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你的唱片收藏升值了吗
南蛮摇滚 于 2015.03.04 18:49:46 | 源自:文化产业新生代 | 版权:转载 | 平均/总评分:10.00/20

在这个数字化时代,想听什么音乐,第一选择总是下载或在线试听,依旧借助唱片来聆听总感觉是件倒行逆施的事,不过,近年来的黑胶唱片回潮,倒是推动了一股收藏热,对我这种严重收藏癖患者而言,黑胶LP大尺寸的封套,以及实实在在的手感带来的物质拥有感是CD或者虚拟的数字音乐无法比拟的。

要说黑胶唱片对音乐爱好者的吸引力,可以码上好多字,这次要说的重点不在这里,而是挺俗的一点,那就是黑胶唱片的投资性。虽然很多乐友不愿承认纯洁美好的音乐欣赏、唱片收藏,竟然也可以是投资的对象。但是不可否认,一些眼光精明的收藏玩家,在收藏自己喜欢的唱片之余,还会以投资的方式进行筛选。那究竟怎样判断一张唱片的“钱景”呢?好了,我开始。

  • 绝版唱片

    唱片是实体物件,只要是公开销售的,最开始的计价都是一样的,能升值的最直接原因无非是绝版了。所谓厂家不再面向市场推出,你想要,只好高价从二手市场或个人买家里收,这是很简单的供需曲线。我朋友前几天进了一批古典唱片货,其中一张“皇家芭蕾”绝版唱片令人眼前一亮,这恐怕是古典乐迷心目中的虎首级唱片,是属于传说中的那种货色,几乎所有收藏家都渴望拥有的名盘。此类绝版货就好似春运火车票,为求一枚令无数碟迷竞折腰。唱片会绝版,其中缘由,有些是因为市场原因导致绝版(原厂牌倒闭,或首批销路不佳乃不再市场供应等)。

    像吉他之神Jimi Hendrix走红当年,在闲暇之余和Curtis King合作的录音,就因为乐手本人的不满意和公司的不重视,只发行寥寥数量即告收场,目前此录音貌似仅有黑胶版流传于世,在CD时代,众多挂名Jimi Hendrix的再版专辑中,这些音源也不见踪影,很是诡异。此外,有些是音乐人本身特别喜欢出限量版,规定个人作品首发500-1000套不等。这就要了众多碟友的老命,当年国内打口市场,为了一张唱片,几个碟霸争抢不休导致最后动手的场面也不是没有,毕竟,在网络还不发达的时代,错过一张唱片,也许就是意味着永远也听不到了。

    版本差异

    在数字音乐时代,听音乐不再限于唱片一条路,所以早期那种为争抢一张唱片而挤破头的现象已不再,网络上充斥着各种音乐,听歌的速度永远赶不上下载的速度。不过,在很多铁杆乐迷心中,喜欢一个乐队,或热衷一张专辑,只有买了实体唱片才叫真爱。而一些经典名盘,唱片公司为了商业利益,也不惜推出再版黑胶,以供那些为求收藏而不得的乐迷。一般情况下,当初的绝版唱片在被再版后,市价都会相应走低,但是,也有一些名盘,因为再版的推出,价格反而“更上一层楼”。抛去那些首版至上论的因素,更多的原因只是:再版质量实在不争气!考虑到制版母带受损等因素,从性价比上来看,再版唱片在音质上多少比不上头版是可以接受的,但是更糟糕的情况往往不仅如此,比如My Bloody Valentine乐队那张经典专辑Loveless,以及Sparklehorse乐队的专辑再版,可谓臭名昭著,再版公司不经过原始母带处理等基本技术环节,直接拿CD音源转刻黑胶,导致音色晦涩,收藏意义全无,在乐迷和收藏界引起公愤。这种无良公司要钱不要脸的行为,除了毁经典之外,更是刺激了Loveless等专辑的首版唱片市价再次飞涨。

    稀少唱片

    这里的稀少定义,并不是指人为因素导致罕见,而是因为各种客观原因导致的稀缺。比如唱片公司不定期推出的针对特殊群体的收藏版、特别版专辑,相当于新年礼盒,发行量本身即不会太大(Radiohead当年配合《彩虹》专辑推出的特别Box收藏版,目前就身价不菲)。至于错版、电台版唱片则更是稀罕。错版不难理解,电台版唱片则顾名思义,就是唱片公司在专辑正式发行前,提供给各地电台、乐评界的先期试听片,因为不会对外流通而非常少见,一般只在二手市场里流出,虽然从音乐角度上看,这些试压片本质上不见得有多突出,但也由于“物以稀为贵”的原则成为少数收藏家寻觅的对象。

    还有一种,算作演唱会特供版,是只在音乐人的某场现场演出公开发售的唱片,购买群体仅针对那些参加了现场的乐迷。可想而知,这些唱片的稀有度自然非比寻常。这些音乐作品,本身并非什么绝世名作,可听可不听,对大多数人来说吸引力不大,不过在某些小圈子的乐迷心目中,还是有无上的收藏价值。比如对一个苏格兰后摇滚乐队Mogwai的死忠粉丝来说,乐队在2011年巡演途中推出的5轨作品黑胶,你不收,还能对外声称是脑残粉吗?

    特殊价值

    一般来讲,唱片的身价和其作品本身的质量是成正比的,所谓音乐的艺术价值,是可以为一张唱片加分的。所以,高价的唱片往往都是名家大师演奏的传奇录音。当然,一张唱片的艺术价值,除了音乐之外,还可以包括封套设计等。有时候,唱片封套的好坏,也有可能反客为主,凌驾于音乐本身的艺术水平之上。比如众所周知的地下丝绒乐队首张同名专辑,其封面可能是有史以来最有名的一根香蕉,出自波普艺术大师安迪·沃霍尔之手。

    波普大师在70年代中期为滚石乐队的现场专辑Love You Live也操办过封套设计,虽然这张现场专辑在乐队的录音史上,仅属于中下水准,不过正因为波普大师的封面作品,倒成为一个小亮点,从而成为一些收藏家专门搜寻的项目。此外,不规则造型的唱片和彩色胶片这种非常规产品,亦是收藏的方向。

    历史价值

    在唱片、录音、音乐类型发展的演进史中,有些唱片具有某种历史性的意义而对乐迷们来说更有价值。例如上面提到的滚石乐队,1969年12月,其于美国加州Altamont(奥德蒙)举行的一场免费演唱会上,本来是来维持现场秩序的当地组织“地狱天使”最终却与部分观众大打出手,并造成乐迷身亡,这让60年代“爱与和平”的响亮口号在瞬间崩塌(相关历史事件的描述可见著名摇滚记录电影《给我庇护》),正因为这些历史因素,使得这场演唱会在摇滚乐文献中的重要性非同一般。而我在无意中淘得的这张bootleg(私录)唱片,记录的正是这场现场演出的音频,由于从未做官方发行,所以这场演唱会的音源只能存在于传说中,珍贵性不可言喻。虽然这张私录唱片音质糟糕,明显是从二轨磁带机上提取素材并转制成的黑胶,毫无美学上的欣赏价值,不过,种种历史缘由,使得这枚录音具有时代性的意义,这张私录唱片自然市价非凡。若问具体价格几许,我也说不上,正因为如此尤物,怎会轻言释出。

    签名、题字

    演唱会结束后,往往能在后台入口看到死忠乐迷或追星族拿着照片、唱片等待偶像签名。那些经过音乐家“开光”过的唱片,自然可以获取超越本身的价值。尤其是在乐手中,有些惜墨如金,有些极少露面,他们的签名获取率极低,自然更值得乐迷们为之而众里寻他千百度。比如加拿大后摇滚巨头GY!BE,乐队众多成员常年深居浅出,除了用音乐本身说话外,极少和媒体和乐迷们交流,更有段子称:若能凑齐全部8名成员的签名,足可召唤神龙。

    我手里还有一枚唱片,是肖邦大赛史上最具争议的选手波戈列里奇在当年第十届大赛上的实况录音。由向来重视文化留存的日本人特意去波兰当局取得的版权,仅在日本本土发行黑胶,本身既具备特殊性、历史性等升值因素,再加上音乐家本人的亲笔题字及大名,估计连躺着都能等其升值。当然,这些都是依旧健在的音乐家,而那些已故的大师无法再现,其签名唱片自然更稀奇,比如古典室内乐权威四重奏组阿玛迪斯成员,以及爵士鼓王Art Blakey的亲笔签名唱片,恐怕其商品价值已经不是重点了。

    结语

    黑胶唱片本身既比CD有保值作用,而唱片的升值因素也有多种多样,篇幅有限,更多的只能留到下回再谈。当然,唱片不是股票,价格不会频繁上下浮动,二手唱片的定价,也没有一定的市场标准,对于“这张唱片值得收藏吗”的问题,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答案,“甲之蜜糖,乙之砒霜”的情况也是相当普遍,由于利润有限,大多收藏者投入交易,也是为了日后充实自我收藏的资本,所谓的以碟养碟。这其中,更重要的是乐友之间的交流,通过唱片的流通,可以更多地获取音乐方面的新知,以及更多收藏乐趣。一旦养成独具一格的品味和眼光后,当你在一堆二手唱片当中翻找出一张值得珍藏的好片时,那种满足感和成就感真的是无与伦比的。

    请评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03
    发表于2015.03.09 17:58:32
    5
    106.039.***.***
    106.039.***.***
    发表于2015.03.06 19:12:02
    4
    222.071.109.***
    222.071.109.***
    发表于2015.03.04 20:30:51
    3
    116.009.004.***
    116.009.004.***
    发表于2015.03.04 19:11:38
    1
    提示
    本贴不可匿名回复,回复等级为:1 ,您现在正处在潜水状态
    回复
    验证码
    2015 为防止广告机贴垃圾,不得已而为之
    表情
    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