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台湾金牌制作人李寿全:黄金时代已经过去了
职烨 于 2014.11.16 15:57:05 | 源自:外滩画报 | 版权:转载 | 平均/总评分:10.00/50

李寿全说,当时他和张大春两个人坐在咖啡馆中,是台北市区一间很小的咖啡馆,木桌,周围很多人在聊天。李寿全对张大春说,你想象一下,就像拍电影一样,镜头从一间房,推向一扇窗,窗外在下雨,然后推出去,有雨的声音,还有街上车来车往的声音。张大春就写道,“雨水和车声拥挤在窗口”,一首歌,就是两个人坐在咖啡馆里,聊着聊着就写完了。

那是他们做唱片的黄金时代,作家、音乐制作人、歌手,大家总在一起玩,脑子里有一个想法,就能迅速做出来。专业是评判歌手和唱片的最重要标准,大家都会去买唱片。

作为台湾金牌制作人,李寿全的名字曾经印在众多经典唱片中,每一张都分量十足。他担纲制作的第一张专辑是李建复《龙的传人》,这首歌后来成为李建复无法超越的代表作。他制作的专辑《搭错车》(电影《搭错车》的原声大碟,拥有《酒干倘卖无》、《一样的月光》、《是否》、《请跟我来》等插曲)是中文流行音乐史上最重要最出色的作品,这张唱片和罗大佑的专辑《之乎者也》后来一起被视为校园民歌时代和现代流行歌曲时代的分水岭。

在 80 年代的台湾,李寿全的名字几乎无人不知,他为潘越云制作《天天天蓝》专辑,为苏芮写《一样的月光》,潘越云、蔡琴、刘文正等人都找他做过音乐制作人。他作为歌手制作的专辑《八又二分之一》,入选百大唱片榜第 24 位,其中的单曲《张三的歌》是目前为止除了《月亮代表我的心》以外翻唱版本最多的华语歌曲。他一手挖掘王杰、王力宏、张悬等歌手,给他们塑造“浪子”、“优质偶像”、“创作女歌手”等形象,用“乐坛大哥大”来形容他,毫不夸张。

出生于 1955 年的李寿全,一直被认为是 80 年代台湾民歌运动的主要推动者。他在 1982 年与蔡琴、苏来、李建复等人组建“天水乐集”工作室,开了台湾音乐历史上个人音乐工作室的先河。当时的台湾唱片界并不尊重音乐制作人,李寿全认为这是不专业的表现。他们提出“从创作到演唱一以贯之,不假他人,不受商业钳制”,做自己想做的音乐。现在回头来看,当时在天水出的两张唱片,的确具有相当高的专业水准,李寿全放入了许多比较成熟的概念、想法,都是从西方音乐中借鉴过来的当时台湾音乐界并不具备的优点。当然,也许正是因为过于超前,这个工作室当时不能被大众接受,虽然唱片销量不错,还是结束了使命。

那个时代,就像洪流一样裹挟一切奔腾向前。校园民歌迅速兴盛,大家都抱着吉他坐在草坪上唱自己写的歌,之后唱片公司介入,商业兴起,民歌时代终结,随之盛大的流行歌曲时代来临。作为站在洪流中的核心人物,李寿全最清楚那是怎样的过程与历练。

“现在呢?”“现在当然一切都不一样了,黄金时代已经过去了。”李寿全说。

  • 访谈实录 B=《外滩画报》 L=李寿全

    B:讲到 80 年代校园民歌运动,一定会把你们这几个人推出去。那个时候真的许多大学生在校园草坪上捧着吉他通宵唱歌吗?

    L:其实我自己念书的时候台湾的校园民歌还没有火,我自己在学校听的是英文歌。你知道台湾在 1949 年到 1969 年这 20 年,算是比较安定,那个时候出生长大的小孩到了 80 年代刚好开始念大学。现在大家说的民歌时代大概是 1977 年开始的,我们刚好 20 多岁。校园民歌最火的时候,我正在当兵,等我服完兵役回去进入唱片公司,把民歌的那些东西推广进唱片里面,差不多民歌也就终结了,流行歌曲时代开始。所以我其实算是民歌运动的终结者吧。

    B:这个怎么理解?

    L:什么叫民歌?我觉得最简单地说就是创作的出发点不是为了商业,写给自己唱的,直抒心意的。为什么会有民歌运动?因为台湾只有两种歌,要不就是上海滩流行过去的,要不就是日本歌曲改编的,年轻人当然不要听,所以我们都听六七十年代同步的英文歌曲。这时候就有人提出说,为什么我们要唱英文歌?不能唱自己的中文歌?所以就有许多人开始写歌。用一些诗人的诗词,比如余光中,或者干脆是自己写的。那等我开始做唱片,我们这些人将这些自己写的歌出成唱片加以推广,这就是商业行为了,校园民歌的色泽就越来越弱,唱片工业的元素越来越加强。这样一来,校园民歌的时期就非常短,它就变成流行音乐的前身。

    B:现在回头来看,这个民歌运动还是有很大意义的。

    L:当然。我一直说,民歌的历史意义远大于音乐上的意义。自己创作自己的作品变得很重要,歌手不再是浓妆艳抹的形象,许多学生,甚至高级知识分子参与到中间,音乐人的地位被整个提升了。虽然时间非常短,但整个改变了人们对音乐的态度,后来流行音乐才会一下子起来,这是民歌做的铺垫。

    B:你当兵回来,就直接进入唱片公司做制作人,这在当时很顺利吗?

    L:我是 1979 年进入新格唱片公司的。我念书的时候大概听过五六千张英文唱片,就是喜欢。我退伍之后看见唱片公司在招人,就进去试一下,很简单就被录取了。

    B:你制作的第一张专辑《龙的传人》就很火了,看起来好像也不难?

    L:因为当时人少嘛,你制作出来只要真的好,所有人都会看到。

    B:我看到你制作的许多歌曲都是张大春、吴念真这些作家来填词的,你自己的唱片《八又二分之一》的封面是摄影家阮义忠先生拍摄的,这是不是你们那个时候的朋友圈?

    L:对,因为那时候台北很小,你做一行,只要做得好,很容易就会碰到其他行业的人。我常常觉得现在的音乐人太闭塞,他们写的词不够好,因为他们太封闭了。张大春这些人都是作家,做音乐对他们来说是一件好玩的事,我跟他们说,他们就写,很多作家写的词都是第一次。

  • B:詹宏志写的那首西门町也很好玩。

    L:对那个时候很多人写“未来的主人翁”这个主题,侯德健啦,罗大佑啦,詹宏志就说他也写一首。

    B:既然做得不错,为什么后来要自己成立“天水乐集”?

    L:当时在唱片公司,规定制作人不可以挂名字,但是我看到所有西方音乐制作人都会写名字,他们在一张唱片里是最重要的,我觉得公司不尊重我们制作人的劳动。所以我就找了作词作曲的人,找了当红的民歌手蔡琴,自己做了这一间公司。

    B:你们当时成立的时候说“不假他人,不受商业钳制”,这是初衷?

    L:对,我们想做一些自己的东西,所以在音乐上进行了很多尝试,内容特别,概念性很强。我们不想受唱片公司的控制,公司管发行就好了,我们制作内容。我离开新格开始做天水乐集的时候,刚好滚石也出现了,是在差不多的时期。

    B:这个名字有什么讲究吗?

    L:当时台湾地区有一股中国热,杂志叫《汉声》,歌曲叫《龙的传人》,已经有了雅音小集、云门舞集,我们就想了这个比较古典的名字。

    B:后来天水乐集只出了两张专辑就解散了,是不是因为商业上不够理想?

    L:其实还好,我们想要做的都做出来了,而且到现在还在被人讨论,而且卖得也还可以,至少没有赔本。对于唱片公司对于我个人,都没有损失,只是没有想象中那么好,我想可能在那个时候,这两张唱片过于前卫了。而且后来发生一些人事变动,李建复去当兵了,蔡琴也越来越红,我想我们这样的小制作工坊还是不要拖住她了,对她的发展也不是很好,就索性解散了。“天水乐集”今天来看,是一个新的流行音乐的开始,有一些比较成熟的音乐制作,后来整个台湾乐坛就开始进入流行时代了。

    B:那个时候的唱片界有很多神话,是不是真的很好做?

    L:我入行的时候并不好,但是后来我们学着国外的方式,组织协会,支付版税,规范制度。到了 80 年代中期,音乐人的版税真的很多。我当时帮王杰做唱片《一场游戏一场梦》,真的大卖,至少百万张。整个 80 年代中后期到 90 年代,都是台湾唱片业最好的时候。

    B:所以音乐人是不是在生计上相对容易一些?

    L:很容易,随便写一首假如红了就可以了。创作者、制片人、唱片公司都可以赚到钱。不像现在,只有歌手是赚钱的。

    B:那个时候对你们来说,是不是黄金时代?

    L:对,肯定是。我常常讲,80 年代是唱片工业的黄金时代,现在就是黄昏市场。

    B:你这次到上海来带的这支 vox 人声乐队,也是民歌风格的吧?是你的工作重点吗?

    L:对,张悬之后我就在做他们。2009 年的时候,他们在奥地利参加一个世界阿卡贝拉(注,一种人声无伴奏演唱)比赛,通常得奖的都是欧洲的团队,他们是第一个得奖的台湾乐队。庆功宴上他们请我去,我觉得他们很有意思,就开始合作。

    B:你看中他们什么特点?

    L:他们六个人每个人的声音都很有可塑性,这样就有很多种组合方式。一般大家都熟悉乐器伴奏,对这种人声合唱的方式不了解。但是这一年来我带他们去演出,发现只要听过的人都会喜欢。我想要做一些流行的东西,我觉得他们应该比较合适。

    B:你是一个非常著名的制作人,发掘过王杰、王力宏等,他们身上一般什么样的特质会打动你?

    L:基本上,他们一定都是会唱歌的人。我不太喜欢做重复的事情,不喜欢重复已经火了的东西,我一定需要一些自己的风格和特色的艺人。其实你看我一直以来的制作就知道 ,每一个都不太一样。

    B:现在做音乐制作人,是不是比以前要困难许多?

    L:肯定的,现在不太有人会来找我,虽然他们知道我很资深。现在的流行音乐已经没有制作这一块了,歌手红了就自己当制作人,更多需要的是艺人经纪人。但是这个就是现实,我只能做这个,做我觉得是对的事情,坚持我的想法。

    B:这种落差是怎么形成的?

    L:现在网络很发达,任何人都可以把你的音乐发布上去,好处就是谁都可以,坏处就是什么样的音乐你都可以听到,没有专业的人去把关了。从前从宣传到推广都有程序,一道一道,经过筛选出来后的作品有一定的专业水准,现在不会,一首歌红了或者这个人红了可能是因为选秀,各种原因。许多人去看演出,也并不是因为唱得好,而是因为喜欢这个偶像。

    B:这种局面对于年轻人来说,到底是好还是不好呢?

    L:这个要分两面。以前可能你租录音棚请录音师很贵,现在只要在网络上用一些软件就可以做到了。但是因为门槛偏低,你被大家看到的概率也低了,这个就是历史工业的洪流。

    而且我发现中国大陆的情况更糟糕一些。现在大陆对于年轻人很残酷,如果两年之内他找不到机会可能他就放弃了,成功的人离底层的人太遥远了。在台湾,成功和不成功差距不会那么大,五月天经常会跟地下乐队一起玩,互相很尊重,他们不会因为收入不一样而看低你的音乐素质。但是在这边,红了的歌手跟不红的人差距就太大了,而且好像不红就很差一样,钱变成了衡量的唯一标准。许多大陆已经红了的歌手,我听一下会觉得“好像也不是很难嘛”,你明白吗?这里面有一个专业的标准在。这样的环境,对于想潜心慢慢做音乐的年轻人来说,是很残酷的。

    B:对于现在的选秀歌手怎么看?

    L:不太会看。那些节目本身就是综艺节目嘛,所有人都在表演——歌手、评审、观众,怎么可以当真?我常常说,一首歌好不好,要看它 30 年后还在不在。现在的这些歌手,可能一两年就没有了。

    请评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提示
    本贴不可匿名回复,回复等级为:1 ,您现在正处在潜水状态
    回复
    验证码
    6595 为防止广告机贴垃圾,不得已而为之
    表情
    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