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音乐剧该走哪条路?
刘靖 于 2011.08.20 21:45:07 | 源自:中国文化报 | 版权:转载 | 平均/总评分:00.00/0
中国的音乐剧市场今年尤其热闹,《吻我,凯特》、中文版《妈妈咪呀!》、《三毛流浪记》、《爱上邓丽君》等音乐剧都将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进行巡回演出。随着这些剧目的引进、制作、排演,标志着中国音乐剧开始进入大规模、标准化的生产运作阶段,业内人士把今年称为中国音乐剧“元年”,所谓“元年”,并非指今年是中国音乐剧的开端,而是今年在音乐剧的原版引进、中文版制作、国内原创上的成果都已有典型代表性。

●引进:原版经典来“补课”

从上海大剧院引进《歌剧魅影》、《悲惨世界》,中国对外演出公司引进音乐剧《猫》开始,国内就开始了引进原版经典音乐剧的热潮。其后,《42街》、《狮子王》、《发胶星梦》等大批国外经典音乐剧走遍国内一线城市。

今年9月底,被誉为“百老汇获奖专业户”的托尼奖最佳音乐剧《吻我,凯特》将在京演出,负责该项目运营的是北展演艺文化有限公司的演出总监张力刚认为,音乐剧是未来演艺发展的趋势,但在中国需要时机和步骤,第一步就是“补课”。

张力刚说,“所谓‘补课’,即需要让国内音乐剧的业内业外人士了解和学习国外经典的音乐剧作品,只有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才能让音乐剧在中国落地生根,最终制作出本土原创的音乐剧。”

此外,张力刚还透露了北展关于引进音乐剧的长远计划,给中国音乐剧“补课”开出了教材剧目单:除了确定9月底演出的《吻我,凯特》和《巴黎圣母院》,还有《泰坦尼克》、《42街》、《芝加哥》等经典音乐剧都在原版引进计划之列。“音乐剧是非常商业化和都市化的,中国人做音乐剧先得学会打大套路,才能找到市场和观众。”张力刚说。

●汉化:必由之路不走不行

在中国发展音乐剧,制作国外经典剧目中文版是必由之路么?其实,中国对外文化集团公司最早准备“汉化”的音乐剧并非《妈妈咪呀!》,而是法国经典音乐剧《悲惨世界》。2007年,中国对外文化集团公司与英国卡麦隆-麦金托什公司签约,双方打算联合投资成立国内首家致力于世界经典音乐剧中文版制作与推广的音乐剧制作公司。后来,由于某些原因该计划搁置下来。

今年,中国对外文化集团公司的计划终于实现,联合上海东方传媒集团有限公司、韩国CJ集团成立了亚洲联创(上海)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完成了国内首部国外经典音乐剧的中文版制作、演出。目前,中文版《妈妈咪呀!》已经结束了上海32场演出,据透露,目前该剧票房已超过2千万元,上座率达八成。

  • 制造商=CANON;型号=CANON EOS-1DS MARK III;焦距=78毫米;日期=2011.06.16 14:28:58;光圈=F3.5;测光模式=区域;感光度=ISO1000;曝光补偿=0.0EV;曝光时间=1/160秒;曝光程序=手动模式
  • 该剧的制作经理李婧介绍说,在《妈妈咪呀!》中文版的制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是国内音乐剧专业人才的匮乏。她说,在制作《妈妈咪呀!》最初有个难题,就是招聘“舞台监督”,这个职位在音乐剧制作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舞台灯光、舞美、音响、服装等人员都需要他根据音乐随时调度。

    国家大剧院舞台监督李根实说,音乐剧的舞台监督相对歌剧来讲具有更高的难度和挑战,一是音乐剧形式新奇、复杂、灵活,需要与演员、各类技术工种配合密切,二是其巡演团队相对歌剧偏小,舞台监督有可能身兼数职,因此要求更高。

    李婧说,在招聘之初,应聘该职位的很多人完全不理解舞台监督的作用,甚至还有很多人停留在“催场”的概念。最终,大陆无法招聘到合适与外方配合的舞台监督,最后是从台湾招聘过来的。

    问及中文版是否是发展中国音乐剧的必有之路,李婧认为,经典剧目《妈妈咪呀!》中文版的制作是国内首次按照国际惯例和标准来制作的,不论“汉化”是否是必由之路,这种国际化制作、运营过程对打造音乐剧团队都相当必要。《妈妈咪呀!》中文版制作人田元也说:“任何一个产业都不可能止步于引进中文版,我们很大一个目标就是推出自己原创的音乐剧,做中文版的一个核心就是培养自己的团队。”

    ●原创:为音乐剧之名纠结

    如果从国内早期被称为音乐剧的《芳草心》到作曲家三宝创作的《三毛流浪记》,理论上讲中国原创音乐剧已经走过20余年。从中央戏剧学院开办首个音乐剧班算起,国内音乐剧专业教育也已近20个年头。

    去年5月,“相约北京”联欢活动发起了“高校音乐剧巡礼”系列活动,每场讲座都聚集了大批首都音乐剧界的从业人员、理论研究者、剧迷等。去年年底,文化部艺术司也举办了第四届中国音乐剧发展国际论坛,集合了众多业内人士进行研讨。这两次音乐剧界高规格的聚会都曾围绕什么才是“中国原创音乐剧”进行了激烈的研究和讨论。

    某位业内人士透露,除了普遍意义上的音乐剧,目前国内原创音乐剧还存在另外两种有意思的情况,第一种形式是话剧加唱歌,另一种是晚会加歌舞。且不论这两种形式艺术水准如何,究其目的,第一种无非是话剧导演想抢占音乐剧市场,第二种或许是政绩工程,为了花钱而打造辉煌效果。

    对于什么是中国音乐剧,演员影子这样认为,国内的原创作品都有其特点,难以评判它们的艺术质量,但评判其是否可以称之为好的音乐剧的标准不是所谓的进京汇报演出几场,而是该剧目是否常演不衰,如韦伯的音乐剧《猫》就是典型的例子。

  • 三宝在接受某媒体访问时曾说,直到现在他依然没搞清楚音乐剧究竟是什么,“做音乐剧,我还很肤浅,算是个小学生。目前中国观众对音乐剧的了解仍然很少,更没有形成欣赏习惯,观众需要培养,我预计至少还需要50年。”

    去年,台湾音乐剧《向左走,向右走》在全国巡演了6个城市,总体票房反响不错,尤其广州和深圳票房爆满。对于原创音乐剧的定义,该剧导演黎焕雄也有其自己的理解,他认为音乐剧的概念不能完全西方化,当一种艺术形式在遭遇不同文化时,一定会和本土文化习惯、语言习惯、审美情趣产生碰撞,一方面会改变当地观众的审美方式,另一方面也会融入本土文化,形成新的格局。

    负责《向左走,向右走》巡演的北京繁景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姚朔认为:“在文化商品化的今天,在抵制媚俗的前提下,市场是检验作品好坏的重要标准。音乐剧制作形式到底该走哪条腿,市场说了算,时间说了算,而不是哪个投资人、制作人或导演说了算。”

    请评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不做纯IT媒体了?
    发表于2011.08.22 08:32:38
    2
    03
    发表于2011.08.21 15:06:29
    1
    提示
    本贴不可匿名回复,回复等级为:1 ,您现在正处在潜水状态
    回复
    验证码
    4742 为防止广告机贴垃圾,不得已而为之
    表情
    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