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瓦格纳诞辰200周年:西方音乐戏剧的一代宗师
周士红 于 2013.05.22 16:09:22 | 源自:深圳特区报 | 版权:转载 | 平均/总评分:10.00/10

德国伟大的作曲家、歌剧文学作家、歌剧改革者、音乐戏剧的缔造者Richard Wagner理查德·瓦格纳于1813年5月22日出生在德国的莱比锡。在西方歌剧界,瓦格纳是与意大利的Giuseppe Verdi朱塞佩·威尔第齐名的,二人同年在不同的国度出生,但却走上了两条完全不同的歌剧创作道路,分别代表了不同的艺术追求。威尔第遵循意大利歌剧的传统,突出雄壮优美的咏叹调、追求简洁明快的音乐线条,以现实题材表现人类朴素的情感。而瓦格纳却在摆脱了意大利歌剧传统的束缚之后,以更加博大深邃的情怀自己创作剧本和歌词,并力求用最复杂的音乐表现人类最细腻的情感以及人生哲学。这就是瓦格纳最终成为一代西方音乐戏剧宗师的标志。

  • 自学成材的作曲家

    瓦格纳从小就喜爱文学和音乐。他从北欧神话、古希腊和德国民间传说以及莎士比亚的戏剧中受到极大的感染,又从德国作曲家贝多芬的交响曲以及卡尔·玛利亚·冯·韦伯的《自由射手》——这些散发着德国文化传统精神的作品——中受到了极大的震撼,从此在他幼小的心灵中立志要创作出最具德国民族气质的歌剧作品,梦想自己要成为兼具贝多芬和莎士比亚双重才能的艺术家。

    瓦格纳没有受过正规的音乐训练和理论教育,但他凭借刻苦的学习掌握了作曲的相关知识,他还通过抄写作曲家的总谱来分析配器的手法,甚至进行钢琴曲改编。可以说,瓦格纳能在今后成为古典音乐界独一无二的音乐戏剧大师,他的天才和努力无疑是两个最重要的因素。

    瓦格纳勤于阅读的习惯一直保持到他生命的最后时刻,这对他的歌剧乃至今后音乐戏剧的文学脚本创作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纵观瓦格纳所有的歌剧和音乐戏剧作品,都是由他一人独立创作剧本和音乐,而且还亲自督导排练、亲自指挥演出,所以瓦格纳也成为了现代指挥艺术的奠基人之一。瓦格纳这样的艺术成就在古典音乐界也是空前绝后的。

    1842年10月20日,当瓦格纳的《黎恩济》(全名《黎恩济,罗马最后一位护民官》,五幕歌剧)在德累斯顿宫廷剧院首演并获得巨大成功的时候,瓦格纳也在乐界初露头角,且因此获得了宫廷剧院指挥的工作,这无疑对他是一个巨大的鼓舞,因为这位自学成材的作曲家终于得到了音乐界的认可,而德累斯顿宫廷剧院指挥的职位曾经属于伟大的冯·韦伯,仅此一点便激发了瓦格纳幼时的梦想,他要在这个舞台上演出自己创作的具有德国民族气质的歌剧!

    歌剧的改革者

    瓦格纳认为,具有德国民族气质,或者说具有德意志民族精神的歌剧创作,应该在打破意大利歌剧传统束缚的同时,表现出新的古典浪漫主义音乐手法和全新的歌剧思想,就像冯·韦伯的《自由射手》那样,处处洋溢着清新的、源于古老神话传奇中的神秘气质,继而使人们寻找到人类精神的源头,主题放在表现他们对生存和自由的渴望以及同大自然神秘力量的抗争上,以期唤醒人类的精神追求。从此让他的听众不只在剧院里听那么几段歌唱家炫技的咏叹调便对他欢呼。瓦格纳要改变这些陈腐的剧院文化,让人们真正感受歌剧的精神魅力。

    1843年1月2日,标志着瓦格纳锐意改革的歌剧《漂泊的荷兰人》(独幕歌剧)以沉郁压抑的音乐场面和古怪的神话题材在德累斯顿宫廷剧院由他亲自指挥首演。结果可想而知,观众只是对这位崭露才华的作曲家兼宫廷剧院指挥的年轻人报以了礼节性的掌声,而对作品本身并没有好感,因为观众的口味依然停留在对罗西尼的意大利歌剧和迈耶贝尔法国式大歌剧的欣赏上。

    虽然如此,从西方古典歌剧历史上来看,音乐雄浑、起伏跌宕、音乐描述性极强、作品性格非常突出的《漂泊的荷兰人》,无疑是当时歌剧作品中的杰作。这部带有瓦格纳鲜明特点的歌剧,在他用剧中人物冲破理性藩篱进入到超自然的境界去体现人类追求纯真爱情的典型浪漫主义歌剧的表现手法的这样的标志,便永远烙印在瓦格纳的身上,成为他今后集音乐、演唱、诗歌、美学和哲学之大成的音乐戏剧作品的先声。

    瓦格纳认为,具有德意志民族情感的歌剧作品其题材应来自于德国古老的神话传说。《漂泊的荷兰人》之后的《汤豪瑟与瓦尔特堡的歌咏比赛》(简称《汤豪瑟》,三幕歌剧)就是取材于德国古老传说的故事,经过瓦格纳的改编,于1845年10月19日在德累斯顿宫廷剧院由他亲自指挥首演。在当时,观众虽然还不能完全领会瓦格纳对歌剧改革的深意,但还是被剧中优美的旋律和气势磅礴的音乐所折服,评论也普遍认为它比《黎恩济》优秀。

    从《漂泊的荷兰人》到《汤豪瑟》是瓦格纳歌剧创作的一大飞跃,其中一切的艺术特征都在朝着日后其“音乐戏剧”的道路上发展。音乐过度极其巧妙,也非常富于效果。

    奠定瓦格纳歌剧改革的代表性作品,当属《罗恩格林》(三幕歌剧),1850年8月28日在魏玛的宫廷歌剧院由担任魏玛宫廷乐长的Franz Liszt李斯特(著名的钢琴家)指挥首演。(李斯特最后成为了瓦格纳的岳父,同时还是瓦格纳在音乐上志同道合的朋友)在《罗恩格林》中,标志着瓦格纳之前所进行的歌剧改革与创作探索的结果均汇集于此,且在剧中表现得手法纯熟、艺术效果不凡。

    在《罗恩格林》中,咏叙调完全成熟,完全和音乐融合在一起,不露痕迹。它灵活地穿插于各个场景之中,用独唱、重唱与合唱来表现,既体现了抒情的气质又有对情节的描述,圆顺流畅,毫无停滞,令人百听不厌,大大提高了歌剧的可欣赏性。而在故事上,瓦格纳改编了德国古老的“天鹅骑士”和德国诗人传诵下来的叙事诗内容,以探讨人类的忠诚为主题。

    瓦格纳在从《漂泊的荷兰人》到《罗恩格林》的创作中,主要体现的还是人文思想,追求思想的解放和人性的自由。虽然他利用的是其所营造出的超自然境界,但依然是在对人类本性进行着探讨。然而瓦格纳对这样创作的主张还是很明显的,那就是,要利用歌剧作品除愉悦观众以外的功能,充分纳入思想的内涵,使歌剧不再是简单的“演唱配上音乐的故事”,而是能够启发人们思考的真正的艺术作品。这对于瓦格纳今后所取得的成就是很重要的,也可以说,这就是瓦格纳为实现歌剧改革所取得的成功之处。

    在宗教中找到心灵归宿

    此时的瓦格纳已经在世界范围内通过一系列的歌剧和乐剧作品赢得了广泛的声誉,同时已经有了以路德维希二世国王为代表的追随者,俨然成为了一代艺术大师。当他摆脱了贫困和冷遇之后,瓦格纳得到了深刻反思人生的机会和时间。在他所经历的青年时期的辉煌和在巴黎艺术圈的漠视之后,他还是毅然回到了自己的祖国,瓦格纳认为只有在生养自己的土地上,才能令自己安心地进行艺术创作。在他经历了人生的大半历程之后,他对人和世界的看法以及他日渐成熟的作曲手法,令他为世人呈现了一部辉煌的巨作,那就是“四联剧”《尼伯龙根的指环》!

    《尼伯龙根的指环》由四部“音乐戏剧”作品组成,瓦格纳命名为“舞台节庆典三日剧及前夕剧”,包括“前夕剧”《莱茵的黄金》(独幕)、“第一日剧”《女武神》(三幕)、“第二日剧”《齐格弗里德》(三幕)和“第三日剧”《诸神的黄昏》(三幕)。“指环”四联剧题材来自于北欧神话和德国古老传说,从文学脚本到唱腔和音乐的创作,瓦格纳历时26年之久,作品长度达15个小时左右。“指环四联剧”于1876年8月13日在首届拜罗伊特音乐节上完整首演,历时四天,每天演一部,首演便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在这部应称之为哲学作品的音乐戏剧中,仅文学脚本就描摹了一幅事态万千的人性社会。在超越剧中那些人、神的形式之上,瓦格纳对他所经历的人生进行了反思,同时也对人类本性进行了解读,表现了统治与被统治、金钱与权势、纯真与叛逆、忠贞与背叛、阴谋与杀戮、阴险与狡诈、控制与利用、无畏与恐惧、邪恶与正义、亵渎与救赎等等的社会关系,再加上澎湃汹涌的音乐和丰富多彩的唱腔,“指环”可算真正瓦格纳式的音乐戏剧艺术作品,无人能出其右。

    在如此规模的舞台音乐戏剧作品中,瓦格纳更加全面地运用了他所掌握的全部的表现手法,最突出的是主导动机的运用。在确定的动机与变化的动机之间非常贴切地配合着剧情发展,处处产生着提示的效果和关联前后的作用,令观众能够抓住故事线索,甚至可以闭上眼只听不看就能懂。

    瓦格纳的创作一般都不是按照次序完成的,“指环”写了26年、“特里斯坦”写了8年、“名歌手”前后23年,在这么大的时间跨度里,几部作品齐头并进、时写时停、参差重叠,但瓦格纳仍然能够写出风格迥异的作品,其头脑和天分由此可见一斑!从理论上分析,恐怕全仗着主导动机那鲜明的音乐标签作为主要手段,否则没有更好的方法用来区分这些作品,因为还要保证音乐旋律的连续性并且照顾到每部作品不同的风格。

    在瓦格纳垂暮之际,于1882年7月26日在拜罗伊特节日庆典剧院首演的《帕西法尔》(三幕音乐戏剧)成了这位浪漫派大师的“天鹅之歌”。

    在奋斗了一辈子并临近人生终点的时刻,瓦格纳沉浸在宗教那神秘超凡的世界里。在经历了许许多多的成功与失败、毁誉与受恩之后,瓦格纳在宗教世界寻找着他的人生和音乐戏剧理想的归宿,其找寻的结果就是这部“神圣的节日舞台剧”《帕西法尔》。

    可能受到佛教思想的影响,虽然在这部描述圣杯守护者为了正义与邪恶势力进行斗争的作品中,“纯洁的愚人”是以无知、无畏、不受熏染的“佛性”所产生的大智慧,以及以此智慧所显示出的大神通,最终战胜了邪恶、拯救了圣杯守护者,这些都是佛教最基本教义的体现。不难看出,瓦格纳最终可能在佛教中找到了心灵归宿,他崇信这样的境界,在摆脱了世俗纷争之后,他的思想升华到了意识境界,他在《帕西法尔》中所探讨的正是佛教关于“空无”与“真有”、“智慧”与“力量”的学说,当然还包括“一切皆空”与“空有不二”的道理。可以说,正是瓦格纳在他最后一部音乐戏剧作品中从宗教出发的题材,导致了《帕西法尔》的音乐呈现出纯净透明、不受熏染、变化自如、神圣庄严的特质,文学与音乐相辅相成、浑然一体,体现了瓦格纳最为成熟的创作手法,后人的艺术家们都在赞叹《帕西法尔》总谱的精妙、配器的老到。这是这位大师一生创作辉煌的终结,从艺术思想到作曲手法都堪称典范。

    1883年2月12日瓦格纳在意大利的威尼斯去世,2月18日下葬在拜罗伊特他自己的汪弗利住宅旁的花园里。现在,每年的拜罗伊特音乐节都吸引着成千上万的崇拜者去他的剧院朝圣,去聆听他那些伟大的作品、去到他当年工作过的地方感受他的精神,以纪念这位伟大的德国艺术家!

    (作者为著名乐评人、瓦格纳音乐研究专家)

    请评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069.197.***.***
    069.197.***.***
    7
    121.032.***.***
    121.032.***.***
    1813年出生的,到2013年应该是诞辰200周年吧
    发表于2013.05.22 19:18:43
    2
    222.070.074.***
    222.070.074.***
    发表于2013.05.22 17:33:40
    1
    提示
    本贴不可匿名回复,回复等级为:1 ,您现在正处在潜水状态
    回复
    验证码
    5555 为防止广告机贴垃圾,不得已而为之
    表情
    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