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家的性格与合作
张佳林 于 2015.06.06 17:27:30 | 源自:弹钢琴的张佳林的博客 | 版权:转载 | 平均/总评分:08.50/51

  • 据说距离能产生美,距离能产生神秘,但有时距离也会产生错觉。在很多与音乐艺术距离较远的人士眼中,音乐家的生活状态是神秘而飘忽的。加之《海上钢琴师》《和你在一起》等等一些影视作品中对音乐家和音乐教师怪异性格的夸张描写,音乐家和精神病之间似乎只隔了一层窗户纸,或者干脆就是会弹琴唱歌的精神病。2009年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精神卫生中心公布的数据显示,我国各类精神疾病患者人数在1亿人以上。这一数据令广大音乐工作者倍感欣慰:并不是搞音乐的精神病多,是其他战线上的精神病隐藏得更深。

    从事音乐工作的人有时的确会表现出某些异于常人的思维,这或许是因为音乐本身也是一种交流媒介,它有近似于语言的功能,但在表达方式和理解逻辑上又完全不同于语言。掌握了音乐语汇,也就是掌握了另一种体系的“语言”,这对于人的思维和感知方式势必有所影响。音乐所谓“开发智力”的作用,其实也就是这么回事:能比别人多一维空间去感受和思维,在小的时候通常会被视为“聪明”,而长大以后步入社会,这种异于常人之处很可能就表现为“有病”。其实绝大部分音乐工作者,包括那些卓有成就的音乐家,都是能够正常和他人交往的。但是不同专业的音乐家,又确实有着一些共通性的性格特质。

    在国内的音乐学院里,社会化最完善、待人接物为人处世最得体的,往往是民乐系的学生。民族器乐专业的文化氛围与中国传统礼仪文化一脉相承,其中也不乏有个性者,但基本在中国人都能接受的程度内展现。

    管弦系里包括除了钢琴之外几乎所有在交响乐团里用得着的器乐专业。这是一个最为活跃与多元化的群体,从业者个性往往与所学习的乐器特性有关,但总体上说是开朗与合群的。这是因为管弦专业无论什么乐器,从小就必须与其它器乐合作,至少也要与钢琴伴奏打交道,长大以后各种重奏、乐队排练,始终离不开团队合作。一个社会化不良的提琴家或管乐家是很难顺利完成学业并开展职业生涯的,除非其才华能够令所有合作伙伴忽略他的各色和带给别人的压力,而这样的天才并不多见。

    钢琴是经常产生自闭症候群的专业,因为钢琴学习从小若不是有意识的寻求与其它乐器和声乐的合作,通常都是一个人上台、一个人练习、一个人在后台煎熬,自己为自己化解压力和焦虑。浩如烟海的文献积累、多声部的背谱记忆、不容失误的技术精度,都是钢琴家需要习以为常的基本职业要求。加之钢琴是舞台表演因素最少的乐器,一脸丧气、闷葫芦一样的钢琴家同样可以很好的完成演出,所以在音乐学院里钢琴专业的学生通常不太好打交道。而从小重奏和伴奏弹的多的钢琴学生,则相对活泼随和的多。加之高级钢琴作品都需要演奏家肌肉超级强悍、情感超级敏感,所以钢琴专业也是盛产女汉子和温柔男生的专业。

    作曲专业没有什么能总结出来的性格共性,因为千奇百怪差异太大了。唯一的共同点可能在于:从事一度创作的艺术家是需要一点点自我膨胀的,从内心就由衷谦虚的人创作不出有爆发力和感染力的作品。所以古往今来作曲家可以说不自恋不成活。

    歌唱家与其它品种的音乐家有一个本质的区别:演奏家、指挥家、作曲家可以不是演员——当然如果擅长表演更好——他们或站或坐在舞台上鼓捣自己的乐器就行了,甚至闭关在工作室里与世隔绝都没关系。而歌唱家,无论是歌剧表演、音乐会演唱还是以上电视晚会为主,都必须是演员,而且是有魅力的演员。演员要有随时将自己代入到角色中,并把握好体验与间离、投入与控制之间的平衡。演员当中也有学者,但他们的学识不是用来为了学术而学术,而是丰富自身涵养、充实强大气场的发酵池。

    歌唱家的品位可以从他们与交响乐队和其它乐器合作的能力中充分体现。“歌手”与“歌唱家”的区别之一,就是能否与其它歌唱者与演奏者协调的合作。很多民间歌手的演唱生理能力一点也不比专业歌唱家差,但他们一唱重唱就蒙,或者合伴奏的时候必须要求伴奏者无原则的“跟”,否则就无法完整的演唱作品,因此也就无法胜任真正职业歌唱家的工作。反过来想,合作的训练,对于职业歌唱者的成长至关重要。最近十来年声乐界越来越强调具有专业水准的钢琴伴奏对于声乐专业学习的重要性,这是一个有些迟但总算来到了的进步。但是一个歌唱家若想真正掌握“合作”的高级状态,与交响乐队的配合能力更为关键。声乐学生只有站在交响乐队前面和指挥家的身边,才能够充分领略歌剧音乐的律动和色彩,真正理解严格执行乐谱与音乐活力释放之间辩证而微妙的关系,而这些是声乐教师、艺术指导在教室里怎么说也只能是纸上谈兵的。而且不依靠电力扩声的“美声”歌唱者,也只有置身在交响乐队丰富而宏大的音响包围之中,自身的“求生本能”才能够引领自己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发声状态,以穿透乐队的“音墙”,“灌满”千人大厅。

    或许这个道理声乐业内人士都明白,但相比起钢琴伴奏和卡拉OK,请交响乐团伴奏对于学生和尚未获得足够职业地位的歌唱者而言,实在是太奢侈了。哪怕是在欧美西方音乐艺术传统深厚的国家,音乐学院的日常教学也不可能用交响乐队伴奏。但是这些国家有很多规模不大、运营成本相对较低的中小型交响乐团、室内乐团,还有很多团员不固定,但召之即来、来之能演的散装“节日”乐团。这些乐团也是意大利、德国每年场次惊人的小制作歌剧得以持续运营的基本保障。欧美、日本音乐学院的学生乐团在奏鸣曲式交响曲的演奏水平上可能并不出众,但是在协奏曲、音乐会独唱曲和歌剧方面的训练水平和重视程度要比国内高出许多。因此国外名校声乐专业的在校生,并不一定非要是拔尖的高材生,都有机会和学校的乐团合作清唱剧和歌剧片段;名气不大的青年歌唱家,并不一定要一掷千金,就能请到编制不大但水平不低、至少不捣乱的室内乐团合作音乐会,这些都是令国内声乐界同行羡慕不已的。在国内普遍追求“高大上”的艺术制作理念之下,“小而精”的室内乐团能否选对时机,开拓不被业界巨头重视的协奏、伴奏市场,不仅是一个投资运营的新方向,也是国内新一代音乐表演人才成长迫切需要的配套保障。

    请评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03
    意料之中,这个价位不要指望有特别惊喜的表现。
    此帖使用Win10提交
    发表于2023.07.25 22:30:48
    1
    提示
    本贴不可匿名回复,回复等级为:1 ,您现在正处在潜水状态
    回复
    验证码
    0811 为防止广告机贴垃圾,不得已而为之
    表情
    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