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杜阿多爱上科莱里
刘雪枫 于 2015.01.09 16:10:32 | 源自:第一财经日报 | 版权:转载 | 平均/总评分:10.00/20

  • 某年在北京天桥剧场连看两场西班牙国家舞蹈团的演出,除了编舞大师杜阿多创编的那如行云流水无迹可求的自然人性之舞外,于我印象最为深刻的便是古乐大师约尔迪·萨瓦尔的舞蹈配乐。我因杜阿多而迷上萨瓦尔,因杜阿多与萨瓦尔而爱上意大利巴洛克作曲家科莱里。

    《大天使》是杜阿多的代表作,其配乐便来自萨瓦尔领导的繁星XXI古乐团演奏的科莱里《12首大协奏曲》第一首第一乐章。单纯而优雅的音乐因为哀婉幽怨的舞蹈场面竟增添了悲剧的含义,无论看过还是听过,都那么令人动情难忘。《12首大协奏曲》(作品6)是科莱里唯一完整保留下来的大协奏曲集,在他去世后才得以出版,却足以表明他的音乐才华绝对在维瓦尔第等人之上。

    科莱里的音乐不仅具有形式上的无穷美感,而且具有相当的情感深度,这种情感在巴洛克时代极其稀有珍贵,具有超现实的意味。1980年代以后,该套大协奏曲得到格外的重视,录音版本层出不穷。罗伊·古德曼的布兰登堡音乐协奏团1992年的录音采用了小编制,仅用17件弦乐器加一架羽管键琴和双颈琉特琴,另外还有一台小风琴。比起其他大型编制,这个演奏给人以清新明快之感,乐感流畅美妙,表现力鲜活。一流的录音效果使古乐器的质感尽显,声音干净明亮,细节丰满而透明,处处洋溢着高贵的气息。

    与古德曼版本有同等魅力甚至犹有过之的是瑞士415(巴洛克时期乐器音高频率)古乐合奏团1991年录制的Harmonia Mundi版。乐队编制虽然较布兰登堡音乐协奏团为大,但也颇有根据。比如1~8首“教堂协奏曲”使用16把小提琴、5把中提琴、6把大提琴、5把低音提琴、5把双颈琉特琴或齐特拉琴和两架羽管键琴或管风琴;而9~12首“室内协奏曲”则基本数量减半。无论如何这个编制在巴洛克时期的意大利都属于豪华型,足以与蒙特威尔第的歌剧《奥菲欧》首演时的阵容媲美。

    当然,在上述两个版本诞生前的1987、1988年,平诺克和英国音乐会合奏团已经录制一个流传最广的版本,乐队编制近似于布兰登堡音乐协奏团,弹拨乐器用了西尔伯琴。这种相对早期的古乐演奏仍带有浪漫主义的意趣,速度较缓,乐段衔接追求戏剧性效果,羽管键琴的声音靠前,仅仅一把西尔伯琴的声音也清晰可闻。不知为何,当我重新听这个版本的时候,竟很怀念1990年代初第一次听这部作品的NAXOS版盒带,斯洛伐克爱乐乐团弦乐组的浓郁音色和典雅的分句音犹在耳,似乎与那个时期发生的许多事情有了隐秘的联系。这大概便是为何我在看杜阿多的舞蹈竟于意乱情迷之时爱上科莱里大协奏曲的解释吧。

  • 科莱里的音乐珍品还必须提到12首小提琴奏鸣曲(作品5),其中尤以D小调第12首的“柔板”而知名。这首“弗利亚舞曲”几百年来不知迷倒多少听者,从这个意义上讲,任何一个演奏版本都足以令人心旌荡漾。虽然我现在几乎只听巴洛克小提琴演奏这部作品,比如最令我心仪的库伊肯,还有曼策、比昂迪等,但是在使用现代小提琴演奏的人当中,真正让我感动的只有格鲁米欧和伊达·韩黛尔。韩黛尔的是收在一套巴洛克名曲集里,而格鲁米欧1975年则录下第5号全部作品。看在“弗利亚”的面子上,将全曲听上一遍也是值得的。格鲁米欧的演奏虽浪漫气息十足,但他真诚的精神力量和典雅怀旧的音乐感觉更能凸显出这部作品的重要性。格鲁米欧的琴声一如既往的温厚甜美,他在不同作品中有情感上的敏锐变化,完美再现了巴洛克音乐的精致、规整、节制和优雅。卡斯塔农的大键琴始终不在从属位置,那响亮透明的声音与娇媚动人的小提琴声交织在一起,效果极为出色。

    英国小提琴家安德鲁·曼策目前已是欧美乐坛演奏巴洛克小提琴的第一人,他原来是霍格伍德的古代音乐学会乐团的成员,签约Harmonia Mundi之后专事录制巴洛克时期的小提琴作品。正因为他的搜集、整理与研究,再加上最重要的演奏推广,许多湮没已久的巴洛克时期的小提琴作品得以重见天日。这套录于2002年的科莱里小提琴奏鸣曲全集不像库伊肯那样以“本真”为全部目的,曼策虽然也强调了古乐器的音色,但却采用了很多现代小提琴演奏技术,所以听起来声音更美,旋律更典雅流畅。

  • 请评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提示
    本贴不可匿名回复,回复等级为:1 ,您现在正处在潜水状态
    回复
    验证码
    0132 为防止广告机贴垃圾,不得已而为之
    表情
    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