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两首“月光”有感
赵思乔 于 2015.09.27 17:31:34 | 源自:中国音乐学网 | 版权:转载 | 平均/总评分:10.00/120

  • 历史上,有两首流芳百世的同名作品——“月光”,一为法国作曲家德彪西的钢琴曲,一为德国作曲家贝多芬的奏鸣曲。现在让我们静静聆听,这两位不同国籍、不同时代并且风格迥异的作曲家,是如何在“月光”之中擦出火花、又将带给我们怎样的享受与感悟……

    贝多芬的《升c小调奏鸣曲》又名《“月光”奏鸣曲》创作在前,作于1801年。标题“月光”得名于德国诗人路德维希对该曲第一乐章的评论:“犹如在瑞士卢塞恩湖月光闪烁的湖面上摇荡的轻舟一样”。据说在原稿扉页有一句题词:“献给朱丽叶·琪查尔迪伯爵小姐”。由此人们认为,这是一部为爱情而作的音乐。围绕着这个爱情主题也有不同解释:一说,当时他的耳聋疾患日渐严重,失恋的创痛尚未平复,是“幻想维持得不久,痛苦和悲愤已经多于爱情”(罗曼罗兰);另一说,当时作曲家正处于热恋,所以音乐是快乐幸福的。更有传说,贝多芬是在皎洁的月光洒进小屋的情景中为失明少女而演奏。虽然并不符合贝氏原意,但人们还是偏爱“月光”带来的浪漫想象而沿袭至今。

    这首奏鸣曲第一乐章中的“月光”是黯淡的,忧郁的,“犹如月之初升,但被浮云所掩,万影俱逝,令人悲从中来。”淡淡的柔情与冥想,终被压抑于苦闷与叹息。第二乐章的小快板一扫阴霾,象征甜蜜的回忆、憧憬与美梦,如李斯特所言是“两座悬崖中的一朵小花”。终曲乐章激动的快板速度急转直下,汹涌的感情不可遏制,内心的愤懑翻腾得更为激烈,终于在尾声中达到沸腾的顶点,沉寂之下依然隐隐地汹涌澎湃。

    德彪西这首“月光”的灵感源于象征派诗人魏尔伦的同名诗歌。1884年作曲家赴意大利留学,其间游历了贝加摩地区,那里美丽的风光给他留下深刻印象。旅行归来,读到魏尔伦的《明月之光》,开头两句是:“你的心灵犹如一幅精致的风景图,图案是迷人的假面舞和贝加莫舞。”诗歌激发了他的创作冲动,写成了《贝加莫组曲》,其中第三首名为《月光》,即表达贝加摩月色给他留下的印象。

    这首钢琴小品是短小的三部曲式,乐曲一开始,一组组剔透的琶音轻巧地勾勒出溶溶的月光,轻缓浮动的主旋律仿佛是月色在婀娜而轻盈地荡漾;随着速度稍稍加快,音色渐渐斑驳而迷离,恰似皓月的清辉透过浮云飘逸地摇曳,影影绰绰;纤巧的旋律、色彩性的和声与变幻的节奏型,营造着飘忽不定、万般闪烁的气氛。一曲终了,没有月的清冷和寂寥,而是一种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的开阔;那“轻柔的笔触、清淡的色调与诗意的柔情”,令人在月色笼罩之下的万籁俱寂中陷入一种惬意的遐想。

    两首“月光”,两种格调。德彪西是细腻、精致的,“亮色”的三度音程调和出一种望月抒怀的意境,“散而不乱”的旋律行云流水,仿佛月光如水银泻地,有种流光溢彩之感;贝多芬是悲愤、沉重的,阴暗的三连音型从呜咽继而汇成咆哮的巨大音流,凝聚着一步步走向高潮,凝重的思绪贯穿始终。一明一暗,一动一静;一个从压抑到爆发,一个始终空灵而超脱。两首“月光”,两种截然不同的音乐效果,也给人不一样的情绪感受。

    两首“月光”,两种风格。我们可以从中捕捉到两个乐派的差异与微妙的继承关系。作为18至19世纪之交的作曲家,贝多芬身兼古典主义的完成者与浪漫主义的领路人,《月光》奏鸣曲也是古典乐派开始朝浪漫乐派转变的作品之一。它既有幻想、即兴的特质,又有严谨的结构比例与合乎逻辑的矛盾统一,加上时代与经历的影响,即使是这样一首偏向个人情感抒发的作品,也保持着他顽强果断的斗争精神。贝多芬将古典的秩序引向自由,不到一个世纪后的德彪西却使这种自由有了出人意料的发展。虽然他的“月光”还带有浪漫主义痕迹,但印象派的某些特色已初露端倪:没有井井有条的展开脉络,只有支离破碎的旋律片段;清晰、匀称、逻辑性已被飘忽的调性,变幻的色调等新音乐语言取代;那些炽热的情感、爆发的力量似乎淡远了,这里强调的是瞬间的、直觉的印象与暗喻式的表达,并着意克制激情的过分宣泄。对比贝氏同名奏鸣曲那深刻的思想性、强烈的戏剧性,小品“月光”更像一副光色交织的图景,我们更多地感受到一种唯美的感官体验。 

    两首“月光”,两种精神。这种由作品体现而出的精神气质,是作曲家内心深处思想意识的反映。描摹“月光”之美,于德彪西而言,是诵诗之余兴、望月之抒怀,睹外物之景致,发内心之思绪;诗与自然激起他的想象,于是他用自己心中流淌的音符谱出他眼中的月色与波澜起伏的心情,留下他此时此刻的“印象”。然而这种“印象”已超越单纯的描绘,而是他心中完美的月色、诗歌的意象与心绪相融合,从而创造出一种超越现实、精神层面上的审美,正所谓“融情入景”、“借物咏怀”。有人把德彪西的这类音乐比作我国六朝抒情小赋,认为他的“以意为主”颇有“赋”、“比”的意味,也不无道理;而在明确的指向性标题“月光”背后,深有共鸣的我们还能从中体会到人类对自然的相通感受,甚至一种类似中国“物我同一”的精神感悟。再看贝多芬,虽然“月光”并非他的本意,但宁静的月夜也不失为曲中萦绕的哀伤作一种注脚。试想,当“热情”褪去,当“英雄”迟暮,在“暴风雨”过后,一曲“月光”犹如衷诉的独白,心灵的沉潜;而随之而来的、如烈火喷薄而出的第三乐章,则是如加拉茨卡雅所说的“从抒情的哲学沉思”向“斗争”和“行动”的转变。那个充满动荡的年代和那段曲折坎坷的人生为贝多芬注入了前无古人的激情气势,那些惊世骇俗的话语、那种将艺术与人类尊严、理想融为一体的思想是如此崇高,这一切都使得他的音乐悲悯而又富于冲击力,也使听众从“月光”标题之外感受到更深层次的精神震动。有句评价说得好:“德彪西的《月光》,乃是因‘外视自然景致’而引起了印象的变幻;贝多芬的《月光》,则是因‘内审心灵世界’而升华了英雄的情操。”杰出的作曲家始终着力于以音乐探索人类更高的精神境界,我们则在音乐中感受灵魂的步步升华。

    “月本无情,人心有意。”或对月当歌,或咏月伤怀,一样的景,不同的情。两首迥异的“月光”,拥有不同层次的美的精神,不仅有超越国界、超越时间的永恒艺术感染力,其丰富的音乐内涵更带给我们数不清点不尽的弦外之音。

    请评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03

    此帖使用VIVO X5MAX+提交
    发表于2016.02.14 22:34:30
    35
    110.052.134.***
    110.052.134.***
    发表于2015.10.14 14:34:41
    34
    110.052.130.***
    110.052.130.***
    发表于2015.10.11 10:28:30
    33
    03
    发表于2015.10.03 10:46:08
    32
    066.249.082.***
    066.249.082.***
    发表于2015.10.02 17:23:29
    31
    03
    是个毛的月光,

    哪有这样发泄的,神经质的,说好听点叫澎湃的月光。
    发表于2015.09.29 22:33:35
    30
    112.085.077.***
    112.085.077.***
    发表于2015.09.29 11:28:44
    29
    183.039.***.***
    183.039.***.***
    我更喜欢德彪西的,无以名状之美。贝多芬只是凡人,德彪西是仙道
    此帖使用iPad提交
    发表于2015.09.29 00:09:52
    28
    03
    发表于2015.09.28 21:12:13
    26
    223.223.177.***
    223.223.177.***
    发表于2015.09.28 18:40:59
    25
    03
    24
    125.032.015.***
    125.032.015.***
    发表于2015.09.28 15:13:07
    22
    03
    发表于2015.09.28 10:53:11
    21
    楼上那位说王心凌的等我!
    发表于2015.09.28 10:13:20
    20
    060.031.***.***
    060.031.***.***
    第一首月光,我熟悉它是因为《恶灵附身》,听到了这段音乐,就说明附近有存盘升级点。
    确实好听。
    此帖使用MZ-MX4提交
    发表于2015.09.28 09:20:06
    18
    03
    听着让人心绪平静,配一杯茶,静静的听
    发表于2015.09.28 08:18:11
    17
    175.155.242.***
    175.155.242.***
    发表于2015.09.28 08:16:33
    16
    提示
    本贴不可匿名回复,回复等级为:1 ,您现在正处在潜水状态
    回复
    验证码
    1874 为防止广告机贴垃圾,不得已而为之
    表情
    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