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逸事》选登(一) 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
莱布雷希特&盛韵 于 2010.01.12 22:22:03 | 源自:《音乐逸事》 | 版权:转载 | 平均/总评分:04.00/12
  • 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出生于爱森纳赫(Eisenach)的音乐世家,其家族七代人中出了六十多个职业音乐家。1723年,他被任命为莱比锡圣托马斯大教堂的唱诗班领唱。他的生活平淡无奇,性格亦无可圈可点之处,亲朋好友的回忆也少有留存。

    1、不知名的好心人

    巴赫年轻的时候总是不畏艰险地去汉堡偷听管风琴大师雷因肯的演奏(那些老前辈们总是害怕别人学到自己纯熟的技巧)。有一次他在汉堡逗留的时间太长,结果要回吕内堡的时候,身上只剩下两个先令。还没到家他已经饿得头昏眼花,只好坐在一个酒馆旁休息。从厨房里传出来的阵阵香味,更是让他痛苦地意识到自己的胃口和荷包之间的巨大差距。他的一脸馋相似乎打动了楼上某位先生或小姐。他听到窗户打开的声音,接着有两个鲱鱼头被扔了下来。看到来自老家图林根的美味,哪怕是残羹剩饭,他也禁不住开始流口水。于是他急不可耐地捡起了鱼头。当他把鱼头撕开的时候,又有一个大大的惊喜:每个鱼头里面都有一枚丹麦金币!这个重大发现不仅可以解他的燃眉之急,而且还能让他的下一次汉堡之旅体体面面。这位不知名的好心人,无疑从窗户后面目睹了自己善行的结果,但也并不想知道这个孩子是谁。

    2、一生与亨德尔无缘

    巴赫非常崇拜亨德尔,而且一直想和亨德尔见上一面。因为亨德尔也是一位伟大的管风琴演奏家,许多莱比锡的爱乐者都希望看到两位巨人能够当面一较高下。但是两人一直没有遇到碰面的机会。亨德尔三次从伦敦回到故乡哈勒,第一次大约是1719年,巴赫还在科腾,离哈勒仅四德里。他一听到亨德尔到达,便立刻动身去拜访,但亨德尔就在他到达的当天离开了哈勒。亨德尔第二次去哈勒是在1730年到1740年之间,巴赫在莱比锡,但是生病了。他一听说亨德尔来了,就立刻派大儿子威廉·弗里德曼(William Friedemann)去邀请他到莱比锡,但是很遗憾,亨德尔不能去。在亨德尔第三次到访的时候(可能是1752年或者1753年),巴赫已经去世了。

    3、偶尔暴躁

    大部分时候巴赫是很和蔼可亲的,但有时也会发脾气。圣托马斯教堂的管风琴手古纳一直弹得很好,可是有一次弹出了错音,巴赫突然变得非常激动,抓起自己的假发扔在那可怜的人的头上,并且朝他咆哮着说:“你还弹什么管风琴!我看你应该去做鞋匠!”

    4、完美的结束句

    当巴赫走进一间挤满了人的房间时,一个门外汉正在键盘上即兴发挥,他突然从座位上起身,结果导致弹出了一个不协和音。巴赫径直走过主人,冲向大键琴,解决了错音,加上一句完美的结束句,然后,才跟主人寒暄。

    5、木棍的妙用

    巴赫非常喜爱和声,经常使用踏板,不过据说在手和脚都没空的时候,他还会用嘴衔一根木棍去触键。

    6、只要多练,就能弹好

    经常有人请巴赫演示一些极简单的乐曲,他通常会说,“嗯,看看我能做什么。”这时,他会选择一个简单的主题开始,但是,当他充分发展主题之后,别人总会发现这曲子其实并不简单。如果大家开始抱怨这曲子还是太难的时候,巴赫会笑着说:“只要多练,就能弹好;你不是跟我一样有十个健康的手指吗?”

    7、并不和蔼的老师

    巴赫经常在礼拜仪式中大发雷霆地赶走某个不听话的学生,接着在晚餐时又再一次将他从餐桌上赶走。这些武断的举动有时会牺牲一个教师的尊严,所以对于他来说,要让那些捣蛋的孩子们老老实实地听话实在是难上加难。

    8、挖掘乞丐身上的艺术潜力

    一群乞丐经常发出一串不和谐的哀求声,这让巴赫很感兴趣,他觉得也许这里面包含了某种有趣的音程。首先他装出想给钱但是又找不到钱的样子,当乞丐们哀求声的频率渐渐升高时,他就拿出一点点钱来降低那些叫声,如此数番。最后,他突然拿出一大笔钱——令他非常满意的是,他制造了一个完整的和声和一个精彩纷呈的结束句。

    9、杰出的剧院音响效果评论家

    1747年巴赫在柏林时参观了一间新歌剧院。他能够一眼看出剧院的结构对于音响效果的利弊,而其他人则需要很多经验才能发现。他被带到剧院内的大厅,来到环绕大厅的回廊,他看了看天花板,完全没有做进一步的考察,就说……如果一个人在大厅的一角对着墙小声说话,另一个人站在平行四边形对角线的另一头面对着墙,便可以清楚地听到这悄悄话,而站在大厅的中心或任何其他的部分都无法听到。天花板的拱形的方向产生了这种效果,而巴赫一眼就发现了这特质。这种观察结果使得巴赫开始尝试着运用管风琴不同音栓的非常组合,制造前所未闻的音响效果。

    10、最后一次旅行和《音乐的奉献》

    以下来自巴赫的第一部传记作者约翰·尼古拉斯·弗科尔的回忆——

    巴赫的儿子查尔斯·菲利普·艾曼纽·巴赫于1740年开始为腓特烈大帝工作。腓特烈大帝经常听说老巴赫技艺超群,于是很想见一见这位艺术大师。起初,他只是绕着弯子暗示小巴赫,也许有一天他的父亲应该来波茨坦;但渐渐地,他开始直截了当地问为什么他父亲还不来。于是小巴赫向父亲道明了国王的意思……

    1747年,巴赫开始准备这次旅行,由他的大儿子威廉·弗里德曼陪同。当时国王每天晚上都要开私人音乐会,通常他自己会演奏一首长笛协奏曲。那天晚上,正当他准备好长笛,乐手们入座以后,一位大臣递上了一张到访者的名单。国王拿着长笛,浏览了一遍名单,突然激动地转过身去对乐手们说:“先生们,老巴赫来了。”他立刻将长笛搁在一边;老巴赫刚刚到达住处,就立刻被召见。威廉·弗里德曼告诉了我这件事,我必须承认我还在乐呵呵地想着当时的礼节。见面要进行罗嗦冗长的寒暄是当时的风尚,由于老巴赫没来得及脱去旅行便服、换上教堂主唱的黑色长袍,就风尘仆仆地出现在大帝面前,必然要进行长篇累牍的道歉。这里我就不赘述那些歉意了,只是从威廉·弗里德曼口中听说了国王与道歉者间礼节性的对话。

    更重要的故事在后面。国王放弃了当晚的音乐会,转而邀请巴赫试奏西尔伯曼为他制造的Fortepiano(钢琴的前身)。这些崭新的钢琴分散在皇宫的许多房间中,巴赫在乐手们的陪伴下,试了每一架钢琴,并且进行即兴创作。一段时间后,他让国王给他出一个赋格的主题,以便当场表现。国王非常钦佩他的才学,就即兴出题,而且,为了知道这种艺术能达到什么境界,还要求他创作一个六声部赋格曲。由于不是每个主题都适宜和声创作,巴赫自选了一个主题开始即兴创作演奏,在场的人都为他的才华和风度所震撼。国王又想听他演奏管风琴,于是第二天,巴赫被带去演奏所有波茨坦的管风琴。在巴赫回到莱比锡后,他用国王给他的主题写了三声部和六声部赋格曲,并且添加了一些复杂精巧的卡农。这些作品取名为《音乐的奉献》,题献给它的创作者。

    这是巴赫的最后一次旅行。

    11、《哥德堡变奏曲》

    凯瑟林伯爵是萨克森选帝侯宫廷从前的俄罗斯大使,他常去莱比锡小住,并带着约翰·哥特利普·哥德堡去跟巴赫学音乐。伯爵体弱多病,常常失眠。在这些不眠之夜,和伯爵同住的哥德堡就必须在隔壁房间弹些音乐陪伴他。一次伯爵要求巴赫为哥德堡写些温柔可爱的键盘小品,好为自己的不眠之夜添些乐趣。巴赫觉得满足他愿望的最好办法就是变奏曲,在相同的基础和声上进行不断的变奏,但他并不觉得这任务多么有趣。当时他所有的作品都是艺术典范,就连变奏曲也不例外。而且,这是他留给我们的唯一一部变奏曲。此后伯爵就将之称为“他的”变奏曲,百听不厌;很长一段时间中,只要他一失眠,就会说:“亲爱的哥德堡,弹弹那首我的变奏曲吧。”也许巴赫的任何一部作品都没有得到过这样高的报酬:伯爵给了他一只金子做的高脚杯,里面还装了一百个金路易。

    12、离开人世

    7月28日晚大约八点一刻的时候,他在睡梦中静静地离开了人世。

    他被埋葬在莱比锡圣约翰教堂的墓地里,但是没有任何十字架或墓碑标记他长眠的地点。关于他葬礼的唯一记录是保存在莱比锡镇图书馆的一份死亡登记,这样写道:“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男,六十七岁,圣托马斯学校的音乐指导和唱诗班领唱,于1750年7月30日下葬。”

    13、需要被救济的后人

    在1800年5月的《莱比锡音乐新闻》上有一则请愿书,是巴赫的崇拜者罗希立兹刊登的,上面写着:“巴赫家族香火几近断绝,如今只剩下伟大的塞巴斯蒂安·巴赫的一个女儿尚在人世;这位女士年事已高,生活困顿。很少有人知道这事实,因为她不能——不,她决不会、也不应该乞求!”……

    1801年5月19日,罗希立兹又写道:“我们为帮助巴赫家族的唯一幸存者——塞巴斯蒂安·巴赫的小女儿所发的号召得到了响应……5月10日,我们收到了维也纳音乐家安德雷斯·施特艾彻(Andreas Streicher)先生捐赠的307维也纳弗罗林币,深受感动……同时,另一位著名的维也纳作曲家、钢琴家冯·贝多芬先生自愿将一部新作品的出版收入全部赠给巴赫的女儿,以便这位老妇人可以长期从中受益,他还竭尽所能加快该作品的出版速度,以防她过早身故。”

    14、巴赫的肖像

    曾是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学生的科恩伯格有一幅他老师的肖像。这幅肖像挂在他房间的两扇窗户之间、钢琴正上方的墙上。一个有点小钱的莱比锡亚麻商人是科恩伯格的旧相识,科恩伯格还是托马斯学校唱诗班歌手的时候,经常在游行仪式队里唱着歌经过他父亲的门口;这次他来到柏林,觉得应该拜访一下已是大名人的科恩伯格。还没坐定,这个莱比锡人就大叫起来:“哇,我的天!你居然把我们的唱诗班领唱巴赫挂在这儿;我们在莱比锡的托马斯学校也挂着他呢!他们说他是个暴躁的家伙。噢,这自负的傻子居然不知道给自己画上件体面的丝绒外套。”科恩伯格一言不发站起身,走到椅子后,双手抡起椅子对着客人的脸,先是低声、然后大喊道:“滚出去!你这只狗!滚出去!你这只狗!”那莱比锡人受了惊吓,抓起帽子和手杖,急忙冲向大门,闪电一样蹿到街上。之后,科恩伯格让人把那俗不可耐的家伙坐过的椅子清洗干净,然后取下肖像,蒙上一层布之后放回原位。

    15、《无伴奏大提琴组曲》重见天日

    二十世纪杰出大提琴家巴勃罗·卡萨尔斯(Pablo Casals)这样回顾巴赫著名的六首《无伴奏大提琴组曲》是如何重见天日的——

    一天我告诉父亲我必须为巴佳雷拉(Pajarera)咖啡馆找点新的独奏曲目,于是我们一起开始搜索。有两个原因使我永远难以忘记那个下午。第一,我父亲给我买了第一把成人大提琴……然后我们来到靠近码头的一个音乐老店,开始浏览一大摞乐谱。突然我发现了一捆纸,破破烂烂的,因为年代太久而褪了色。这就是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为大提琴而作的无伴奏组曲。我好奇地翻阅着这六首独奏大提琴组曲,这字里行间隐藏着怎样的魔力和秘密啊!我从未听说过这些组曲的存在,没有人——哪怕是我的老师——向我提起过这作品……我赶紧捧着组曲回家,好像它是皇冠上的宝石,一到房间我就开始全心研读。我读了一遍又一遍,那时我才十三岁,而之后的八十年中,我对它的好奇与日俱增。这些组曲开启了一个全新的世界……在接下来的十二年中,我每天都要研究、练习它们。是的,十二年光阴似箭,直到二十五岁那年我才有勇气在公众面前演奏其中一首组曲。直到那时,从未有任何小提琴家或大提琴家演奏过完整的巴赫组曲……它们被认为是学术作品,机械呆板,毫无生气。想想吧!它们是巴赫的精华,而巴赫就是音乐的精华。

    请评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101.015.032.***
    101.015.032.***
    发表于2018.11.07 11:32:20
    12
    208.110.***.***
    208.110.***.***
    10
    060.013.***.***
    060.013.***.***
    值得大家一看。
    发表于2013.06.27 14:07:41
    9
    183.246.026.***
    183.246.026.***
    发表于2013.01.03 17:48:37
    8
    03
    内含htm,系统自动隐藏——详细阅读
    发表于2010.01.15 21:24:29
    6
    03
    发表于2010.01.13 01:31:07
    4
    发表于2010.01.13 00:26:47
    3
    03
    2
    114.249.***.***
    114.249.***.***
    发表于2010.01.12 22:33:23
    1
    提示
    本贴不可匿名回复,回复等级为:1 ,您现在正处在潜水状态
    回复
    验证码
    1607 为防止广告机贴垃圾,不得已而为之
    表情
    正文