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班《东方红》 下班邓丽君
钟晖 于 2010.05.10 00:00:41 | 源自:百度贴吧 | 版权:原创 | 平均/总评分:09.78/88
上海这个城市,永恒不变的音响,除了外滩大自鸣钟的《东方红》,就是邓丽君。

每天上班,汉口路解放大楼,叮叮当当《东方红》不时从外滩传来。听到这段旋律,总能引起怀想,一旦入耳,完整一遍才觉舒坦,有次刮来一阵风,下半段旋律给稀释了,很是失落。

每天下班,走过地铁宜山路站地下的60米长商铺,这里几乎天天播放邓丽君。出到地面,人行道旁一家文具店也是经常《甜蜜蜜》。真所谓,“有井水处有白诗”,有人烟处有君音。

外面天天被邓丽君,家里还主动邓丽君,而搜罗邓丽君唱片也仍在努力尚未成功,凡此种种,唯有神奇的君音使然。邓丽君短暂一生,演唱风格差别很大,童星年代的烂漫,黄金时期的中正,成熟阶段的吟咏,全有唱片记录,宇宙、丽风、宝丽多、金牛宫等港台及日本唱片公司的版本极为丰盛,堪称歌坛奇观,收藏虽难,乐趣多多。

清明假日,忽然想到5月8日就快到了,那正是邓丽君15周年忌辰。 邓丽君为蒙受十年浩劫、身心疲惫的大陆人民带来了温柔的安抚,刻骨铭心。记得第一次听邓丽君是在1979年夏天,连波先生来家时带来一盒邓丽君拷贝盒带,数年后才知这是转录自《岛国情歌》之五《爱情更美丽》。这盘带子仅A面录有邓丽君的7首歌。“记得我俩初相见,风吹花儿飞漫天……”,柔美的音色,新奇的伴奏,从砖头式录音机里流淌出来,如黄莺出谷,沁人心脾。那天正值酷暑,君音入耳,真是比吃冰淇淋还凉快舒爽。

一曲“相见在明天”,从此“君迷”30年。 遥想彼时,恍若隔世。1995年5月8日邓去世,沪上各报11日才刊出消息,仅是一则4百多字的简讯,篇幅之吝啬,倾向之冷漠,怎能安顿人心?看到报道,我感到突然,42岁怎么就死了呢;也很凄凉,世上从此没有邓丽君,这怎么可以呢,完全不能接受啊。 预感邓丽君的听众肯定有反响,当天午饭后,我径直来到西藏中路上海音乐书店采访。进门就看到有十几位顾客挤在橱窗前,一位女士叫着“邓丽君的磁带都拿出来看看。” 那时还没有开架式销售,商品放置在玻璃橱窗里,顾客要买,要请营业员伸手从柜台里拿。各类CD很多,邓丽君的大都是磁带,质量最好的是中唱公司的环球引进版《邓丽君精选集》系列。营业员说,前几天已经有知情市民来购买邓丽君的磁带或CD,部分品种已脱销,正在进货……

想到相关邓丽君稿件见报也许会有周折,我在落笔时尽量单纯客观。第二天5月12日,此稿以“难忘动人歌声”为题登在头版下方。编辑告知,发排前还对邓的宣传尺度无法把握,向上请示后,对稿子进行了缩减,能刊登已是万幸。沪上主要媒体,刊登邓去世的消息后,再无相关报道,只有笔者所在的日报发出一点反响,虽然三分之一内容被删除,仍可欣慰,这也许是只有小报才能得到的“优待”。

    • 当时见报的原稿:难忘动人歌声 沪上争购邓丽君音带(1995年5月11日《消费报》)

      本报讯 歌手邓丽君近日突然病逝。沪上各音像商店出现争购邓丽君音带、CD的热潮。

      昨天,上海音乐图书公司12个品种300多张邓丽君CD片和5000多盒音带,5小时内被抢购一空。店方还接到10多个电话,要求定购邓的影碟片。音乐图书公司和中图公司正加紧联系进货。

      汾阳路上的缪斯音乐行,货架上的三套300元六张的邓丽君精选集,昨天一天内售完。记者同时寻访市中心几家音像商店,邓丽君CD也已全部被抢空,仅有少量磁带。店员正忙着挂电话向批销处求援。

      南京西路新华书店音像柜台营业员小张说,前天中午以后,前来购买邓丽君歌集的市民急剧增多,起初觉得纳闷,后来才知道是邓丽君去世了。

      音乐书店,一位看上去30多岁的女士告诉记者,10年前就喜欢邓丽君的歌,前些年听人说邓要来上海唱歌,还到处打听这件事,想早点托人买票。如今已再无可能。她为邓的过早离世发出阵阵叹息,并说要买齐所有已出版的邓丽君歌集。 营业员都说,邓丽君的音带是柜台常年必备商品,不但年轻人喜欢,还有大量的中老年听众。

    今年清明前夕的3月28日,去青浦福寿园扫墓,特意来到邓丽君纪念雕像前。这里草木葱郁,环境安静。邓丽君的塑造,面庞虽不那么传神,但嫣然的笑容,前倾的身躯,手握着花朵,仿佛真的向你走来。要感谢沈默(香港)、蒋晓波(上海)两位雕塑家联手创作,福寿园的精心规划,有关部门的体恤民意,令君迷们有寄托情思的好去处。

    君在天国15年。从她留下的谈话资料及友人回忆可看出,1989年以后,她所牵挂的国事,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心情郁闷,对身体何尝不是一种打击。那娇小的身体,不仅送给大家温暖的声音,她的言谈举止,她的一颗善心,她倡导自由人权的身体力行,她演唱的《家在山的那一边》,无不情真意切,感人至深。邓丽君是歌手,也是深深思念着故土的有思想、有胆识、有责任感的中华公民。

    15年过去了,祭奠邓丽君,重温各时期的演唱曲目,无论是黄梅调、国语粤语台语闽南语,还是英语日语韩语印尼语,任何曲子出自君口,没有不好听的;任何语言出自君韵,没有不地道的。 只可惜邓丽君去世太早,黄金时期的录音,其旋律多来自日本,许多中国歌曲没来得及留下,遗憾之至!

    邓丽君拥有与生俱来的美嗓,后天有民歌和戏曲因子打底,也有欧风美雨的烙印,歌唱“戏路”极广。近日在曲阜路上买到一张唱片,文志唱片公司的《邓丽君成名经典》,其中有首《郊道》。一听吓一跳:这不是京剧《对花枪》里的“高拨子”吗。邓丽君录这首曲子正值豆蔻,声线格外凌厉,竭力表达着京腔韵味。打开唱片歌词说明,《郊道》旁标明此曲是“黄梅调”,不免诧异。上网查看发现,《郊道》出自一出黄梅戏,为其中插曲,作曲顾嘉辉巧妙化用了京剧“高拨子”板式,去除了板鼓,行腔接近于京歌,风味特别,也容易让流行歌手演唱。《郊道》是我听到的邓丽君的唯一一首京调唱段。

    一个人活在世上不听邓丽君,借用滑稽演员的谐谑语来说,那不仅是“错过”,更是一种“过错”。上周读到郝铭鉴先生的文章,说是央视主持人董卿将“花市灯如昼”读成了“花市等如书”,是不识“昼”的繁体字之故。我却不以为然。董的失误,完全是不听邓丽君所致。邓的《淡淡幽情》专辑里有首《人约黄昏后》,其中“花市灯如昼”一句,唱来字正腔圆,董卿平时常听邓丽君,决计不会发生如此低级错误。一笑。

    请评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可能是当时的录音不太好的原因吧
    发表于2010.05.14 15:53:10
    22
    无比怀念
    发表于2010.05.14 08:00:31
    21
    03
    邓丽君为蒙受十年浩劫、身心疲惫的大陆人民带来了温柔的安抚,刻骨铭心。
    发表于2010.05.13 15:32:28
    20
    03
    发表于2010.05.11 10:25:45
    19
    03
    发表于2010.05.10 23:51:11
    18
    03
    15
    03
    写的蛮有意思
    发表于2010.05.10 17:50:00
    14
    03
    发表于2010.05.10 15:50:53
    13
    03
    发表于2010.05.10 14:52:09
    12
    03
    发表于2010.05.10 14:12:47
    11
    03
    非常值得我們懷念的一個女人,一個非常出色的女人!
    发表于2010.05.10 13:45:24
    10
    03
    发表于2010.05.10 12:43:26
    9
    03
    我很喜欢。
    发表于2010.05.10 11:55:53
    7
    经典永远是经典,影响不仅是一代人,也不是一个地区的人,这就是音乐的独特魅力!
    发表于2010.05.10 10:47:04
    5
    提示
    本贴不可匿名回复,回复等级为:1 ,您现在正处在潜水状态
    回复
    验证码
    2918 为防止广告机贴垃圾,不得已而为之
    表情
    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