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海顿公园散个步
许莽 于 2014.11.04 16:38:43 | 源自:新闻晨报 | 版权:转载 | 平均/总评分:10.00/10

每逢国际性足球大赛,赛前的奏国歌仪式也是一道风景。既然义勇军进行曲鲜有机会响彻绿茵场,那就只好把别人家的国歌翻来覆去听上几遍。

同样是足球强国,国歌的美誉度却不可同日而语。巴西、阿根廷的国歌除了热情就是热闹,从序奏到终曲,一路鸡血。我总是怀疑南美球员还未开踢之前就已经在唱国歌的热身运动中消耗了至少百分之十的体能——难怪他们搞不过德国人。

即使是讨厌德国足球的人也会对德国国歌肃然起敬,我的好多位朋友证明了此言非虚。那么问题来了,德国国歌何以这么有范儿,这魅力无穷的旋律究竟出自谁的笔下?面对我的考题,友人们通常面面相觑。一两个貌似机灵的家伙叫出贝多芬的名字,自以为蒙中。

海顿老爹,对不住哦,他们都不知道这是你的大作。尽管你好脾气,但这样的遭际实在不应被允许。何况,这首曲子几乎是你与当今世界最紧密的联系了。

  • 再说得详细点吧:“皇帝”弦乐四重奏(Op.76,No.3)的第二乐章,其主题部分的旋律就是我们现在听到的德国国歌。那么,奥地利人海顿的作品,为何会成为德国国歌呢?

    要讲明白个中来龙去脉可得费老大劲了,择要言之,过程大概是这样的:19世纪,德国诗人法勒斯雷本创作了一首名为《德意志之歌》的诗,海顿的“皇帝”弦乐四重奏第二乐章则被选择作为《德意志之歌》的曲谱。这首歌曲后被定为奥匈帝国国歌《帝皇颂》。1922年,在魏玛共和国成立三周年之际,又被首次确定为德国国歌。二战结束,德国分裂。在西德,围绕战后国歌的问题,一度意见不一,最后还是沿用了《德意志之歌》(东德国歌是一首名叫 《从废墟上崛起》的歌曲)。1990年两德统一后,仍采用《德意志之歌》作为德国的国歌。

    “皇帝”弦乐四重奏对后世可谓影响深远,然而,海顿的其他作品难道就不是这样了吗?作为“交响曲之父”和“弦乐四重奏”之父(他一生共创作了104首交响曲和68首弦乐四重奏,树立了这两种音乐体裁的典范),人们口中的“海顿老爹”无论如何都是西方音乐史上至关重要的作曲家之一。也许他的音乐风格因相对比较平和而不易激发人们的热情,但是,被冷落到如今这样的境地,的确是有些令人费解的。当我们把所有的目光都投向贝多芬、莫扎特、马勒、巴赫、勃拉姆斯、瓦格纳和柴可夫斯基等人的时候,我们是否曾经有那么片刻,想起海顿为这个世界付出的才智?他已经成为音乐会曲目单上的稀客,乐团经理和指挥家宁愿安排一些古怪的现代派作品,也很少愿意把一首海顿的交响曲好好对待一番。

    海顿与莫扎特、贝多芬一起被称作“维也纳三杰”,他对贝多芬的启迪在后者的音乐创作(尤其是交响曲)中有着明确的呈现。他与莫扎特则相互影响,彼此的音乐风格也更为相近。遗憾的是,由于莫扎特在世人心目中的地位太过显要,致使同样伟大的海顿失去了获得广泛拥戴的机会。换句话说,如果我们想听乐观、舒畅、典雅和生机勃勃的音乐,我们可能首先想到的是莫扎特,而不是海顿。

    然而,一旦真心实意地走近海顿,情形便大不相同。我在他的两首大提琴协奏曲中感受到巴洛克的余韵和比之更胜一筹的情感表达,在以12首《伦敦交响曲》为代表的晚期交响曲中发现了古典主义的源头,在最著名的几首弦乐四重奏中建立起对室内乐的重新认识,在一些钢琴三重奏中领略到海顿不逊于任何人的灵感……至于52首钢琴奏鸣曲,那就更是令我一再惊叹并愈发体会到其妙趣的杰作了。

    布伦德尔于1979-1985年间为Philips公司录制的海顿钢琴奏鸣曲选集(现已改由Decca公司出品),担得起最高的礼赞。这套录音不仅诠释了海顿钢琴奏鸣曲的卓越成就,在我看来,它也是所有钢琴录音的标杆。布伦德尔深入海顿的精神内核,将作曲家明朗质朴、恬静安宁的音乐个性作为基石,同时凭借其自身非凡的洞察力,在此基石之上又垒起一座海外仙山。指力所及,海顿被赋予了更多的内涵和变化,而布伦德尔也宣告当他摆脱了惯有的匠气时他是一位多么高明的钢琴家。有这样一份录音流传于世,不能不说是海顿与布伦德尔彼此的幸运。

  • 海顿一辈子都担任宫廷乐师,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他是一个本分的音乐手艺人,从不企图让自己的音乐智慧萌发出别的什么意义。读解海顿,不需要密码,也不需要任何所谓的仪式感。就像走进一座开放式的公园,散散步,过一个单纯而美好的下午。

    请评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163.177.***.***
    163.177.***.***
    1
    提示
    本贴不可匿名回复,回复等级为:1 ,您现在正处在潜水状态
    回复
    验证码
    0192 为防止广告机贴垃圾,不得已而为之
    表情
    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