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中歌和话中话
肖向东 于 2015.01.22 16:07:37 | 源自:深圳特区报 | 版权:转载 | 平均/总评分:00.00/0

1986年,李寿全推出了专辑《8又二分之一》。在专辑的文案中,他写道:总是念着什么时候才停止流浪,事实上,人生就是流浪。被过去赶着逃,被未来牵着跑。专辑中有一首经典歌曲——《未来的未来》,很好地表达出文案中的思想,即对未来既期待又害怕这种期待落空的纠结。其中有一段歌词如下:有人说,不要问我从哪里来/有人唱,台北不是我的家/告诉我,都市不适合流浪/告诉我,这是我居住的地方/告诉我,这未来的未来,我等待。这一段再清楚不过地表明了,如果只是无根地流浪,这“未来的未来”其实是并不值得期待的。

值得注意的是,李寿全在这一段歌词中,很巧妙地引用了两首歌,“不要问我从哪里来”自然是那首著名的《橄榄树》,“台北不是我的家”则来自罗大佑的《鹿港小镇》。这两首歌都在不同程度上表达了对于空虚、无聊的都市生活的失望——既然在都市中找不到坚实的立足之地,流浪就成为一种顺理成章的选择。可是,李寿全看得更远更透,他想说的是,无根的流浪还不如就在此时此地寻找,哪怕这种寻找注定了是无言的结局。他如此不留痕迹地借用了别人的歌,而且更上层楼地拓展了原作的境界,令人不得不佩服他的深厚功力。

在自己的歌中引用别人的歌,这种写法其实并不少见。有的引用是为了致敬,比如邦乔维的《It is my life》。这首激情洋溢的歌唱的是一个人应该努力活出自己,其中写道:Like Frankie said/I did it my way。这其实是在向弗兰克·辛纳屈的代表作《My way》致敬。《My way》的内容正是一位老人在临终之际回顾自己无怨无悔的一生,不管经历的是辉煌还是挫折,他已经可以很自豪地说:我拥有了属于我自己的一生。这种引用一下子让听众从一首歌跳到了另一首歌的意境,如果说《It is my life》还只是年轻人在跃跃欲试又自信满满地眺望人生,那《My way》则是一个饱经风霜的长者的沉稳忠告,这就将整首歌曲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大幅提升了。

还有一种引用则产生了一种奇妙的化学反应,如陶喆的《susan说》对京剧《苏三起解》唱词的引用。在演绎现代都市男女的爱情时,作者非常巧妙地插入一段《苏三起解》中的经典唱段:苏三离了洪洞县/将身来在大街前/未曾开言我心内惨/过往的君子听我言。接下来则是一段RAP将苏三的传奇故事简要地述说了一番,整首歌在“susan说,我的susan说”的不断重复中结束,将处于思念中的恋人那种欲说还休的心境传神地表达了出来。可以说这首歌真正体现出陶喆天马行空的天才一面,不仅将Rap和京剧唱腔跨越时空地进行了无缝对接,更将古典韵味和当代情境融为一体,赋予了都市儿女情长以古典情怀和传奇色彩,从而给听众带来一种穿梭时空的奇幻感受,而在演唱上,陶喆自由切换于各种唱法之间,潇洒灵动之极,更是减少了《苏三起解》中的悲情,而多了一种轻松和洒脱。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这都是一首妙用古曲的奇作和佳作。

或许是在向陶喆学习,方大同今年也推出了一首《小方》,这首歌的副歌部门完全借用了李春波的《小芳》的副歌,主歌部分则是大段Rap讲述歌者本人的经历。抛开这首歌引发的版权纠纷不说,我感觉这首歌的“引用”是有点失败的,不仅远远没有达到《苏三说》的奇妙效果,而且给人一种拉郎配的感觉,至多只能算是一种混搭。所以在引用他人作品这件事上,作者不仅要考虑版权问题,也要想一想,这种引用究竟会锦上添花还是会让自己的作品面目全非?也许,在歌中有歌的基础上做到话中有话才是最起码的要求。

请评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提示
本贴不可匿名回复,回复等级为:1 ,您现在正处在潜水状态
回复
验证码
6508 为防止广告机贴垃圾,不得已而为之
表情
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