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宗盛:吉他与初心
洪鹄 于 2014.11.28 14:58:04 | 源自:南都周刊 | 版权:转载 | 平均/总评分:10.00/150

  • 在写《山丘》之前,李宗盛有好几年没给自己写过歌。他给别人当制作人,做舞台剧的音乐总监,组乐队,开演唱会,甚至还客串过一把电影。入行三十年,写了三百首歌,他曾一度觉得该说的话都说了,该唱的歌也都唱了,他自言是个完美主义者,做哪一行都非要做到第一不可,所以他会忍不住怀疑,属于他的歌的三十年,是不是已经过去了。

    李宗盛和音乐的结缘始于吉他。童年时,这个台北郊区瓦斯行老板的儿子的第一个人生梦想是做木匠,直到6岁那年,他在一把借来的破烂尼龙吉他上学会了第一个和弦。吉他带来了音乐,音乐改变了李宗盛的命运。高中毕业,成绩很烂的李宗盛白天给煤气公司送气,晚上到餐厅唱欧美流行金曲,几个朋友组了个民谣乐队,名字就叫“木吉他”。吉他对李宗盛有多重要?它不仅仅是最忠实的伙伴,它甚至可以被比作灵魂伴侣,“比任何一位女人更了解我”。李宗盛说:“我写歌,在没有给任何人听之前,吉他听过。它知道我刚写的时候有多糟,它知道我要怎样一遍一遍地改,它知道我内心所有的不安和沮丧。”

    中国是吉他生产大国,每年出产800万-1000万把吉他。但中国吉他和大多数其他的中国制造一样,一直是廉价、低质量的代表。从“弹一把破琴长大”的李宗盛这一辈,到后来“有钱了、弹得起好吉他”的下一辈音乐人,认可的吉他永远是“西方制造”,确切地说:是东方工厂生产出来的西方贴牌吉他。这令李宗盛感到遗憾,“我始终觉得,我们既然能创作出那么多脍炙人口的自己的歌,也应该有一个被我们的音乐人衷心认可和接受的自己的吉他品牌。”

    李宗盛有心改变这种现状。早在1997年,他就曾一度离开台湾,去以顶级手工吉他制造而闻名于世的加拿大探访。不少琴师身居深山,自给自足,如同隐居。李宗盛很快发现,琴师们的这种生活方式并非返璞归真的姿态,事实上,这几乎是做一把好琴所需的对木料的亲近与了解所决定的。这之后有整整五年的时间,李宗盛频繁往返于台湾和加拿大之间,从选料到琴的设计再到后期制作,潜心学习了每一道工序。

    45岁这一年,李宗盛正式决定开始做自己的品牌“李吉他”(Lee Guitar)。他定居到上海,在离上海不到70公里的小镇甪直租下了一间小厂房,经过四个多月的摸索和调音,第一代“李吉他”的三把原型吉他就此问世。“我觉得我对音乐的理解,我对琴的理解,我对人生的理解,都到了可以做琴的程度。”李宗盛说,他强调自己绝非玩票,心态和工艺都将经得起检验。从全球收集来的木料很快就塞满了拥挤的小阁楼,2004年9月,李宗盛的吉他工坊迁到了北京的大山子,这是一间明亮、通透的工作室——200平方米,恒温恒湿。李宗盛说,像他这样“做吉他”,如果是当成一项爱好的话,大概比玩跑车、高尔夫还烧钱。但他不同,玩物丧志,但事业不计得失。做吉他,是他人生下半场的新事业。

    三把原型吉他至今被妥当地保存在李宗盛的琴柜里。“肯定有做不下去的时候,做不下去的时候,就看看它们。”手工制作的“李吉他”和工厂流水线上贴牌生产出来的琴们最大的差别在于,即使两把琴的选材、制作程序和基本手法都一模一样,最后做出来的琴、琴出来的声音依然千差万别。“木头有生命,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温度里经过你的手,质感会不一样。”当然,同一个琴师,在不同的阶段和状态下,对琴的理解也不一样。“手工”对手艺人的“折磨”,只有真正做起手艺人才能体味到的。李宗盛记得,“李吉他”刚刚开始接受朋友以及同行订单的那两年,他每天在工作台前一个人做到凌晨3点是常有的事,“我没想到我从小到大第一个理想也能实现,做个木匠。”

    每把吉他做出来后,至少要在仓库里存放两个月,然后拿出来进行最后一次试音,以保证稳定。李宗盛说这件事大大锻炼了他的耐心,“一开始的时候,做好一把琴就听声音,好一点就得意,差一点就非常沮丧,后来才明白这都还不是一把琴的真正质量。”如今,李宗盛的手工吉他10把里可以有7至8把是平稳水平的,剩下的两把会走两个极端,极品或糟粕,因此,试音的时候是他整个制琴过程中最紧张的时刻。

    “李吉他”的订价一把在4000-6000美金,李宗盛自己也说“挺贵的”,继而摊开他早已起了老茧的双手。他说他做的吉他,会根据每个人的嗓音和唱歌的感觉来设计,工序会“独特、复杂”一些,一般做一把就需要三个月。在所有的环节中,选择木料是最初也是决定性的一步,“给周华健的琴、五月天的琴、陈绮贞的琴,用的料都不一样。”开车去京郊的森林里去感受木料已成为李宗盛琴师生活重要的一部分,去大自然——而不仅仅是木材场,这点在李宗盛看来很重要。“一棵树,好好长了100年,你把它砍倒做琴,你要对得起它,要通过做吉他让木头重生,而不能随便做做。”

    在李宗盛看来,虽然都是几块木头加六根琴弦,但每把吉他都有自己的脾性。因此他喜欢给他的琴起名字。他做过一把叫“慎始”的琴,因为做它的时候他想起了自己年轻时,那么多的吉他少年,个个说热爱音乐,几十年过去了,还有几人在坚持?“我没有批评的意思,是想跟想学吉他的年轻人们说,每一个梦想都值得被慎重对待,不能轻易开始又轻易放弃。那样,我们的梦想就不贵重了。”又比如另一把琴,他叫它“蛰伏”——“在通往终点的道路上,诱惑和艰难一样多。这时候需要沉下心,去‘蛰伏’起来。不放弃,也不改变初心。”

    李宗盛说自己贪心。写过歌,唱过歌,这是活了一辈子。“每个年代的音乐人都有自己的使命,我总觉得我的使命已完成。小李写歌不见得比现在的小朋友们更好,听我歌的人也一定会越来越少。我的时代要move on,我也不愿意做一个一直创造神曲的人,即便我还有这能力。”而做吉他是音乐的传承。“我想,我从40多岁开始做琴,到我百年之后,如果我能把琴做到一个样子,我就太赚了。流行音乐史上就会有一个叫李宗盛的人,一辈子做成了两件事,多够本。”

    李宗盛说,做琴的一部分原因时为了感激。“我年轻时学习很差,是一个充满了挫折感的年轻人,二十出头的时候,完全不知道人生会是什么样子。好在我开始弹吉他,我透过吉他来跟时代对话,透过这个东西来实现存在感,一个琴对于我这样子一个年轻人管用,我想肯定也会对其他年轻人管用。”他想象中的那个年轻人,在“喧哗的世界里看起来有点傻,在喋喋不休的人群中挺沉默”,很自卑,很羞涩,很彷徨。“但你不要小看他。给他一把吉他,他也可能开始讲自己的故事,像当年的我一样。”

    请评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111.161.046.***
    111.161.046.***
    发表于2014.12.06 23:00:57
    26
    115.228.***.***
    115.228.***.***
    25
    060.001.153.***
    060.001.153.***
    发表于2014.12.06 12:17:29
    24
    发表于2014.12.05 10:05:00
    23
    183.016.151.***
    183.016.151.***
    发表于2014.12.03 15:16:48
    22
    111.162.112.***
    111.162.112.***
    发表于2014.12.03 14:31:41
    21
    03
    发表于2014.12.02 19:56:37
    19
    101.228.029.***
    101.228.029.***
    发表于2014.12.01 18:13:14
    18
    03
    其实我也想过去做个木匠的
    发表于2014.12.01 13:34:49
    17
    宗盛大哥的这份心态很值得借鉴和学习。为大哥的心态点赞
    发表于2014.12.01 10:37:10
    16
    03
    很不错的文章,我最喜欢这句”我觉得我对音乐的理解,我对琴的理解,我对人生的理解,都到了可以做琴的程度。”
    这篇文章结合前面张学友的那篇对比明显,可以说都是人到中年后是转行还是继续做原来,刚刚好两个例子成功或者失败。
    发表于2014.11.30 23:40:30
    14
    113.233.167.***
    113.233.167.***
    发表于2014.11.30 23:38:16
    13
    211.162.034.***
    211.162.034.***
    发表于2014.11.29 16:14:59
    10
    03
    慎始 这名字寓意对学吉他的人来说 太好了
    发表于2014.11.29 16:14:01
    9
    111.161.074.***
    111.161.074.***
    发表于2014.11.29 12:19:57
    8
    提示
    本贴不可匿名回复,回复等级为:1 ,您现在正处在潜水状态
    回复
    验证码
    8924 为防止广告机贴垃圾,不得已而为之
    表情
    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