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的音乐会 无比满足的BBCSO两夜
刘恩惠 于 2010.04.13 20:32:45 | 源自:www.soomal.com | 版权:原创 | 平均/总评分:09.50/19
●日期:2006年10月27-28
●地点:上海东方艺术中心音乐厅
●艺人:基瑞·贝洛拉维克指挥英国BBC交响乐团、大提琴独奏-王健、钢琴独奏-尼克莱·鲁岗斯基
●曲目:27日—斯美塔那《沃尔塔瓦河》、埃尔加《e小调大提琴协奏曲》(王健)、亚纳切克《狡猾的小狐狸》、斯特拉文斯基《彼得鲁什卡》;28日—埃尔加《桃源序曲》、普罗柯菲耶夫《降D大调第一钢琴协奏曲》(尼克莱·鲁岗斯基)、德沃夏克《随想谐谑曲》、德沃夏克《寂静的森林》(王健)、格拉祖诺夫《游吟诗人之歌》(王健)、麦克斯威尔·戴维斯《日出时分的奥克尼婚礼》(风笛协奏)、亨利·伍德《不列颠大海之歌幻想曲》

对于2006年10月BBC交响乐团这两场访沪音乐会,原本并没有非听不可的强烈愿望;因为对其了解有限,所以在我的心里BBC的地位并不是很高,加之此番领团的首席指挥贝洛拉维克的国际声望也比较有限。但就在27号演出当日,一位好友特意告诉我,他听了BBC在京城的两场演出,效果令人“叹为观止”,要我无论如何也不要错过他们在上海的音乐会——这绝对是一支可以冠之以“超级”头衔的一流乐团!我毫不怀疑这位资深乐迷朋友的欣赏品位,当晚直奔东方艺术中心而去;在被BBC乐团的高超技艺彻底征服后,又在第二日专程请假去欣赏他们的第二场音乐会;至今,我的大脑里依然存留着这两夜里由BBCSO带来的那些终身难忘的美妙旋律和激荡人心的辉煌音响,始终挥之不去。现在回想起来,假如与他们擦肩而过,实在将是当年的一大憾事。

  • 首日演出的开场曲目是斯美塔著名的《沃尔塔瓦河》,但由于坐在乐团背面的E区,所以效果实在比较有限,但旋律开始部分的长笛独唱以及紧接着的弦乐合奏还是让我立刻意识到眼前这支乐团所具备的不凡实力。可以发现,指挥非常注意乐队的呼吸,以至于给听众一种松弛而轻盈的感觉。当然,座位的劣势是显而易见并无法忽视的,当曲目进入高潮后,声音的浑浊不可避免,我不敢说乐团没有任何责任,但从后面的体验来分析,这不怎么悦耳的声音主要还是由于聆听位置不佳所造成的。

    这种遗憾自然也延续到了随后的埃尔加《e小调大提琴协奏曲》中,当王健面对大多数观众倾力演奏这部大提琴协奏曲中的瑰宝时,我们却只能看到他的背影;理所当然,琴声相应也打了相当大的折扣,很难指望听到多少细节上的变化。可即便如此,依然可以体会到王健对于这部作品十分独到的处理,他似乎试图用一种相对而言更清新、朴实的风格去诠释埃尔加的这部杰作。演奏时,发音虽然比较收敛,但在情感上却极为投入,显现出一派大气而宽广的风范。与杜普蕾对这部作品卓越的演奏相比,王健的情感释放并不像杜普蕾那样外在而炽烈;相反,显出一种内敛与自省,正如一位朋友评论的那样——并不煽情却异常感人;而谢力昕老师则敏锐地发现,王健演奏这部协奏曲时在发音和句法上隐约可以寻出他拉巴赫无伴奏的格调。

  • 凑巧的是,第二天演出的Encore中,王健正选择了巴赫。28号的音乐会我坐在了A区一排,终于得以最近距离地聆听王健的琴声,了却了前一天的遗憾。第二场演出中,王健的“戏份”比较轻,正曲只演了两部小规模作品——德沃夏克《寂静的森林》以及格拉祖诺夫的《游吟诗人之歌》,但即便只是两首小品,王健也没有任何懈怠。而以如此近的距离聆听他的演奏,显然是无比幸运的,琴音的淳美、丰富的细节变化尽收耳中——“森林”的静籁之景、“诗人”的浪漫情怀以及巴赫无伴奏的古朴深沉无不令人感怀。满足的同时又有一丝遗憾,如果前一天能在相同的座位聆听他的埃尔加,那肯定将是一段更为令人难忘的经历,如今唯有期待DG公司能够早日计划为王健录音,我更愿意换一种说法——王健早日为DG公司录制这部协奏曲!

    当然我们同样不能忽略的是在28号登场的另一位随BBCSO一同访华的独奏家——尼克莱·鲁岗斯基,这位俄罗斯乐坛的钢琴新星以其令人眼花缭乱的出色技巧,近乎完美地演奏了普罗柯菲耶夫高难度的《降D大调第一钢琴协奏曲》。这部篇幅本身短小精干的作品,在他炫技般的表演下,显得异常干净利落、锐不可当,给人以强烈的听觉刺激;加之我当时坐在第一排,略带尖锐感的琴音更加剧了这种效果。随后加演的拉赫马尼诺夫前奏曲,与之前的协奏曲格调迥异,鲁岗斯基的演奏略显平淡了些。

  • 所有这些协奏曲的成功当然离不开指挥以及乐团的支持,贝洛拉维克体现了他不凡的价值,BBCSO则完全显现出他们作为一支一流乐团所应该具备的所有素养;而在纯乐队作品的演奏中,他们各个方面的优点更是展露无余!27日的第一场演出,除了《沃尔塔瓦河》令我感到并不十分满意外,下半场亚纳切克的《狡猾的小狐狸》以及斯特拉文斯基的《彼德鲁什卡》却让我彻底震撼,当然也和我的座位从上半场的E区换到下半场的G区有直接的关系。BBCSO对于《彼德鲁什卡》鲜活而生动的诠释,着实是我迄今为止听到的最好的一个斯特拉文斯基作品现场演奏,比起2005年杨松斯指挥BRSO在上海演的《火鸟》明显高一个层次;BBCSO的音色层次更分明、节奏感更强烈,在总体控制上要更胜一筹。

    事实上,就音色而言,我们很难从BBCSO身上挑出任何明显的瑕疵!他们的弦乐并不过分强调厚重、浓烈、但绝对不乏力度和柔美;木管组是完美的,而其中长笛更是令人无比陶醉;铜管是那么的稳重而又不乏厚度,小号之刚健、长号之通透、圆号之饱满、大号之强悍,无论是独奏、声部合奏还是全体齐奏,都绝对不乏美感、力量和气势,这样的铜管组无疑是“梦幻般的”。至于打击乐更是无懈可击!而作为一个整体,BBCSO的声音显得十分平衡,不过前提是听众所处的位置也要比较适中。两天的音乐会中,除去噩梦般的E区不谈,第一天演出下半场我在G区听到的声音是最均衡的;第二天坐在A区第一排,细节无疑非常丰富,但弦乐比重较大,略有一些缺憾。在演奏上,BBCSO给人最深刻的印象在于他们对声音控制的“收放自如”,松弛的呼吸、稳健的音色以及关键时刻喷薄而出的汹涌爆发力是他们的主要优点,我觉得拥有这样的优点已经完全可以称得上“超级乐团”了,而这与指挥贝洛拉维克的精心调教恐怕不无关系。这位捷克人并没有优雅的肢体语言,指挥时手势和身体都略微显得有点笨拙,意图清晰却少了些激情,视觉上并无太多美感,不过乐团如此优异的表现足以证明他是一位更善于将功夫放在后台的大师。

  • BBCSO此番访华演出的选曲颇有值得玩味的地方,以捷克、俄罗斯以及英国作品共同构成,这与指挥以及乐团的背景自然密不可分。初看节目单,觉得并不十分吸引人,有相当一部分生僻冷门作品不是国内音乐会上的常见节目,听众接受度无疑会受到一定考验。但实际听完两场音乐会后,我反而要为他们的选曲而赞叹!节目单中的捷克作曲家作品,如《狡猾的小狐狸》、《随想谐谑曲》等虽然都相对陌生,但旋律却异常优美动听;而分量占得最重的英国本土作品,除去埃尔加的大提琴协奏曲外,其他如《桃源序曲(安乐乡序曲)》、《日出时分的奥克尼婚礼》以及《不列颠大海之歌幻想曲》,对我而言都是初次聆听,结果却让我完全迷上了它们,每一曲结束时心中都有说不尽的感慨。

    这样一支优秀的英国乐团在演奏这些本国作品时,显然更为得心应手且感情真挚,因为坐在第一排,我可以很清楚地观察到乐手们脸上所洋溢着的自豪感。《桃源序曲》轻松活泼中不乏凝重感,最后高潮处,我又听到了东艺久违的管风琴声,乐团辉煌的合奏音色加之管风琴那宏伟的声音互为交融,给人以极为强烈而圣洁的震撼。麦克斯威尔·戴维斯爵士创作的《日出时分的奥克尼婚礼》采用了大量苏格兰民族音乐元素,在作曲技法中则加入了一些不和谐感,在和煦、轻快中夹杂着一些幽默和调皮,而当身着民族服饰的风笛手背着这极为罕见的乐器突然出现在观众席中时,惊喜是不言而喻的,虽然声音没有想象中那般悠扬,甚至略显尖锐、苍凉,但在乐曲高潮时风笛的出现,骤然间把现场气氛推向了高潮!

  • 制造商=CANON;型号=CANON EOS-1D MARK II N;焦距=48毫米;日期=2006.10.27 19:49:25;光圈=F4.0;测光模式=模式;感光度=ISO800;曝光补偿=0.0EV;曝光时间=1/80秒;曝光程序=手动模式
  • 此后的《不列颠大海之歌幻想曲》作为BBC乐团每年在逍遥音乐会“最后一夜”上都要演出的保留节目,对于这支乐团当然有非同一般的意义。我注意到,下半场有几位乐手拿着小小的五星红旗入场,应该就是为这个曲目准备的。因为在英国、在逍遥音乐会的“最后一夜”上,每当这首《大海之歌》上演时,台下观众会和台上乐手进行互动,鼓掌、欢呼甚至跺脚都是被允许的。不过,在场的大多数上海听众显然并不知晓这个惯例以及乐团方面的良苦用心,自始至终保持安静和良好的秩序,乐手们也就没有机会舞动那几面小红旗;直到最后一部分《统治,英国》最后一个音符落定,观众席才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和热烈的欢呼。不过这样并没什么不好,因为我们听到了一个没有被添油加醋、完整而又严谨的《大海之歌》,它的优美以及庄严都显得那样原汁原味!如此打动人心的演奏,在场的英国人或许会流泪,而我作为中国人,在曲目结束时心中则升腾起对于不列颠民族以及作曲家亨利·伍德的敬意。而随后安可的《威风凛凛进行曲第一号》同样规整肃穆、英国味浓郁且令人振奋无比!友好的指挥和乐手们在两场演出的最后都加演了《春节序曲》,为此专门搬来的中国锣鼓,虽然某些段落听上去略显怪异,尤其是尾声处锣鼓齐鸣前的乐队渐弱显得过于仓促,但无疑是我听过得音响效果最为杰出的版本。

  • 曲终人散、余韵犹存,但我觉得除了音乐之外还留下很多。当年上海市民们选出的“世界十大交响乐团”中BBC赫然在列,可演出前并不怎么理想的出票,似乎说明本地的音乐爱好者对于这支乐团的关注度并不是很高。究竟是票价过于高昂阻碍了大家的热情,还是因为对于BBC的实力乐迷们尚有怀疑?或许两个因素兼而有之。不过在听了BBCSO的这两场演出后,对于第二个疑问我已经有了自己的答案——在贝洛拉维克的带领下,眼前绝对是一支一流乐团,甚至是“超一流乐团”。或许在我心目中,就乐团音响效果而言,柏林爱乐依然占据第一把交椅,但BBCSO这两场音乐会所带给我的满足度,已经远远超越了柏林爱乐当年的访沪演出。

    说道柏林爱乐,或许令演出主办方颇感欣慰的一点是,在BBCSO这两场音乐会上,没有再出现2005年BPO访沪演出过程中那屡屡出现的尴尬景象,没有任何多余的掌声、没有乐章间入场的迟到者,第一场演出后指挥贝洛拉维克甚至赞赏听众们是“完美”的。东艺设立的四块电子显示屏以及在每个座位上发放的观众提示显然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只是联想到乐手带上台来的小红旗最终没有被派上用场,我们是否已被音乐会的繁文缛节约束的太过矜持?我想,这只是因为观众们对于逍遥音乐会还不够了解。

    请评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036.040.046.***
    036.040.046.***
    发表于2011.08.14 16:39:48
    6
    03
    有机会一定要到现场听
    发表于2010.05.04 10:03:29
    5
    03
    发表于2010.04.15 13:33:18
    4
    03
    五边形光圈下,又有些莱卡味的贝洛拉维克挺亮骚
    发表于2010.04.14 17:18:57
    3
    03
    发表于2010.04.14 09:57:42
    2
    03
    二、三线城市有音乐厅的很少,而且著名乐团也不可能到这些城市来。
    发表于2010.04.13 23:28:33
    1
    提示
    本贴不可匿名回复,回复等级为:1 ,您现在正处在潜水状态
    回复
    验证码
    0617 为防止广告机贴垃圾,不得已而为之
    表情
    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