室内乐欣赏片谈之一:进入弦乐四重奏的世界
张可驹 于 2015.10.12 16:19:52 | 源自:新民晚报 | 版权:转载 | 平均/总评分:08.75/70

  • 最近几年,在上海举行的室内乐演出不仅数量增加,品质方面也有同国际接轨的趋势。听一场迷人的室内乐的确是最美好的欣赏体验,现在又有这么多好演出,寻找录音佳作也比较方便。不过,同乐队作品或歌剧相比,室内乐仍带有一层小众的意味,常被认为是比较深刻、难懂的作品。但事实上,深刻固然是深刻,难于接受就未必了。这里通过三篇小文章略谈有关室内乐欣赏的少许建议,不求怎样深入,仅是意在说明,听室内乐是一件十分美妙而非令人望而却步的事情。

    提到室内乐,人们首先想到的应该是弦乐四重奏、钢琴三重奏,或为小提琴/大提琴与钢琴而作的奏鸣曲,这些体裁对室内乐来说,就好像唐诗中的五律、七绝。而另一些体裁,如弦乐五重奏、钢琴四重奏、单簧管五重奏等,因其独特的编制而成为奇巧形态的室内乐。这里就从最“正统”的弦乐四重奏开始。

    弦乐四重奏是一个纯粹而略带抽象的体裁,两把小提琴、一把中提琴和一把大提琴,既没有乐队的宏大音响,也没有弦乐同钢琴、管乐的音色对比。大大撇去了外在效果,而呈现最纯粹的乐思,所以作曲家们也顺理成章地将他们特别内在的话语写在其中。论到弦乐四重奏最大的魅力,那自然是这种深度无疑。现在人们普遍回避深度而追求浅近,殊不知真正的深度总要伴随一份赤诚在其中,只要学着去欣赏,往往是不难接受的,并且拥有我们先前所意想不到的魅力。

    好比我当年单独看杜甫“路有冻死骨”的名句,一点不喜欢,后来读了全篇长诗,却彻底被那种艺术生命所震撼,绝非单纯的“忧国忧民”等概念可以概括。同样,在弦乐四重奏中,有时作曲家为了充分表达,仿佛完全不顾听者接受与否。但只要有一个真实而丰沛的艺术生命为基础,最终还是能将听者带入他的轨道,并且让故弄玄虚的作品无地自容。

    话虽如此,易于接受的弦乐四重奏还是大多数。初涉这一体裁,海顿的作品自然应当首先考虑,不过我首先推荐的却是莫扎特的六首“海顿四重奏”,也就是作曲家题献给海顿的作品。其中任何一首都适合作为四重奏欣赏的入门之作。莫扎特在此将他无尽神奇的旋律天赋,以及在器乐的语境中表现歌剧思维的独特才华,都结合到这个最为严谨、理性的形式中。虽然继承了海顿,但也启发了后来的海顿,贝多芬也受其影响很深。

    当然,说到弦乐四重奏,贝多芬也是首先要推荐的。他晚期的五首作品,其伟大性有时被说得近乎玄奥。贝多芬晚期的独特境界值得我们品味终生,其中就有一些不太顾及听者的成分,但是花一些时间去欣赏,也会使我们获得最丰富的回报。作曲家对于古典的传统做出了反思和再发展,有些作品确实需要多听听,如Op.131;但另一些乐章大多精短,旋律简洁、明朗,如Op.130与135,其实是一点也不难接受的,切勿被它们的“盛名”压倒,避而不听。

    而要选择一首更轻松的贝多芬四重奏作为入门欣赏,我会推荐Op.18中的第三首,该作的第一乐章同“春天奏鸣曲”一样春意盎然。由莫扎特与贝多芬开始,再听舒伯特、门德尔松、勃拉姆斯的作品,就可以比较方便地进入弦乐四重奏的世界了。

    请评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提示
    本贴不可匿名回复,回复等级为:1 ,您现在正处在潜水状态
    回复
    验证码
    7634 为防止广告机贴垃圾,不得已而为之
    表情
    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