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蒂的音乐哲思
贾晓伟 于 2015.07.29 21:05:56 | 源自:深圳特区报 | 版权:转载 | 平均/总评分:10.00/40

  • 法国作家雷伊在《萨蒂画传》一书中,引用了一张1978年由弗尼瓦尔创作的装置作品的照片,名叫《床上的萨蒂》。在作品里,几近等大还原的萨蒂头戴大礼帽与夹鼻眼镜,躺在干净的床上,床头是一堆数学字符与自己的漫画像。图注这么写道:“无法归类,难于交往,不可救药地独一无二,萨蒂的个性注定要引发法国与世界上一代又一代艺术家的无尽遐想。”

    埃里克·萨蒂1866年出生于法国诺曼底,1925年逝世于巴黎。弗尼瓦尔的作品并没有把今天已经成为传奇的“萨蒂的屋子”真实反映出来。那是一座他人从不被允许进入的“密室”,贫穷,混乱无比。他死后,才有友人打开了门。萨蒂的床单不可能那么洁白。一个近于赤贫的单身汉的空间在弗尼瓦尔的想象里变得华丽了。

    也许可以这么说,萨蒂开创了艺术家的人格画像大于对其作品认知的时代,即世界的眼睛开始关注的是这个“人”,其次才是他的“作品”。萨蒂达达风格的语言表述,小丑般的表演,直接启发了现代主义的达达以及凯奇后现代主义的达达。他深谙“形象就是价值”这一我们今天才领会的格言,在一百年前就一副戏剧性装扮——活脱脱像卓别林电影里夏尔洛的样子,只是夏尔洛的手杖改成了雨伞。

    今天人们评价萨蒂——“极简主义之父”这个称号是准确的。他与德彪西一起反对瓦格纳主导的创作方向与美学,倡导即兴与游戏,解构宏大与神圣化的古典音乐构成。他写了不少钢琴小品,时常在巴黎蒙马特高地附近的小酒馆里演奏,以此简陋地谋生。意大利出生的钢琴家奇科里尼曾推出过萨蒂的作品集(双张CD),1990年代曾是我常听的片子。奇科里尼表达出萨蒂钢琴作品的简洁与洗练,很多地方像搭积木,又有点立体主义的意思。1992年,奇科里尼还录制了德彪西的钢琴作品集(3张CD),由法国百代公司2000年出品。他这么做有比较萨蒂与德彪西的意思。而德彪西与萨蒂的关系,是法国19世纪末20世纪初音乐界的一桩公案。

    作为萨蒂的生前好友,作家科克托极力褒奖萨蒂,贬低德彪西。他说:“德彪西毫无创新,是萨蒂不断冒出新点子——他从火中取出栗子,德彪西再把它们卖给公众并从中渔利。”科克托的评价有一定道理,但并不公允。萨蒂启发过德彪西是事实,但德彪西印象主义的创作风格与理念,是与象征主义诗人与印象派画家交往与碰撞的产物,与萨蒂的交集是第二位的。德彪西的钢琴作品雅致而空灵,充满一种内在的美。萨蒂的创作有一些技术上的简单化倾向,他的编织能力远逊于德彪西。但正因如此,萨蒂的作品有原始与神秘的味道,朴素,甚至极简。两个大师是两回事,不可简单比较。如果强要区别的话——德彪西的创作严肃,而萨蒂达达,游戏的意思十足。

    萨蒂重要的作品,当属1920年创作的《苏格拉底》。此曲有两个版本,一是2月14日完成的钢琴版,一是6月17日完成的管弦乐版。从对苏格拉底这个古希腊先哲人格上的理解来看,萨蒂与他真有点像:一生漫游,到处与人争辩,弟子无数,最终对世界与他人的看法是——“我不知道”。在此曲诞生之前,勋伯格推出了《月迷彼埃罗》,是十二音体系的作品,其中人声的朗诵对萨蒂启发很大。他的钢琴版《苏格拉底》充满了人声朗诵的尝试,但上演当天,听众哄堂大笑,吵闹不已,无人关注萨蒂的音乐哲思。一个观众与作者彼此分裂并对抗的时代来临了。

    《苏格拉底》共有三个章节,分别是《苏格拉底素描》、《伊利苏河边》、《苏格拉底之死》,全曲长度半小时多一点。此曲当年不良的演出效果,是萨蒂长期以来达达主义文化态度的一种报应。当夏尔洛认真戴上苏格拉底的面具,向公众告知自己的所思所想时,没人信,也没人听了。人们已经把夏尔洛当成了笑话与小丑。小丑的泪水与目光所指,无人领会,体会。

    达达表面的胡闹里,有自由的精灵,也藏着深刻的见解——萨蒂森然的一面才是值得重视的。人格画像退场后,萨蒂以作品才可能显现真容。

    请评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提示
    本贴不可匿名回复,回复等级为:1 ,您现在正处在潜水状态
    回复
    验证码
    2203 为防止广告机贴垃圾,不得已而为之
    表情
    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