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本土音乐剧缺什么?
陈志音 三宝 于 2011.08.21 21:16:45 | 源自:人民网 | 版权:转载 | 平均/总评分:08.00/8
2011年内的许多大型纪念活动激发了国内音乐剧创作者的热情,原创音乐剧新作接连问世。从原汁原味的《猫》和《西区故事》到“《妈妈咪呀》中文版热”,新一轮音乐剧热潮翻滚,人们更关注当下的中国音乐剧发展如何?《人民日报》谈艺录栏目邀请音乐人三宝和乐评人陈志音,一同“把脉”中国音乐剧。

●20年和100年怎么比 中国音乐剧尚处于起步

陈志音:为纪念建党90周年和辛亥革命100年,很多原创音乐剧在今年集中“冒”出来。比如,广州将上演以孙中山为主人公的《洒向人间都是爱》,上海则以聂耳客居上海的经历打造《血肉长城》等。你(指三宝)在继《金沙》和《蝶》之后,最近也推出了《三毛流浪记》。

三宝:我创作是先“心动”才会“行动”。任何创作都有主题,但不能急就章。我不相信临时为某个命题匆忙动笔,能产生优秀作品。强调一点,《三毛》这部音乐剧绝对不是儿童剧,我不希望家长只“陪”孩子进剧场,而是希望家长能“带”孩子来看戏。

陈志音:一个“陪”,一个“带”,根本区别在于“被动”与“主动”。可是,国内观众观赏音乐剧的现场经验比较缺乏,怎么让人们走进音乐剧的剧场,坐得下来、听得进去,这是需要创作者通盘考虑的问题。

三宝:的确是这样。音乐剧在西方有大概一个世纪的历史,走进中国则不到20年。20年和100年怎么比?何况,音乐剧根本就是从别人家地里生长出来的,你想移植,先得解决水土的问题。我们的音乐剧演出市场还没真正建立起来,音乐剧艺术在中国还处于萌芽时期,甚至可以说还处在起步前的热身阶段。

  • ●文化差异的“焊点”未熔解 音乐剧早已不是娱乐快餐

    陈志音:对于《三毛流浪记》这部音乐剧,我的第一感觉是“三毛”天然具备跨国界的特征:许多国家的观众对“流浪儿”形象都不陌生,《苦儿流浪记》、《雾都孤儿》等都以命运类似的流浪儿为主角。如果《三毛》的艺术品质能达到相当的高度,将在更大范围引发关注。

    三宝:这也是我的追求。我们创作者应该坚持音乐剧的品格,即音乐与戏剧的整体性、严肃的社会意义、丰美的情感内涵、清晰的情节叙事、鲜活的人物性格等。基本做到这些,音乐剧才会具有强烈的艺术魅力。

    现在很多人对音乐剧概念的理解还非常有限,又何必纠缠“这个不是”、“那个不像”呢?音乐剧本身就是个开放的概念,它“基因”的成分复杂多样:美国文化的兼容性、杂交性和创造性,歌、舞、剧三位一体,这些主要元素不可或缺。

    陈志音:音乐剧发展百年,早已跳脱平庸肤浅的“文化快餐”的窠臼,而演化成为一种艺术。经典音乐剧不光具备娱乐的功能,更有深刻的文化内涵、丰厚的情感和高水准的艺术品质。欧美音乐史上的跨界多栖音乐大师,大多有严格系统的专业教育背景,曾对提高音乐剧的创作水准和审美品位,产生过巨大的影响和积极的作用。但面对这门艺术,中国人的亲近程度远逊于对歌剧的接纳——那个连接文化差异的“焊点”尚未“熔解”。比如乔治·格什温的《波吉与贝丝》,在英美音乐剧市场被奉为经典,常演不衰。而这部作品在多年前亮相中国时,观众的现场反应恰如那个冬夜般寒意深浓。观众“抽签”速度、密度十分罕见,中场休息时,近千名观众同时退场,门卫误以为演出结束。

    三宝: 没错,大多数刚刚开始接触音乐剧的中国人,首先需要的是把音乐剧当作一门艺术,而非一顿“快餐”。

  • ●全能型音乐剧演员在哪里 中国音乐剧最缺专业人才

    陈志音: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音乐剧表演专业开始进入我国的高教体系,总体上分为“中戏”、“北舞”、“武艺”等几种培养模式。这些培养模式各有特色、各有所长,但也造成种种缺憾:会演的不能唱、会唱的不会跳、会跳的不敢说。全能型音乐剧演员在哪里?

    三宝:毫无疑问,音乐是音乐剧的核心要素与主导灵魂,必须在一度创作解决完成。二度创作时,最重要的是音乐剧专业人才!音乐剧艺术的标准化、职业化,这是我们应该学习进步的方向。可是,我们现在有歌舞剧院、交响乐团,却没有音乐剧的专业表演团体、专业队伍。

    陈志音:欧美国家既无固定培养模式,又无综合演艺学院,自由竞争机制与权力的平衡相辅相成。有意在音乐剧领域发展的年轻人,可以根据自身条件,报考不同学校,进修不同专业:声乐、表演、舞蹈等,可以说是“差什么补什么”。亚洲音乐剧发展最快最好在日本,其音乐剧职业化的四季剧团采取的是“团办校”模式,培养与使用、学习与实践一体化。

    三宝:是,你得知道自己在音乐剧方面差什么。一部音乐剧,音乐、文本全做好了,演员呢?海选?没用!根本找不到你想要的合适的演员,很悲哀。现在“找人”比“找钱”还难,钱已经不是最大的问题,最大的问题也不是钱能解决的。现在我们音乐学院音乐剧专业的学生,大多还是照着声乐人才招进来、送出去——但我做的是音乐剧不是演唱会,光会唱歌不会演戏,那是歌曲联唱,不能叫音乐剧。中国音乐剧要发展,赶紧培养合格人才,表演人才跟不上,难谈发展。

    陈志音:表演人才决定二度创作的成败。重要的还是作品本身。无论“人抬戏”还是“戏抬人”,优秀的作品才可能产生良好的社会效应和商业信誉,突出音乐剧的独特价值,从而培养更多音乐剧的观众,让音乐剧艺术的发展进入良性循环。

    请评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03
    经典游戏玛丽(马里奥)在被敌人接触的一瞬间就会喊,妈妈咪呀...
    国内音乐剧缺乏音乐原创及主题创意,没有好的剧本,也没有好的音乐人才。恐怕在短期内无法改变命运。在音乐剧中,记忆中最深刻的便是歌手张学友唯一的《雪狼湖》。也许故事老掉牙,但是创意不错,加上有众多音乐好手的演唱,使得该音乐剧观赏性很高。尤其以粤语版本最为令人难忘。
    发表于2011.08.23 08:58:52
    4
    03
    发表于2011.08.22 22:27:28
    3
    114.086.***.***
    114.086.***.***
    时间只是一个用来表现差距的形式而已,等国人真正有闲钱了~什么文化娱乐产业就都发达了~每天计划经济就只配看样板戏了~
    发表于2011.08.21 23:20:43
    2
    03
    总是喜欢拿这个当理由,那5000年怎么不如200年呢
    发表于2011.08.21 22:23:00
    1
    提示
    本贴不可匿名回复,回复等级为:1 ,您现在正处在潜水状态
    回复
    验证码
    3429 为防止广告机贴垃圾,不得已而为之
    表情
    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