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配乐大师Simon Fisher Turner:真实与幻术,才华或无厘头
Agnes 于 2014.06.16 14:19:39 | 源自:外滩画报 | 版权:转载 | 平均/总评分:04.00/4

英国配乐大师Simon Fisher Turner[西蒙·费舍尔·特纳]为英国电影学会最新修复的默片巨作《珠峰史诗》创作了原声音乐,并力压《飞利浦船长》与《地心引力》,荣获了2014年Ivor Novello最佳电影配乐大奖。最近在上海举行的《珠峰史诗》亚洲首映上,我们仿若回到九十年前的珠峰,也被Simon Fisher Turner那具有魔力的声音世界,以及生动诙谐的个人魅力所折服。

  • 为《珠峰史诗》配乐

    在现代,珠峰可以从地理上被征服,代价是丧失与生命平等交换的神性。一段九十年前攀顶珠峰的真实经历从本质上来说是难以再现的,这不是技术问题,我们总是无法逾越时间所限定出的意义的唯一性,但Simon Fisher Turner并不试图建立一个以声音强攻的、好莱坞式的身临其境的真实世界,他的配乐与众不同,既非刻板的氛围还原,也非古典音乐家式的、与影像貌合神离的鸿篇巨作。

    Foley-foley(拟音的拟音)是一个他多次提到的关键词。

    一般电影的声音制作大多在拟音棚里完成,而Simon的工作则大多在家中或马路上完成,他用的只是一个带着迷你羽毛防风罩的录音器,有时也用手机录(他女儿有一次在Simon惊呼“忘带录音器”的时候吐槽道:“别犯傻了,用手机录不就得了”)。他记录许多不同的声音,其中大多数采样的声源并非与电影画面对应的真实声源一致,甚至可以说是风马牛不相及的。

    有一次,伦敦大街上正在整修的高楼外墙被罩上了一层塑料布,它们晃动的声音引起了他儿子的注意,在儿子的指导下,Simon举着毛茸茸的小录音器(你也可以理解是一个空气污染测试仪,在上海就有人这么说)将这些声音记录下来,遂被混在了《珠峰史诗》的配乐中,伪造出稀薄的高原风声。从字面上来看,一种来自现代世界人工材料所发出的再平常不过的声音,实在无法和海拔八千多米的白色风暴挂钩,但到了Simon那里,你就会相信这一切的可能,并能发现这其中的特别趣味。

    真实声音被电子器械记录下的那一刻起,它就可以变得与其出生毫不相关,声音是个骗子,是个能随意钻入观众脑洞的变形人。Simon自 己的气声、由词组断续组成的吟唱、小女儿在酒店走廊里皮鞋与地面发出的嚣叫声、日常生活中厨房与街道的机械声、钢琴、大提琴、小号、简单的效果器、金属的 碰撞摩擦……牛铃、经幡、风、诵经、守护珠穆朗玛神犬的狂吠、甚至是通感层面上皑皑白色、从顶峰上传来的死亡的预兆……都在声音与画面的幻术的二次叠加中,于我们神奇的大脑中,自动生成一副真实而神秘的图景。

    电影术和声音场本是幻觉,Simon是个感觉高手,他明白通达真实感的偏锋迷径,将无关的幻觉乘以二,恰恰得到的是我们脑海中的真实,一种与个人情感可以莫名其妙对应起来的真实。这个道理与“从两面镜子的发射中看到自己的脸更接近于真实相貌” 相仿,两次不同角度的虚像拟化包含着更进一步的对于真实的完善以及再创造,而一次拾像,则往往只是真实的片段截取与简单临摹。

    童星、摇滚乐、录音机

    歌手、演员、制作人、舞美编辑,当然,他最为得名的还是电影音乐人这一角色,这位英国独立电影界炽手可热的人物,多位名导、制作人的作品都留下他诡异的、天马行空般的艺术构思(如Derek Jarman,Mike Hodges、Michael Almereyda、Melanie Oliver和Joe Wright等)。

    儿时的Simon Fisher Turner视Beatles为偶像,讨厌Rolling Stones。在西班牙生活的时期,他得到了他第一把电吉他,并学会用其制作噪音。他的爸爸送给他一台录音机,Simon开始用它录制他感兴趣的声音,这对Simon日后的音乐生涯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因为长相“甜美”,Simon被星探发现,被他称为失败的童星之路开始了,后来他又迷上了芭蕾和Gene Kelly。1972年在音乐人Jonathan King的引荐下,Simon同UK records签约,并在次年发行了他第一张LP。Simon在参加了英国著名剧作家Noel Coward的演出后来到德国参加另一档电视节目,在这里他的信仰又次改变,在观看了The Spiders from Mars的演唱会后(David Bowie的合作伙伴,那张著名的Ziggy Stardust And The Spiders From Mars即是记录这场演唱会的实况),他按奈不住自己的心情,发誓要成为Ronson那样的吉他高手。所以我们后来才能看到他和Sid Vicious一起在地下酒吧胡闹,和Robert Mitchum一起喝酒。

    遇见Derek Jarman与英伦怪咖们

    Simon索性离开唱片公司把自己关在家中花了3个月时间搞出了16首录音室作品,好在此时他遇见了他人生中也许最重要的一个人——英国前卫导演Derek Jarman。那时Simon在给Harrods百货公司开货车,Derek Jarman打电话给他问他“你在干嘛?”Simon说“我在开货车呀”“为什么是在开货车?”“因为没钱”“那你来给我的电影配乐吧,我给你钱”。一切就是这么开始的。

    在1980年Simon加盟了著名的后朋乐队The The,在呆了不到二年的时间,他与乐队另一成员Colin Lloyd Tucker离开The The而成立了一家独立唱片公司Papier Mache,他们装成两个法国女孩的乐队Deux Filles发表的LP,唱片公司的异装癖营销相当成功。但为Derek Jarman的电影提供素材的主要是他之后的专辑《The Bone of Desire》。此时他正式改名为Simon Fisher Turner,并正式成了Derek Jarman的御用配乐师,共有5部作品在Mute厂牌中出品。以他为Derek创作的电影音乐为主的乐队The Blue Group却到处进行着巡演,在Derek去世后,The Blue Group也完成了使命。

    Derek Jarman对Simon很重要,最大的原因并非他们在艺术上和声誉上取得了多大成功,而是两人在神经质方面非常合拍。

    Simon回忆道:“在拍摄《花园》时,有一次在休息,我看到穿着戏服的Tilda Swinton忽然朝海边狂奔而去,我又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下意识也跟着她后面跑起来,Tilda见我跟了上来就开始狂叫,我被吓到了,接着整个剧组的人都莫名其妙跟着追上来,谁知道Derek在一旁已经叫摄影师把我们这帮不明真相的人全拍下来了,而我身上的录音设备也打开着,所以这段乱七八糟的声音被记录了下来,并被用在了影片里。这就是Derek工作的方式……这实在太荒唐……太好了……”Derek跳tone的程度和Simon说yes的程度很相配,于是,Simon常常在电影字幕上占据“配乐”、“演员导演”、“编舞”、“群众演员”等五花八门的名头,他认为这点上他超过了Derek。

    请评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提示
    本贴不可匿名回复,回复等级为:1 ,您现在正处在潜水状态
    回复
    验证码
    5982 为防止广告机贴垃圾,不得已而为之
    表情
    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