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怆的老柴和他的“悲怆”心路 解析柴可夫斯基《b小调第六交响曲》
老友潸然 于 2014.07.06 17:33:35 | 源自:中国音乐学网 | 版权:转载 | 平均/总评分:10.00/70

柴可夫斯基第六交响曲是一部以“悲怆”为标题的交响巨作。之所以说它是一部巨作,不仅仅因为其篇幅巨大(四个乐章奏下来几乎达到50分钟),更是因其用耐人咀嚼的深刻内涵发出的醒世恒言。第六交响曲全部四个乐章让人感受着被割开了口子的心在一滴滴淌血的那种痛楚;以心血昭示的悲情向不公的社会发出抗争的呐喊,这是第六交响曲不朽的价值所在。

有价值的悲情必然有坚实的心理逻辑作支撑。为此,探秘第六交响曲之悲怆的心路,将成为我们与作曲家共鸣并理解作曲家为何而“悲”的路径。

  • 第一乐章

    弦乐部低音区低沉的轰鸣声中,大管用其最沉闷的低音缓缓奏响第一主题。这是一种缺乏信心的希望,一切都陷于死气沉沉的氛围之中;直到中提琴一声小心翼翼的问讯和紧接着的双簧管和单簧管的试探,让人想起鲁迅在小说“药”中描写的,期待刚吃下去的血馒头能够将肺痨病人起死回生时的场景;终于,中提琴绝望地松弛了期冀。

    缺乏信心的希望成为绝望,乐队开始有了生气。这是绝望的情绪在蔓延,一切曾经的努力成为泡影,一切曾经的克制不再必要,一场绝望情绪最初的宣泄小小的爆发出来。

    弦乐队奏响了柔美的第二主题,展现对曾经的美好往事的怀恋,但圆号作为背景音响却发出不谐和音,这种回忆注定了是一种充满悲凉的回味。在有节律的伴奏音型背景下,似是乘坐时光快车回到了过去。长笛和大管对答着掀开一幕幕往事的画面,单簧管也与大管有着另一些的回忆;过电影般的回忆能够带来的只有酸楚,一声止不住的抽泣中断了回忆。第二主题再次奏响,此刻只有哀叹:曾几何时,那尚能让人们存一点点活下去理由的期冀,如今已灰飞烟灭。但令人备感空虚的回忆却仍挥之不去,咀嚼咀嚼苦的味道也许能让人聊以自慰,大管余音袅袅,沉浸在迟钝的空灵之中……

    乐队一声巨响犹如猛喝,将人们从迟钝和麻痹中拉回了现实。乐曲进入了展开部。

    一个恶狠狠的主题向人们逼了过来,小提琴们在绝望中张皇失措,四处逃散;容不得辩解,容不得怠懈,甚至容不得自由呼吸,似有一张大网将人们悉数拿下;充满暴力情绪的小号有乐队强奏做帮手,把个曾经的人间变成了地狱;苟延残喘之下,小提琴们在悲惨的呻吟。然而人不是可以任人宰割的牲畜,抗争的力量开始集结并且发起反击;面对异常强大的暴力氛围,必然的结局是失败;绝望之中,人们奋力呐喊、泪水飞溅,悲壮情绪在每个人的胸中剧烈冲击回荡。

    一切渐渐归于平静。

    弦乐队低音部似是咬噬心肝的小虫一样开始缓缓的进场了,回忆的主题再次响起。再现部的回忆已经没有了咀嚼苦味的兴致,只有被小虫啃噬的心脏在流血,向内紧压的不谐和弦犹如一阵强似一阵的紧缩的疼痛,折磨着尚存一口活气的人们。

    垂暮的人们踏着弦乐队低音拨奏的节律,迎着西下的夕阳无力的走去,背后的身影越拉越长,越拉越长……,夕阳渐落,人影渐逝,渐逝……。

    作品用极富感染力的音乐诸要素,组成惊心动魄的音响流,向人们展示了不公的社会中普通知识分子命运的轨迹。一步一步的,从缺乏信心的希望到绝望;从苟延残喘、苦中寻乐被逼向动荡人生;从不甘束手就擒的抗争到无谓的牺牲;最终,留给人们的唯一活法,就是在品味心在滴血时的阵阵痛楚中走向死亡。

    这不是肉体上的痛苦,而是心灵的悲怆,是争取尊严而不能的悲怆。这悲怆闪耀着人文精神的光辉,因而是令人肃然起敬的悲情。

    第一乐章构筑了完整和脉络清晰的思想架构,为整个作品奠定了基调。其后的三个乐章则从不同角度丰富着作品的内涵。

    第二乐章

    一个索然无味的盛大舞会,虽有奢华的外表,却让人感觉暗淡无光。这似是以第一人称形式叙述的心理感受:首先是无聊和乏味,表现在舞曲旋律的平淡无奇、毫无激情,以及每段结尾的下滑音阶,舞者的应酬敷衍态度一览无余;其次是掩饰不住的厌恶,第二主题明明白白的怨天尤人的愁苦像,长吁与短叹,截然有悖于舞会的气氛。几段舞曲下来,一个不愿与世俗氛围同流合污的人物性格已然纸上。舞会在继续,然而舞者已经忍受不住这种虚伪和表象奢华的折磨。尾声,第二主题变脸出现,怨天尤人和长吁短叹已被阵阵袭来的心痛及不祥征兆所取代。

    在第一乐章全方位表述思想基础之后,第二乐章的消极抵抗态度顺理成章。

    第三乐章

    雨夜,城市小巷,抗争的力量在积聚。悉悉索索的声响既是雨丝的形象,又是幽灵般行动中人物的形象;抗争的热情越来越高涨,一声声火炮已然轰响,一场激烈的战斗即将开打;此时进行曲风格的主题犹如一支奇兵,挟带着视死如归、义无反顾的气势,登场。

    让我们想像这样的一幅木刻版画:正中位置人物,一脸激昂与悲壮,微向后侧挥手呐喊;背景是众多同样激情满怀的人以及跟随其后绵延甚远的队伍,直至地平线上犹如蝼蚁般密密麻麻的人群,与满天的乌云以及刻刀画出的、生硬地砸在众人脸上的雨丝相对峙。

    在音乐进行中,更多的是关于事件发展过程的叙述。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酝酿阶段,比较多的篇幅用在那种较为谨慎的悉悉索索的氛围里(不太像是一个独立的主题,只是一种气氛的铺垫),但明显能感觉到积蓄着的能量和战斗迫近的紧张情绪,主题出现时也大都比较克制,(第一阶段占了作品篇幅的几乎三分之二)。短时间的静场之后,一段逐级增强的、有韧劲感的主题变奏揭开了第二阶段的序幕。这是跃跃欲试、按奈不住的力量的展示;之后号召性的号角吹响,决战的时刻来临,人们鱼贯奔向一场激烈交锋的战场,直到把战斗逐级推向了白热化的巅峰。

    听听这首罕有其他同类作品可相比拼的进行曲吧:既有主题表现的坚毅、勇敢的性格和爽朗、乐观的精神;又有细节描写上冲锋号角猛劲吹响之时前赴后继的情景以及欢乐的短笛在笑声中赴死那种让人惊叹的风采;既有千军万马真枪实弹的大搏斗中,短兵相接几个来回的肉搏无人退缩、勇者无敌的气概;又有战友之间有呼有应、相互激励、同仇敌忾、共赴艰险的战斗情谊;真让人惊叹老柴在胸中酝酿出来的战争竟如此洋洋大观。音乐结尾之前,在那如火炮般隆隆擂响的鼓声渲染的硝烟弥漫的战场上,战火横飞的激烈场面让人感受到一种酣畅淋漓的快感,即便是亲历过战争的老兵怕也会热血沸腾、摩拳擦掌要投入战斗再续辉煌了。

    第四乐章

    既然敢于向社会宣战,作曲家也就为自己布置好了追悼会。

    这是一个省略了展开部的奏鸣曲式结构。弦乐队交织配合奏出(因为主旋律是分散在弦乐队各个声部中)被称为最悲伤音乐形象的第一主题,一开始就以痛哭出声的悲情掀开了追悼会的序幕,一连串疑问句紧随其后却得不到答案;追悼会在肃穆的气氛中进行,人们缓步走到墓坑前,垂首默立。

    在相同调号的关系大调上,第二主题开始了追述亡灵的仪式。然而这不是礼仪上应当由牧师来担当的说词,老柴为自己设计了一纸声讨的憿文,真个是字字含泪,声声含情。泪水虽遮挡了视线,却不能阻拦伸张正义的宣言;弦乐队极其固执地重复着一段简短的旋律,这是一段让人信服的义正言辞的申述,饱含着坚定的信念和不屈不挠的执著;随着情绪的逐级高涨,申述的调门也逐级提高,渐渐演变成一种控诉,将愤怒直指不公正的社会。乐曲被推上第一个高潮,并在剧烈的反响之中戛然而止。

    进入再现部,第一主题再次出现,此刻的内涵已不再是简简单单的悲痛,激昂的情绪在酝酿中逐渐发酵,不满的情绪在积累中发生激变,终于一场几乎控制不住的愤懑情绪激化为群情激奋的声讨,将乐曲推向全曲的最高潮。

    然而,激情之后,只有无奈的叹息,铜管乐器用通透的音色在中低音部制造出空虚的氛围。无望的现实终于让人们无言以对。

    第二主题转入与第一主题相同的小调式,原先的执著和信念不见了,人们的心被刺穿,热血突突的往外冒,引发了心底深处的刺痛;弦乐队在中音区与低音区一唱一和的唱响了灵魂的挽歌;干枯了许久的眼泪,终于在此刻哗哗的流了出来,尽情地,流了出来……。

    悲怆的老柴终于陈述完自己的悲怆心路,然而,那被切开的,流着热血的创口却堵不住了,伴随我们久远的是那心口的隐隐疼痛。

    请评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发表于2014.08.06 09:48:39
    5
    199.106.103.***
    199.106.103.***
    发表于2014.07.11 12:42:46
    4
    014.146.025.***
    014.146.025.***
    发表于2014.07.09 23:21:59
    3
    058.037.057.***
    058.037.057.***
    发表于2014.07.08 21:46:42
    2
    058.248.002.***
    058.248.002.***
    发表于2014.07.08 15:04:36
    1
    提示
    本贴不可匿名回复,回复等级为:1 ,您现在正处在潜水状态
    回复
    验证码
    1297 为防止广告机贴垃圾,不得已而为之
    表情
    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