断扩张,从当年的37场,逐步扩大,依然无法满足蜂拥而来的听众需求。1937年,广播公司不得不对王后音乐厅进行大规模改造,增加观众容量。

    另外值得一书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逍遥音乐节虽遭受干扰,仍尽最大努力坚持每年不辍。1939年9月1日,大战爆发,举行了一半的音乐节被迫中断,音乐家被疏散。次年,音乐节照常举行,但广播转播被取消。1941年,王后音乐厅被德军轰炸机摧毁。不过,祸兮福所倚,灾难倒催生了逍遥音乐节几个最著名的传统——1)音乐节移师到建筑更气派、容纳观众更多的皇家阿尔伯特音乐厅,从此阿尔伯特音乐厅成为音乐节主场;2)从王后音乐厅废墟中抢救出来的亨利·伍德胸像作为吉祥物,每年在音乐节期间供奉于音乐节主会场;3)一向生性内敛羞涩的亨利·伍德大师在当年闭幕音乐会上,出人意料地转身向观众、音乐家以及广播公司表达谢意,从而形成了音乐节闭幕音乐会指挥致辞的固定传统。

    亨利·伍德于1944年与世长辞。每年逍遥音乐节的观众都会在皇家阿尔伯特音乐厅的管风琴前,见到亨利·伍德胸像。平日里,胸像被藏于音乐厅对街的皇家音乐学院,每年夏季音乐节开幕,胸像才会被重新安置于这个位置,受人瞻仰。可以说,迄今为止的每一届逍遥音乐节都在亨利·伍德的“注目福泽”下开幕和闭幕。

    亨利·伍德虽然去世,但他的后继者——博尔特(Adrian Boult)、萨金特(Malcolm Sargent)都是性格开朗、善于拥抱媒体的指挥大师,他们和广播公司的合作更为密切,充分利用广播媒介,举行广播音乐讲座,并乐于从指挥台上回转身,和贴近舞台的逍遥漫步观众互动。音乐节的规模也渐渐突破百场,吸引到世界各地的一流音乐家加盟。1947年,广播公司开始尝试电视转播逍遥音乐会,到了1964年,单季就有十场音乐会被完整电视转播,当年周五晚的“贝多芬音乐之夜”引起轰动。同时,逍遥音乐节依然坚持低票价,直至七十年代,音乐节单张站票仅售五角,即50便士(90年代为2-3磅,2007年起站票为5磅)。广播电视媒体的宣传、加上票价的低廉、一流的演出,每年音乐节的排队长龙,成为固定景观。

    战后的半个多世纪,是广播公司联手逍遥音乐节的黄金发展期,后起的电视媒体更拉近了观众和音乐、音乐家的距离。虽然面临流行音乐产业的挑战,但由于有着BBC长期垄断执照的强大优势地位,逍遥音乐节拥有资金、宣传、播出三大无可比拟的优势,真正成为了世上规模最庞大的古典音乐节。不过,随着BBC在广播和电视执照垄断地位被打破(上世纪六十年代和七十年代,商业运作的广播电台和电视台相继成立),新千年互联网的兴起,观众的流失,BBC面临越来越大的压力, BBC在变化,逍遥音乐节也面临着未知的将来。

    新世纪的挑战

    2015年9月,也就是今年BBC逍遥音乐节临近尾声之际,素以言辞尖锐著称的英国乐评人勒布莱希特(Norman Lebrecht)抛出一篇貌似耸人听闻的评论《最后一届BBC逍遥音乐会》。他的意思当然不是BBC将抛弃逍遥音乐节,而是说坚守首任总监瑞斯的教育理念——“将高质量的古典音乐普及到更广泛的听众”的逍遥音乐节在未来可能将不复存在。近年来,还有人提出激进主张,分离BBC和逍遥音乐节,音乐节独立运作,向BBC出售版权,引入商业赞助,削减音乐节场次,来补贴收支。

    读者要理解这些观点,就有必要先来了解BBC在2000年之后面临的挑战。由于商业运作的电台和电视台的市场份额逐步扩大,很多成功模式被引入开放的媒体市场,特别是公共四台和天空电视台的范例证明,具有挑战性的高质量电视节目也有可能依靠商业广告模式或订户模式来运作。所以,对是否还要继续维持耗资庞大的BBC模式(其基础是强制国民缴纳的牌照费),英国公众和舆论日益产生怀疑和争议。

    更为基本的媒体大环境变迁也对BBC不利。英国网络一代开始步入成年,24岁以下观看电视的人口不足一半,中老年观众成了BBC的收视主力。但雪上加霜的消息接踵而来,2015年7月,英国文化大臣John Whittingdale宣布,英国政府将逐步让75岁以上老人免费看电视。这一政策将会从2018年逐步实施,到了2021年,BBC将彻底失去这部分老年人缴纳的牌照费。预计每年BBC将损失6.5亿英镑。

    这两方面的压力,导致BBC在2015年7月初宣布裁减管理及后勤部门的近千名员工。 同时,BBC加速新媒体转型。由广播公司注资建设的网络点播平台iPlayer规模庞大,可以回放电台电视节目,质量高而且免费,以求吸引年轻人群。在节目版权模式输出、海外节目市场上,BBC也运作得不错,开源节流,将是BBC未来发展的主旋律。

    了解了这个背景之后,回头来审视逍遥音乐节的地位,情况就变得更为复杂。古典音乐观众人口的老龄化和广播公司吸引年轻观众的大战略相悖,近几届音乐节相继推出了电子流行音乐专场、热门电视剧《神秘博士》和《福尔摩斯》专场等,以吸引年轻观众。但这一做法遭到《电讯报》的批评:热衷于流行音乐和电影电视音乐,并非是古典音乐节的本职,秉承BBC的教育宗旨,推广古典音乐才是音乐节的核心职责。

    更直接的威胁来自于资金。历经一个世纪的发展,如今音乐节已经扩张到每年预算9百万英镑(约九千万人民币)的规模。BBC从牌照费收入的总盘中拨出4百50万英镑,以覆盖音乐节预算的一半,而另一半则靠音乐节一百多场演出的票房来补救。据测算,只有平均每场演出的上座率超过90%,音乐节才有可能保持预算平衡。前几届音乐节的上座率极佳,将近94%-95%,2014年略低,88%,在可预见的将来,音乐节力争保持收支相抵的前景尚可乐观。

    勒布莱希特认为即将来临的变局更为根本,也就是BBC经典音乐的战略布局,在未来经费必将削减的情况下,将摇摇欲坠。BBC旗下一共有五支交响乐团,他们构成了参加逍遥音乐节的乐团主力。这五支乐团是——以伦敦为基地的BBC交响乐团和BBC音乐会管弦乐团;以曼彻斯特为基地的BBC爱乐乐团;以苏格兰格拉斯哥为基地的BBC苏格兰交响乐团;以及威尔士BBC交响乐团。五支乐团每年共开销2千5百万英镑。音乐节倚靠BBC旗下乐团,其重要原因是广播乐团准备全新和高难度的曲目,制度上比较灵活,可以充分安排排练时间,而不用支付高额费用。这点对于音乐节定期推出新作和罕见之作,保持业界领先地位,至关重要。

    BBC旗下还有一个主力推广古典音乐的广播三台,在音乐节期间,广播三台全程直播近百场音乐会,是传播音乐节品牌最重要的媒体平台。广播三台2014-15年年度预算为3千8百40万英镑。和往年相比,本季音乐节上,BBC四台的电视直播和转播数量,也开始削减。所有BBC乐团和广播电视都将面临开支收紧的危机。

    2015年音乐节结束后,《卫报》评论担心由于财政压力,新上任的音乐节总监David Pickard(原格林德伯恩歌剧节总监)会打两张保守牌:传统古典曲目和流行通俗专场,以确保吸引住观众主体,从而丧失音乐节一直引以为傲的引流业界潮流的地位。加上David Pickard比起前几任总监来,多少是个“瘸脚”角色,他并未在BBC公司内部担任重要职务(之前几任都直接掌管BBC古典三台)。所以,公司对于音乐节未来的走向,目前态度尚不明朗。BBC至今拥有全英三分之一的电视观众和超过百分之五十的广播听众,主导地位尚在,冲击和变化肯定会到来,但仍给音乐节留有调整的缓冲期,且让我们拭目以待。

    逍遥音乐节的一些特点

    我作为观众一员,亲身感受逍遥音乐节,冲击最新鲜强烈的还是逍遥音乐节上的“逍遥漫步者”的传统。逍遥音乐节由于执行了一百二十年的高水准低票价政策,受到听众的欢迎和爱戴,似乎是理所当然。但在我看来,逍遥音乐节形成的听众传统中,最可贵的一点是创造了听众平等参与演出的气氛。

    这点和每场皇家阿尔伯特音乐厅都要发放一千两百张站票密切相关,其中两百多张是音乐厅顶层的廊厅,视野极佳。而更为特殊的是,近千张场地中央的站票,前排观众几乎紧贴舞台站立。站票区的观众并不“安分”,更像是来参加流行或摇滚演出,对音乐的反应直率而热烈。他们鼓掌最为卖力,并配合着口哨和跺脚。正因为有了如此热情的观众,舞台上的音乐家也能更直接地感受到听众的情绪,变得更开放,乐于和观众、尤其是站票观众交流。很多音乐家在谈到对逍遥音乐节的记忆,往往第一个提到的就是可爱的站票区观众。

    今年音乐节上,笔者就亲历了一个观众和音乐家密切交流的时刻——西南德广播交响乐团在8月26日登台阿尔伯特音乐厅,在音乐会尾声,指挥罗特(Francois-Xavier Roth)上场感谢乐迷的热情,随后说因为德国削减交响乐团预算,西南德广播交响乐团即将和斯图加特广播乐团合并,这次演出也是乐团最后一次英国之行。此时,全场爆发出一片喧嚣,逍遥漫步者们高呼:“可耻!支持你们!我们需要你们!”等到加演曲结束,全体观众默契而经久不息地鼓掌,直到最后一名乐手离开舞台,很多观众向乐手挥手道别,场面感人。

    逍遥漫步者拥有自己的民间组织,音乐节持开放态度,欢迎他们作为志愿者参与管理,由志愿者协调向到场观众募集善款,帮助年老或罹患疾病的音乐家。逍遥音乐节演出的下半场开始前,逍遥漫步者会向全场宣布本届音乐节迄今为止募集到的善款总额,此时,全场观众、包括舞台上的音乐家,会专门向逍遥者献上热烈的掌声。这个传统已经坚持了半个多世纪,使得参与逍遥音乐节的人,无论台上台下,像是一个大家庭。

    不过,逍遥漫步者也以爱将政治带入音乐厅的传统而著称,著名的“捣乱”事件有1968年,一些逍遥者在音乐厅里高呼“滚回家”,来抗议苏联国家交响乐团的演出,因为就在前一天,苏军及华约军队入侵捷克,终结“布拉格之春”。今年终场之夜,有观众打出了欢迎叙利亚难民的标语,以回应当天伦敦市民的大集会,呼吁政府接收安置难民。

    贯彻BBC和音乐节密切合作理念的关键角色,乃是音乐节的实际执行人——音乐节总监。逍遥音乐节更为特殊的情况是,它在战后连续三任强有力的总监(德鲁蒙德John Drummond、凯尼恩Nicholas Kenyon、赖特Roger Wright)全部来自BBC高层,并兼任广播古典三台的总裁,以确保媒体和音乐节运作战略和战术的高度一致。2014年,上任总监Roger Wright离职之后,BBC曾经公开征召音乐节总监人选,发布了一份音乐节总监职位说明书,我将这份说明书翻译如下:

    • 逍遥音乐节总监的职位简介
      ●运营音乐节、拓展音乐会曲目,委约新作品
      ●向音乐节控制方BBC广播三台提供报告
      ●领导创意和管理方面的音乐节团队,和音乐节表演团队和BBC编辑团队紧密合作

      总监职位职责说明
      ●首要为音乐本身:打造独特的节目,引领潮流,不断为音乐节内容注入新的活力,体现在亮点、风格、声音和展示各个方面,创造高质量的公众音乐会;
      ●其次为音乐家:引入和管理音乐表演者,演奏者、作曲家、作家和其他贡献者,哺育原创型的新人;
      ●确保音乐节的商业目标,在技术、市场和竞争方面应对挑战,创造机会;
      ●确保音乐节的战略方向,满足多元化听众的需求和期待,成为BBC广播公司价值的样板

      理想候选人
      ●对古典音乐怀有激情、在乐界拥有可靠信誉,能带动音乐节发展,有能力实施战略前景;
      ●确保音乐节在全球范围内的古典音乐节的领先地位,在选题选择方面眼光犀利独到,有能力实现新颖的创意;
      ●具有深厚资历和领导力,有能力控制成本,和音乐节内部和外部的资方和利益相关者保持有效沟通

  • 制造商=NIKON;型号=NIKON D3;焦距=52毫米;光圈=F4.0;测光模式=模式;感光度=ISO320;曝光补偿=0.3EV;曝光时间=1/250秒;曝光程序=手动模式
  • 这份说明书解释了音乐节总监职能的三个层面——遵循BBC和音乐节的理念、引入高质量和有创意的音乐表演、确保运营收支平衡。同时,艺术总监也会将其个人的性格、风格、偏好,带入音乐节管理。成功的艺术节和音乐节,其每一任总监都会给任内的艺术活动赋予鲜明的个性。像Roger Wright这样强有力的总监,对音乐节的掌控是全局性的。他于1998年任广播古典三台总裁,2007年任音乐节总监。在他的任内,音乐节收支平衡,引进众多创意演出项目。BBC后来拟定的总监职位说明书,很大程度上,参照的就是他的任内政绩。他和团队提前三年安排艺术节核心主题、曲目和主要艺术家及乐团,这样才能和国际演出产业接轨。首先了解三年后主要大乐团的巡演计划,及早洽谈可减少成本。提前两年,敲定所有近百场演出的日程和艺术家,但曲目待定。同时,十多部委约(独家委约和联合委约)新作已开始创作。提前一年,所有演出内容、艺术家全部确认,唯有几场夜场和室内乐演出待定。所以,哪怕2014年,Roger Wright离职,我们在2015年和2016年感受到的音乐节依然会带有他的强烈烙印。

    相比国内音乐节,艺术总监负责制并不普遍,上海的两个主要的艺术节和音乐节——上海国际艺术节和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没有类似的全面负责的总监职位(上海国际艺术节虽然有“艺术总监”之职,但功能更像是运营负责人和总协调)。这固然是因为有历史和行政的国情原因,但没有艺术和运营合一的总监职位,仅由政府授权的办公室和组委会在技术层面运转,音乐节和艺术节缺乏精神和主心骨。

    BBC逍遥音乐节给人印象深刻的还有媒体和音乐节的紧密结合程度。BBC从广播、电视、网络三方面,对音乐节进行宣传、转播。正如我前面引用过的数据,音乐节现场观众三十万,但在媒体平台欣赏演出的人数高达一千五百万!每季约一百多场逍遥音乐节演出的广播录音、二十场录像除了有电台电视的直播录播之外,观众还可以到BBC跨媒体网络平台iPlayer上点击收听收看,整场演出的录音录像,可以三十天内免费回放。这个页面显示的是iPlayer回放2015年度的巴赫晚场系列的重头演出,大提琴家马友友在皇家阿尔伯特音乐厅的录像。

    相比之下,上海本地的两大艺术节,上海之春和上海国际艺术节在媒体平台上的传播太过于贫弱,这大大限制了节庆自身品牌的传播和艺术内容的分享。上海之春音乐节曾一度由上海本地广播电台运作,但限于成本,每届演出的电视电台转播规模也屈指可数。BBC iPlayer上的“逍遥音乐节在线”,形成一个广播、电视、网络的跨媒体点播平台,反观上海本地广播、电视、网络、户外大屏对音乐节艺术节的转播,各自为战,没有形成合力,很多高品质的节目和资源被浪费,形成不了品牌。

    最后谈谈逍遥音乐节闭幕音乐会“终场之夜”。如果说整个音乐节将近150场演出及活动,有不少曲高和寡的冷门、先锋作品,来彰显音乐节引领业界潮流的一面的话,那么在闭幕音乐会上,一定是通俗古典曲目、具有大众感召力的传统歌谣和音乐明星唱主角,电台电视网络同步直播,能最大程度吸引观众。海德公园举行数万人的露天音乐会,与主会场皇家阿尔伯特音乐厅的闭幕音乐会同步上演,最后以焰火晚会结束,完全是万人空巷的狂欢场面。

    逍遥音乐节闭幕音乐会品牌运作十分成功。说起品牌,一定有不变的恒定元素——1. 明星指挥和独奏独唱家;2. 不变的BBC交响乐团;3. 上半场委约作品加通俗古典、下半场传统合唱和歌曲,万变不离其宗,尤其是下半场的合唱和歌曲的最后几首,每届相同,就像维也纳新年音乐会总是以《蓝色多瑙河》与《拉德茨基进行曲》结束,柏林爱乐森林音乐会总以《柏林的空气》结束,用固定的音乐来建立音乐节庆的品牌形象,是简单而有效的方式。

    对比之下,上海之春音乐节和上海国际艺术节的开闭幕式除了领导致辞环节,每届从表演形式到音乐家、音乐团体、音乐内容,变化很大,随意性很大,如同流沙,传统无法成型,就难以塑造品牌。逍遥音乐节的经验值得吸取。

    请评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113.088.176.***
    113.088.176.***
    发表于2015.11.20 10:42:30
    6
    03
    诚求下载地址...
    发表于2015.11.05 23:01:58
    5
    113.067.129.***
    113.067.129.***
    发表于2015.11.03 12:23:15
    4
    03

    此帖使用MZ-MX5提交
    发表于2015.11.01 14:43:26
    3
    03
    在豆瓣看过第一集,感觉身临其境!
    此帖使用HUAWEI G750-T01提交
    发表于2015.10.31 21:36:53
    2
    101.080.111.***
    101.080.111.***
    发表于2015.10.31 18:39:05
    1
    提示
    本贴不可匿名回复,回复等级为:1 ,您现在正处在潜水状态
    回复
    验证码
    2047 为防止广告机贴垃圾,不得已而为之
    表情
    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