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奥林巴斯发布了外形酷似老款手动单反相机的E-M5,引发复古潮,之后冒出很多“假手动单反”。凭借优秀的综合性能和体验,E-M5称得上是一代经典。三年后,E-M5的后继机型E-M5 Mark II[以下简称E-M5 II]发布。
外观
E-M5 II继承了源自老款手动单反的外形元素,线条依旧硬朗,它的外观与E-M5相似度非常高,但细节变化还是很多,例如相对更为突出的手柄,前滚轮加厚,并使用了滚花纹以改善手感,肩部设计了更多的按钮等等。这些细微的变化对外观整体印象不大,但对操作与手感产生了一些影响,让E-M5 II可以更好的握持以及单手操控。为了保持外观的协调性,手柄还是不够大,这使得E-M5 II的手感比起E-M1还是要差不少,配合轻量化设计的镜头问题不大,配合比较沉的镜头,例如Leica 42.5mm/F1.2这样的“巨无霸”,重心会前移,久握还是会容易疲劳。作为奥林巴斯的高端系列机型,它是一款防尘防水溅的机身,对于偏专业的用户,这意味着更好的环境适应性,对于普通用户,代表的就是优秀做工。
E-M5II体积123.7X85X38毫米,也与E-M5接近,在Micro 4/3机型中算中等偏大的,比最小的松下GM1体积大不少,但如果和单反比,体积依然算得上小巧。这样的体积,外出携带都不需要专门的相机包,随便塞挎包里就行了。小体积带来的优势不是减重,而是便携,让你更愿意带着它出门,这也就意味着更多的拍摄机会。重量还算适中,机身含电池和SD卡重量469克,外出并不算是什么负担。
体系
E-M5 II是一台Micro 4/3机型。M43是最早发展的微型单电体系。由于发展较早,M43体系已经建立起一个规模不小的镜头群,已有数十枚之多,而且镜头素质普遍优秀,这个群中有偏专业的黑大粗,也有小巧便携的小定焦镜头,使用M43机型,无需担心镜头的问题,只需要担心钱是不是够多就行。而M43最被人吐槽的是感光器,43规格的感光器只有全画幅的1/4,在大底就是王道的年代,M43的感光器规格是非常易被攻击的弱点。
感光器模块
43画幅即M43的感光器规格,长宽比4:3,M43体系的厂商都喜欢将自用的感光器叫做LiveMOS,其实就是CMOS。E-M5 II采用的感光器像素依然1600万,它是否和E-M5同款?是索尼还是松下提供?均没有明显答案,官方的文案中也没有提到“全新”等关键字。
E-M5 II的引入了一个特别的设计,通过位移感光器来实现高像素画面的合成,拍摄过程中会位移多次,每次位移半个像素,累计拍摄8张,合成最终尺寸JPG为4000万像素,而RAW则为6400万。这种方法与手机中的高像素合成有本质的区别,它不是插值,而是多重间隔采样,这种方式的合成能有效的避免猜色,增加细节,而不是野蛮的刷分辨率。我们做了一个和全副机型尼康D610的简单对比,有兴趣的可以点开大图看看,这种合成成像技术,面对全幅机型也不落下风。缺点也是明显的,它无法手持拍摄,它需要上三脚架,因为拍摄八张需要耗时2秒,过长的采样时间,也使得它不能拍摄动态的对象。适合高像素模式的场景是风光和静物。
奥林巴斯所有微型单电机型都具有机身防抖系统,实际上感光器位移就是利用了防抖系统的机械结构实现的。E-M5 II采用的是最好的五轴防抖系统,所谓五轴,即左右摇摆/俯仰摇摆/旋转/垂直位移/水平位移。这个防抖系统实际效果很好,使用小光圈广角镜头拍摄弱光场景,能做到2秒内有很高的成功率,使用100毫米内的中焦镜头,也能在1秒内提供相当可观的成功率,它其实比镜头集成的光学防抖更可靠。E-M5 II还做了一些细节的改善,例如半按快门时会进行防抖补偿,让取景、构图甚至对焦变得更加稳定。机身防抖并非完美,它也有个缺点,它会延长快门延时,E-M5 II对防抖系统启动时序进行了一些修改,延时变得不那么明显,但它确实还是会影响到高速拍摄时的效率,好在防抖系统是可以关闭的。
此帖使用SAMSUNG SM-N9200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