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神李斯特是怎样练成的
许莽 于 2014.11.17 15:24:22 | 源自:新闻晨报 | 版权:转载 | 平均/总评分:10.00/30

尼采说:“李斯特的艺术,等于追逐女人的艺术。”

如果先哲是可以被冒犯的,那么我要说,尼采的措辞并不精当。用“追逐女人”来形容弗朗茨·李斯特的艺术品性显然降低了这位音乐男神的魅力值,同时也不符合实际。把“追逐”改成“吸引”,就准确多了。想更传神一点、风雅一点,“牵引”会是一个好选项。不过我怀疑李斯特本人更喜欢“勾引”所富含的那种坏坏的感觉。

无论是不是旅游爱好者,都应该去听听李斯特那套三卷本的钢琴作品《旅游岁月》。它比《超技练习曲》、《匈牙利狂想曲》和两首钢琴协奏曲更能反映作曲家丰饶的艺术才情和深邃的精神世界——在那些仅仅以炫技和制造狂欢场面为主旨的作品中,李斯特亲手建造浮华的音乐宫殿,像魔鬼那般蛊惑人心,并且深信自己能够俘获万千听众——尤其是女人。

  • 据大多数记载,李斯特是有史以来第一个举行钢琴独奏会的人。作为后人所称的“钢琴之王”,李斯特是钢琴音乐创作与钢琴演奏这两个领域当之无愧的泰山北斗。尽管他也写了一些包括交响曲和交响诗在内的管弦乐作品,但钢琴始终是他的看家法器,只要坐上琴凳,李斯特就会自然而然地释放出巨量荷尔蒙,他的手,导演一次次温柔的抚摩和狂野的征夺,延及臂膀,如同致人无法喘息的拥抱。

    “李斯特演奏时,女士们扔向舞台的不是花束,而是珠宝首饰。她们狂喜地尖叫,有时晕过去,能动弹的人则疯狂地冲向舞台去端详这位男神的面貌”,当代著名的音乐评论家哈罗德·C·勋伯格在他的《不朽的钢琴家》 一书中这样写道,“海涅讲他听过一场音乐会,会上两个匈牙利伯爵夫人为了争夺李斯特的鼻烟盒,扭打在地,直到精疲力竭。”

    听众都这样,弟子们对老师的崇拜之情就更不用说了。来看看埃米·费伊的描述吧,她是李斯特的一位美国女学生——“他离开剧院包厢时,和女士们一一道别,然后,手按在心口作最后一鞠躬。不是做作,也不是献殷勤,而是那样自然得体、彬彬有礼,直教你觉得除此以外,再也没有什么向女人行礼的方式是正确或得体的了。”

    我于是对着镜子练习,想像着假如在社交场合这么“得体”一下会有多棒。哈哈,我自己都笑了。

    话说回来,李斯特的音乐从来不以得体为特征。他拒绝堂堂正正的艺术风貌,也不把轻松愉悦作为表达的目的。它们是杂交品种,是暗黑气质的培养皿,是音乐博物馆中的邪典。那首著名的《B小调奏鸣曲》多么奇异,浮士德、玛格丽特、梅菲斯托的人物形象与故事情节穿插其间,构成怪力乱神的诡谲画面。李斯特懂得怎样征服世人,因为他发现当他把音乐的戏剧性、震撼力和神秘感完美地熔为一炉的时候,人们对他的追捧和倾慕才会达到比平常更严重的程度,有更经久不息的掌声,有更多女士需要抢救。

    其实我一度很好奇李斯特怎么会写出像《旅游岁月》那样的作品,如此内省、唯美,不带丝毫浮夸和炫耀。查阅这部作品的创作背景之后,好歹明白了一些。1833年,22岁的李斯特在巴黎结识了玛丽·达古伯爵夫人,并使之迅速怀孕。事态失控,两人私奔至日内瓦,由此展开一段悠长而浪漫的“旅游岁月”。《旅游岁月》的前两卷“瑞士”和“意大利”便是写于这一时期。玛丽·达古热焰般的情感固然推动了这场说走就走的旅行,但从李斯特在《旅游岁月》中所吐露的音乐气息,我们不难察觉并且有理由相信他也深深迷恋着达古伯爵夫人。

    爱情无咎,岁月静好。在与达古伯爵夫人缠绵的时光里,李斯特找到了一条纽带,将他的文学造诣、音乐修为以及对自然界事物的极度敏感巧妙地交织在一起——《瓦伦城之湖》、《奥伯曼山谷》、《泉水边》、《暴风雨》、《日内瓦的钟声》 ……这是“瑞士”卷中几首乐曲的标题,还有“意大利”卷中的 《彼特拉克十四行诗》和《但丁奏鸣曲》,这些作品还原了李斯特生命里不应被误解的另一个自我形象。

    请评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10
    内含htm,系统自动隐藏——详细阅读
    发表于2014.11.19 11:37:48
    3
    119.098.***.***
    119.098.***.***
    发表于2014.11.17 16:45:57
    1
    提示
    本贴不可匿名回复,回复等级为:1 ,您现在正处在潜水状态
    回复
    验证码
    5595 为防止广告机贴垃圾,不得已而为之
    表情
    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